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下册)
20410000000024

第24章 身心双修方为究竟(2)

我今天走过流通处时,听到道福说道惠:“唉!你整天(在流通处)和人打交道,和人接触,了生死没有希望,没有把握呀!”他认为他不与人接触,不与事接触,一个人躲在净业洞下面那个小屋子里修道,就能了生死!别说这样不能了生死,就是能了生死,也只能了个分段生死,得个小乘罗汉的果位。

何为“罗汉”?罗汉就是天塌下来也不关我的事!人死光了也不关我的事!我只管打我的坐,念我的佛。他的思想境界就像一棵长在花盆里的花木,无论你怎么施肥,怎么精心培育,它永远也长不成一棵大树。因为它受花盆的束缚和限制。也就是说罗汉被自己思想境界的框框限制了。

什么时候你把这棵花木移出花盆,栽到大地上,几年时间它就能长成大树。而菩萨的境界就像一开始就栽在大地上的花木,你随便修一修,弄一弄,它都比花盆里的花木长得高大。别看它刚开始长得慢,但它发展的空间大,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而花盆里的花木就是栽上一百年,还是一棵盆景树,长不成大树。所以菩萨不会躲起来一个人独自清修,他每天都和众生打成一片,和事情打成一片,借助人、事来锻炼自己,磨练自己的心性。

罗汉呢?他不敢接触人,不敢借助人和事来磨练自己。因为他一接触人,一接触事,就迷失了方向,被境所转。他只能通过一个封闭的环境把自己的六根切断。但是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他的六根就又复活了!佛看四果罗汉的隐习,如同石头底下的草,一有机会,还会从石头底下钻出来。

人哪,越不锻炼越笨!工作能力不就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吗?口才也是锻炼出来的,胆量也是锻炼出来的。功德圆满不是靠坐,而是靠行愿!

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修来的,怎么修?是靠打坐修来的吗?打坐叫做修“定”,充其量只能修出一点“慧”。福报可不是通过盘腿修出来的!

我们连最基本的福慧资粮都不具足,可是我们的欲望却膨胀到了极点——想了生死、成佛,想起来都觉得可笑!《弥陀经》上明明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极乐世界!在座的多数都懂一点相学、命学,你们看那些福贵的人,哪有一个是尖嘴猴腮,嘴歪眼斜的?

一个修行人就是一个“百宝藏”,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别看我们是出家人,社会上的人会的,我们一样会,而且比他们还精通;社会上人不会的,我们还会。只有这样才配称“师父”,否则就不配称“师父”。你可以不做那些事,但必须具备做的能力。

问:何为“止”,何为“观”?

师:“止”是把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对外境浑然不觉。修止是为了生定。譬如当一个人止在定中时,外在环境的变化(如一些声、色的变化),他都感受不到。一个人散乱,要通过修止才能对治。

“观”呢?是你的身心随着境界进去,境界到哪里,你的身心也到哪里。境界结束了,你的身心也从境界中出来了。也就是说止不随境,观随境。前者是不跳进去,后者是跳进去。观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智慧。如果站在外面不跳进去,身心不进去感受,慧就不会出现。

你们现在是需要止,还是需要观呢?实际上止和观根本不能分开。譬如观,你跳进去和境界打成一片,但你没有止的功夫,你就走神了,分心了,和境界衔接不上了;你想止,没有慧的力量(即没有观的力量),你也止不了。

并不像有些法师说的,止和观没有连带关系。止和观根本不能分开,一分开,止也修不起来,观也修不起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问你们:打坐腿麻是什么原因?你们大家分析分析。如果你的散乱心很重,我说完,你就走神了,考虑明天要干什么活去了。你的思想没有集中在我问的问题上,怎么会得到答案呢?怎么会明白打坐腿麻是什么原因呢?

只有在你不“走神”的情况下,你的思想集中在我提的问题上,你才会有答案。你不仅要止在这个问题上,还要分析,“分析”就是观。所以止和观是分不开的。只“止”不“观”(没有分析),就不会有答案。

我们这里有好几个人,没事的时候还看不出他没有反应,一跟他说个事,他两眼就呆滞了,不动了,没有反应了,脑袋空白了!你说他是止在这件事情上了,他又不是;你说他是走神了,他也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禅宗讲的意识流间断。正常人的意识流是不间断的。可他的意识流是间断的,时断时续。既然他“止”不了,当然也就“观”不起来。

聪慧的人,他的意识流是不会中断、停止的。你们会说:意识流不停止,怎么入定呢?难道入定的人,意识流就中断了,停止了?

