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20410100000012

第12章 志向

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发菩提心。这个愿和菩提心对我们学佛修道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发愿形式,可见发愿对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修行人是多么的重要!世俗上有个词叫“立志”。要想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创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何为立志?就是为自己的前程确定方向和目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都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相对而言,做好事困难会少一些,做满足自己私欲的事,挫折会多一些。在娑婆世界里,正的力量永远强过邪的力量。虽然邪的力量会让众生迷失,但那是短暂的,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一个凡夫不立圣人之志,不发圣人之愿,只能永远怀着凡夫之心,行凡夫之道。相反,如果凡夫立了佛志,发了佛愿,那就意味着他的本质起了变化,他的骨子里已经改变,他的所想所说所做都不再是他本人,而是一个圣人的所想所说所做。佛教有一句话,存佛心,说佛话,做佛事,当下就是佛。

佛和魔的力量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发的心不同,一个是利益众生,一个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净化社会、造福社会的人,终将得到芸芸众生的爱戴。人与人,人与神,乃至人与佛,表面上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内在的本质和思想境界。

佛教有这样一句话:“自古名山僧占尽。”山川赋予了寺观灵性,又以寺观为灵魂,寺观则以山川为载体。如果名山大川没有宗教场所,就意味着它没有灵魂。那么寺观的灵魂又是谁呢?就是寺观的住持。住持的灵魂又是什么呢?就是他的菩提心、他的愿力、他的道心。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道心,他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一个躯壳而已。

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他内心深处散发出的,都是正面的力量,所以他也会招感正面的力量,好的力量。如果他内在是负面的力量,阴性的力量,同样,他也会招感负面和阴性的力量。人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是哪种类型,就会招感同一类型的人。我们佛门里也一样,有道心的人自然会走到一起,混饭吃的人也会走到一起。

不怕做不到,就怕不发心。一旦发了心,目标、路线明确了,就要勇往直前,永不回头地走下去,无论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五十年,终究会成就。我们出家是一辈子的事,既然出家一辈子,不去努力,要干什么呢?有些出家人很空虚,很迷惘。为什么?因为他无事可做,他没有发愿,没有志向,所以没有方向,没有目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是立一个目标就走一辈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目标。比如三十岁时,我们可能会推翻二十岁时的目标,重新设立一个目标,这是正常的。而有一种人,他二十岁时立的志向一辈子都不改变,不动摇,只是途中所用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最终的目标始终不变。我们学佛修道是为了了生死,成佛,这个志向一辈子都不能改变。

如果我们把一颗佛心存在心里,把佛的行为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我们就是真正的佛子。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佛心,就不能称为佛子。除非你怀有一颗佛心,有佛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佛子。大家好好思考这个道理——参!!!

201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