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20409900000070

第70章 只有跟佛比才能看清自己

今天换一种方式,大家推选一个人出来讲开示。光听,不学着讲,总以为自己懂了,知道了很多。只有让你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很少,很多知识都不懂。如果一个人对修行真的通达了,不仅会用功,而且会讲,讲出来的理论都是系统的,不会颠三倒四,前后不一致。如果你讲不出来,说明你没有真正明白,你用功也肯定无法上路!

学佛修道最关键的就是几句话,而几句话里最关键的就是几个字。要把这几个字落在自己的言行中,既困难也简单。心态没有转变时,就会觉得很困难;心态转变了,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

就像一个人面对一个事物,当心里不愿意接受时,就会觉得是一种痛苦;当转变心态去接受时,这个事物对他而言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前后面对的是同一个事物,只是因为心态转变了,对这个事物的感受也完全改变了。

就像一个爱喝酒的人,说酒香得不得了。而一个不会喝酒的人就说酒辣得不得了。一旦后者学会了喝酒,就不会觉得酒辣了,也会觉得酒很香。其实酒并没有变化,只是这个人的感觉变了。

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刚开始觉得这件事不对,那个人不好。有一天心态转变了,就会觉得这件事对,那个人也好。那个人与这件事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的心态转变了。

又像你们没来这里之前,觉得万行很有修行,修得很高。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之后,又觉得万行什么都不是了。那么在此期间,万行是否倒退了呢?就万行本人而言,不仅没有退步,而且一直在努力提升。可是在你们看来,万行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笨了。究竟是谁变了?

为什么前后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实际上每个人都渴望进步,也都在进步。只是我们对身边的人期望过高,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见看对方,给对方定性。如果不带着自己的知见看对方,也就不存在对方前后不一致的感觉了。实际上是自己的思想前后不一致,所以看对方也就前后不一致。

我看大家来到这里以后都在进步,但是进步比较慢。究其原因,一是我教导的方法不得力,二是你们原有的成见太深了,很难转变。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学习,就要把自己过去的成见暂放一边,不带任何成见去学习。学完之后,再把所学的与自己原有的知见作比较。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对方一句话就会让我们受用终生。问题是我们能否心平气和地聆听他人的意见呢?

在座的接触佛教都好多年了,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让你们讲的时候,你们就要大胆地讲。你讲的只是你自己的理论,不代表佛,也不代表某位祖师。你讲的也不应该与佛、与祖师一样。你就是你,并不是你讲的必须与佛、与某位祖师的相同,才是对的。佛与佛之间、祖师与祖师之间也有差别。

内在的东西不往外掏,永远都没有。只有持续不断地往外掏,才能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充实、丰富和圆满。如果不断地把外面的东西往里塞,反而会使里面的东西失去更多。

今天晚上我那个叫什么师的湖北老乡没有来吗?每次我讲的时候,他都会对答,好像什么都懂。如果一件事你真懂了,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一定行得通。别人按你的方法去做,也必然行得通。如果你认为自己懂了,做起来又行不通,说明你的认识还是错的。

为什么方法重要?因为方法就是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方法。学佛的人只有通过规则才能入道。尤其是刚学佛的人,更需要规则。

可是很多学佛的人都自由散漫惯了,看上去像很有规矩,实际上什么规矩都没有,都是无拘无束。既然无拘无束,你怎么管得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呢?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管,同样你也不会自己管自己。如果你能接受别人的管束,你也能自己管自己。你做事喜欢按规矩去做,你学佛修道同样也能按规矩走进道里面。

这样讲大家可能很难接受。因为你们都认为学佛就是为了自在,为了超越。实际上如果你没有经过一段正规的训练,没有学会正规地走路,你怎么可能把路走好呢?就像学书法一样,没有经过一段时间楷书的练习,没有楷书作功底,你怎么可能把行书、草书写好呢?你从来没有按规矩正规地训练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怎么可能很好地做人做事呢?又怎么可能超越方法,超越自己呢?规矩就是各行各业入门的基本功。