这里讲的“意识”,一个是指第六意识,一个是指真意,即真心。实际上第六意识也是真意的一个影子。由第六意识逐渐渗透,才能达到真意。就像地上有一层很厚的遮盖物,要不断地往下挖,才能找到地下的宝藏。“由定入慧”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的思想很散乱,走神了,不能定在一个问题上一直参究下去,这个问题你就解答不了,你的慧就出不来。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要想得到答案,你的身心就必须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住在这个问题上。

大家所谓的“学佛”都是唱高调。打坐,人坐在洞里,魂早就跑了!这样修一百年、一百世也没有用,最后都成孤魂野鬼了!

你主宰不了自己的身心,做不了身心的主,怎么能往生西方呢?你不想散乱,它偏偏散乱。临终的时候你还是这样,不想散乱,它还是散乱,神识就走了。到哪儿去了?飘到虚空中去了,飘到地狱里去了,飘到六道里去了,所以就成孤魂野鬼了!相反,如果你做得了思想的主,一心不乱,坚定不移,没有第二个念头,你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

四禅当中,每一禅都有不同层次的“止”和“观”。初禅有初禅的止、观,二禅、三禅、四禅都有各自的止、观。有的人已经是个苗子了,虽然他还没有入初禅,但是他的心态比较好,已经接近初禅。修到初禅的人,已经远离贪嗔痴慢疑了。并不是说他没有贪嗔痴慢疑了,而是比较微细。

贪嗔痴犹如毒药,不仅会毒害别人,而且首先毒害的是自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气氛传染,也就是所谓的磁场传染。你有贪嗔痴,气氛不好,会传染别人,但首先是你自己受害,自己受用。

如果你和一个贪嗔痴比较轻的人在一起,你会感觉到他散发出的气氛特别好,很柔和,很清净。如果今天这个人的情绪不好,嗔恨心很大,你一走近他,就会感到他散发出来的负面气氛。你越放松,越安静,你的敏感度越高,越能感受到他人的磁场。

贪嗔痴重的人做的饭菜,大众吃了会中毒,灵性会下降。修行层次高的人做的饭菜,大众吃了会得到加持。所以过去丛林里做饭的,都是修行层次较高的人。

为什么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修行好的人,能遇到好师父,我们就遇不到好师父呢?为什么人家能找到一座好寺庙,我们就找不到呢?仔细分析,归根结底还是他很幸运,福报大,才能找到一座好寺庙、好环境去出家,才能找到一位好师父、好明师。你没有福报,要什么没什么!

你不承认命运不行。不承认,说明你没有智慧,没有观察。观察之后,你就不得不承认福报是真实不虚的。福报从哪里来?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从布施中得来的。实际上修行最容易的就是布施,就是福报的获得。

譬如今天晚上你来听法,你就有了一份福报;明天有人骂了你,你退让一步,没有还口,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都不去刷厕所,你去刷,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好多人去打饭,你退到一边,让别人先打,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随地吐痰,你不随地吐痰,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看见你把脸拉下来,你对他笑一笑,把微笑布施给他,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恨你,你不恨他,福报又有了!这些都是布施,需要什么智慧呢?都是常识,都应该懂!所以佛祖在“六度万行”中,把布施摆在第一位!

要想功德圆满,唯一的下手处就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修的。除此之外,绝无第二条路可走!学佛修道的人不相信这个道理,永远也修不上去!

学佛是从自身做起,不看别人。“布施”是最容易修的,也是最难修的。虽然我们懂得修布施的方法、道理,具体做起来却很难。

譬如你骂我,我不还口,这就是布施——我把自己布施给你,让你骂。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都是你骂我一句,我要骂你两句,你瞪我一眼,我要瞪你十眼!如果你把布施修好了,持戒、忍辱、智慧、精进、禅定,轻而易举就能做到。之所以戒律很难守好,就是“布施”这一法没有修好。

修“布施”,修到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无我就与诸佛菩萨、与宇宙同一体。仅仅通过布施这个法门,就能达到无相三昧,就能成就自己的法、报、化三身!还求什么明师,求什么法呢?“布施”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法门!

听开示要有感悟,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感受,没有思想,就说明你没有听懂。果真听懂了,就会有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