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下册)
20410000000017

第17章 修行三要素见地修证行愿(2)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喜欢向别人请教。大家现在都是小和尚,年纪轻轻的,现在不向人请教,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成了老和尚,甚至出家一辈子了,你更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了。

向别人请教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恰恰相反,说明你有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襟怀坦荡、心胸开阔的高尚品质。如果你心胸狭隘,虚荣好面子,自以为是,就不敢向别人请教,不敢在别人面前敞开心胸,袒露真实的自己,怕别人知道你什么都不懂。

一个人“不懂”不丢人,不懂又不问,永远都不懂,这才丢人。你问了,马上就懂了,这一辈子都懂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的,所谓的“懂”,是不断地学习、观察、请教的结果。

为什么佛门里的修行次第,《大般若经》里论述得特别多呢?何为“观”?如果不理解这个“观”,我们可以用一个最通俗的词来表达,就是“察言观色”,观察种种现象的变化。如果一个人不会察言观色,不善于观察现象,他永远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不善于观察外面的现象,也就不善于观察内在心灵的现象。

古人讲有智慧的人吃智慧的饭,有力气的人吃力气的饭。大家问问自己:我吃的是哪一碗饭?论心量,都是小心眼儿,谁都不能容。说你一句不中听的话,受不了,就走人了,说是跟这里无缘。如果你说什么,我都说“是”,哄死你不抵命!你还会说我们俩有缘。实际上我是在哄你!真话不能说,要说假话啊!

我们里里外外的行头、装扮都是修行人、出家人。仔细剖析一下我们的内外,又哪里像修行人呢?“三宝”中有一个是“僧宝”,我们哪一点配得上这个“宝”字呢?

众生来到我们面前,我们要能让人家受益。如果不能让人家受益,不能解答人家的疑惑,让人家的心得到安宁,不能给人家指点人生的方向,我们怎么称得上“人天师表”呢?

可是你看那些学佛修道的人,口口声声想成佛,年轻轻的都不愿意工作,想靠别人把他养起来,供起来!你就是成了佛,要不要吃?要不要喝?要不要用呢?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马祖禅师、百丈禅师要创丛林,立清规呢?为什么要提倡农禅并重呢?就是要让我们自给自足,自食其力。

社会上的人每天都要为家庭而操劳,为工作、为温饱而奔波,多辛苦啊!而我们出家人不必考虑温饱问题,走到哪里,温饱都有保障。可是我们还不用心修道!你不用心修道也可以,你做一个好人,为众生做一个榜样也行。问题是我们也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每天都是自由散漫,独来独往,无规无矩。自己还沾沾自喜,说自己洒脱自在,超越一切!实际上透过你的眼神,就知道你的心是处于什么状态,是不是真的洒脱自在!我常说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眼神都没有方向,一团散光,找不到焦点。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六道中哪一道的众生不辛苦,不劳累,不用付出。等你观察完了,会发现还是人道最好!

你说做一只小鸟,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可是小鸟一不小心就会被人一枪打死,或者变成大鸟口中的美食!做鸟也要为食物奔波。做地上的虫子就更不用说了,都是被鸟吃了,或被人踩死了!饿鬼、地狱的苦就更不必说了。

很多人说干脆做个宠物,做小猫、小狗。做小狗,你还要不停地在主人面前摇头摆尾,在主人的腿上、脚上舔来舔去讨好主人,主人才会给你肉骨头吃!不讨好主人,就没有肉骨头吃。你以为做狗就那么容易?

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来成就我们的。你误以为把自己关起来与世隔绝,内心很清净。实际上佛法的根本不是在“定”,也不是在“慧”,而是在“用”。即使你“定”的功夫再深,“智慧”再高,如果生不起妙用,也就是不会做人做事,你的定和慧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你们可以观察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最终都是为了“用”。譬如衣服,有的衣服并不保暖,仅仅是好看,这“好看”就是它的用。字画不能让人填饱肚子,但能让人赏心悦目,一饱眼福,“赏心悦目”就是它的用。音乐不能御寒,不能果腹,但能悦耳,“悦耳”就是它的用。

要想生妙用,起大用,你不训练自己,“用”从哪里来呢?平时待在房间里不出来待人接物,一旦需要你的时候,一个个都是傻乎乎的,愣头愣脑的,两眼发直!所以社会上的人说我们是百无一用的出家人!

我二十岁的时候曾听到一个人说:“百无一用的人才出家!”当时听了并没有生气,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因为他是个学佛多年的老居士,观察到佛门里存在这种现象。我出家十五六年了,观察到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偶尔碰到一两个有本事的和尚,都是自己打一片天下,闯出一条路子。这样的人就是不出家也能干一番事业,出了家仍然能干一番事业!

为什么我们不敢把这个话题摆到桌面上来谈呢?为什么总怕别人说我们呢?就像一个脓疮,你不用针把它挑破,脓憋在里面,总也好不了。长痛不如短痛,你用针把它挑破了,把脓挤出来,虽然痛得你嗷嗷叫,但是伤口很快就愈合了。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教我们的几位法师是上一届的本科毕业生,只比我们大三四岁。因为都是年轻人,不是老和尚,所以没有代沟,我们就经常在一起谈论这个话题。

我有个老乡第一次见到万行这个“和尚”的时候,对万行当和尚百思不得其解,她感到湖北人出家很丢人。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再遇到她时,她也出家了!

有一次很不凑巧,她在我的一位皈依弟子面前说了一句:“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我那个弟子说话很犀利,很不客气地骂她:你是个修道人?你凭什么说你是修道人?你昨天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吗?今天落发了,就自称是个修道人了?你所谓的“恭敬僧宝”,无非是要大家恭敬你!你称得起“僧宝”吗?“五戒十善”你做到了哪一条?你一条也没做到,怎么称得起“僧宝”呢?怎么称得上是“道人”呢?!几句话就把这个出家人说得哑口无言了!

佛门里确实有一句话,说恭敬十方三世诸佛,不如恭敬一位僧人。又说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位道人。我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是否以为剃个光脑袋,穿身出家人的衣服,就是一个僧人,就是一个道人了?

这里的“道人”,指的是“无心道人”。无心道人就是证道的圣人,是与佛菩萨同一体的!这里的“僧人”,指的是“贤圣僧”,不是剃个光脑袋就是“僧人”!

很多祖师证道以后,都做出了许多我们不理解的行为,譬如呵佛骂祖、劈木佛等等,难道他们不懂因果,不信因果吗?通过外在的现象,是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本质的。达摩祖师说过:诵经、拜佛、烧香与修道不相干。可是现在很多学佛修道的人,每天所做的就是这些事!

过去也有许多祖师大德得道以后,更注重烧香、拜佛、诵经。这些现象大家是否用心去观察过,思考过?学佛的人都是见人就劝人学佛,说佛如何如何伟大,佛法多么多么深奥。可是佛究竟伟大在哪里,佛法究竟深奥在什么地方,我们自己也说不上来。当别人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回答根本无法让人家信服。

现在学佛的人逐渐趋于年青化。一个年青的学佛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你就是不学佛,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一个人放纵自己是很容易的,在不知不觉中就放纵了。要想管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它纳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是很不容易的!按照佛教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生生世世累积的很重的习气。好的习惯很难养成,不好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生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