刚才我去看了在“狮子”肚子里闭关的星雨,他说他最近几天心态很稳定。实际上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几天他的心非常浮躁,说话也非常激动,站在那里都站不稳,脚一直动来动去,手也动来动去,一会儿摸摸脑袋,一会儿摸摸手,他却以为自己很稳定!前段时间我去看他时,他连话都懒得跟我说,那时候他的心才是真正的安静。可是他觉得自己那时候不安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一个人处在大散乱中时,他会以为自己很专一,很清净。当他真正专一、清净时,又会觉得自己很散乱。就像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很有能力,修行很高时,实际上既没有能力,修行也不高。相反,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既无能力,也无修行时,实际上他就在道里面,已经修得很高了。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安静时,才能感觉到自己散乱。一个人在散乱中,是感觉不到自己散乱的。当一个人很有能力,觉察到某件事情自己做得不够完善时,才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很差。而当一个人没有能力,什么都不会做,对事物看不清,认识不透时,就会觉得事情很简单,自己的能力很强,修行很高!如果能彻底地认识外在,就意味着对自己的内在也彻底地认识了。彻底认识内在的同时,也就彻底认识了外在。

我们都是来学佛的,要跟佛比,跟祖师比,跟圣人比。不要跟凡夫比,不要跟你身边的张三、李四比,跟他们比,你还有什么出息?他不想成佛,不想成圣,也不想成贤,只想做个混日子得过且过的人。结果你跟他一比,觉得自己还不错,还算个“东西”。实际上你什么“东西”都不是!只有跟佛比,你才能看清自己。

可是我们往往不跟伟人比,不跟圣人比,从不拿伟人、圣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总喜欢跟身边的凡夫比!难怪我们很难进步,很难提升自己的素质。自己想要什么难道自己不清楚吗?既然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还跟身边的人比呢?

明眼人到处都有,况且我们生活在群体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也许身边的人看不清,但总有人看得清。人,不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就怕自己做得不到位,没有能力和德行值得别人认识。

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你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不能做的,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而且能做好,那才说明你与众不同。伟人之所以伟大,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能接受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佛之所以是“佛”,是他做的事别人不愿意做,他走的路别人无法走。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同时要认识到:要成佛,就要忍受凡人所不能忍受的;要成圣,心量就要不同于凡夫。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往佛的方向靠,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进步就快了!

年轻人啊,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你不严格要求自己,谁能严格要求你呢?父母对你严格要求,结果你跟父母合不来,感情不好,离开家,还说跟父母不投缘!师父对你要求严了,你跟师父也不合,也说跟师父不投缘!如果师父顺着你来,父母顺着你来,你就会说跟他们很投缘。一个人不能接受他人的劝导,不愿意听逆耳之言,永远都无法进步,永远都走不出凡夫俗子的思想框框!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降低了自己的人品、人格。就像很多人都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财。有的人因为爱财而喜欢占便宜。你占了一点小便宜,也是生活;你不占那点小便宜,也一样生活。结果你因为爱占便宜而被人瞧不起!就算你占了一点小便宜,因为怕被人发现,还要想办法掩盖自己,为自己辩护,还要活在恐惧中,多得不偿失啊!如果你心里亮堂堂的,坦坦荡荡地以真实面目示人,你做人做事就会轻松、自在。想要超越、洒脱、自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活得真实!你对自己真实了,你就是一个自在的人!

你们有什么问题讲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问:请问师父,“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怎么修?

师:每一个方法都必须反闻闻自性,反见见自性,反照照自性。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入道,想成道,无有是处!所谓反闻、反见、反照,实际上就是能觉察、能看见,进一步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人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他也不可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了抱怨心,生了烦恼,如果我们能觉察到自己有抱怨心,起了烦恼,就叫“反见见自性”。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说明还没有觉察到、看到自己的自性。

如何闻自性,见自性,把握自性呢?靠的就是“静心”。至于如何静心,采用哪种方式静心,因人而异。有的人通过念佛,有的人通过持咒,有的人通过拜佛,有的人通过打坐,有的人通过吵架,有的人通过紧张工作的压力……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让你达到专一不二,一心不乱。只有一心不乱的时候,你才能闻自性,见自性,进而把握自性。所有的方法无非都是让你静心。心静下来了才能专一。专一之后才能入定、入道,乃至得道。

看你们的眼神,一个个都那么迷茫,散乱,无助,没有方向。这说明你们从来没有把一件事情装在心里,没有一件事情在你们心里产生过压力。如果一个人感到有压力,说明他心里面装着一件事。有一件事放在心里,就意味着他对这件事很专一,他就生不起妄念,他的心也就无法散乱,他的表现也就不会是茫然和无助。

内心无事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内心有事,说明已经有了方向。你们明天做什么,自己知道吗?正因为你们不知道,所以吃完早饭后都在等待。这时候你们内心的念头根本没有往一个方向集中,没有定在一件事情上。

如果今天晚上甚至更早之前,你们就知道明天要做什么,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们的力量、你们的心力就已经集中在一个方向了,这时候你们的眼神里怎么可能流露出彷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