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20409900000053

第53章 修法与修道的区别(1)

今天晚上讲一下修法与修道的区别。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何为法、何为道。法是通向道的手段,也可以说是通向道的工具。得道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

好多学佛的人都是每天念佛、诵经、拜佛,多少年都是这样坚持下来。多数人都没有考虑收效如何,只知道每天念几万声佛号,诵若干部经。当你突然问他:“你诵这么多经,念这么多佛号,有什么反应吗?”有的人会说:“我觉得很愉快,很轻松。”有的人被你这一问,会忽然警觉,触通了很多问题,他会想:我天天这样诵经、拜佛,究竟目的何在?有的人把每天诵经、拜佛当作修行的目的,当作功课每天履行一遍,但从不去想这样做之后的效果。

修法不是修道,切莫把手段当目的。诵经、拜佛是为了培养一心不乱,借助不断地念佛、诵经、礼佛,使我们的杂念生不起来。许多人没弄清楚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误把手段当目的了。甚至有些人会说诵经才是最高的修行法门,也有的人会说念佛、拜佛才是最高的法门,还有一些人会说参禅、打坐、观想才是最高的法门。

实际上法门没有高下,任何一个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妄念,使我们达到一心不乱。无论你采用念佛、观想、参禅,还是诵经、礼佛,这些统统都是手段、方法,目的是为了让你达到一心不乱,进一步才能开智慧。若说有最高的法门,在心地上用功才是最高的法门。

净宗有人讲:“昼夜六时什么都不必做,只需念一句佛号。”如果贪嗔痴不断,怎么能行?学佛必须过“我”这一关。为什么说禅是上根器人修的?因为要面对自己的内心。现在修净的人都不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有些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每天都按程序把功课履行一遍,并没有静静地深思:在履行功课的同时,我的妄念是否减少了?我的心是否静下来了?我是否与道相应了?如果你诵经、拜佛十几年,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还没有道交感应,那么你修行的方式一定有问题,你是在修法,不是在修道。

“法”不计其数,而“道”只有一个。如果你静坐散乱,念佛散乱,不妨去体验一下种菜,看是否能达到一心不乱。假如你能通过砍柴或种菜达到一心不乱,你根本不需要去参禅、打坐,更不需要诵经、拜佛。因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都是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你的妄念,从而让你达到一心不乱。而砍柴、种菜也是方法,借助这些方法,你也可以达到妄念消除,一心不乱。

大家要用心去捕捉“道”,比如走路的时候,可以把打坐时的感受复制过来。只要一心不乱地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用功,都是在定中。

过去有一位道定禅师,他用了所有的方法,都无法使自己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他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迈出一步,跑到街上去跟人家打架。他借助打架使自己身心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使自己妄念不生。当他借助这种方法达到短暂的一心不乱后,凭借这个记忆去做其他事情,才渐渐使自己身心统一,达到了专注。

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是否觉得可笑呢?他把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还是非常散乱,只好采用打架的方式。因为人在打架时,身心高度紧张,根本产生不了妄念。也就是说,他通过“打架”这件事,有了一次一心不乱的经历,再借助这个记忆去做其他事情,修其他法,终于达到了一心不乱。

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处于紧张状态,比如跟人争论、吵架时,杂念根本生不起来。如果这时候(高度紧张时形成的记忆)你把念头一转,就是修道。甚至你不用转,当下那一刹那本身就是在修道。因为修道的前提是杂念消除,达到一心一意对一境。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人,一心,对一件事。

既然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对治妄念,达到一心不乱,那么我们就不一定非采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这些方法不可。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帮你收摄身心,消除妄念,你都可以用。实际上许多修行人在打坐时,妄念比平时做事时还多许多倍。既然如此,根本没有必要打坐,不如去看电视。一部好的电视剧绝对可以让你达到一心一意对一境。这一境就是电视剧,你能在30分钟内一心一意对这一境,远胜过你一个小时打坐却妄念重重。

我们修行人打坐时往往妄念重重,做其他事情时反而能专一。如果你学会把做事时的专一用到打坐中,你同样可以做到专一。因为我们的身心有一种记忆功能。比如你在吵架时做到了一心一意对一境,只要把念头一转,进入念佛和诵经,同样可以一心一意对一境。你吵架是一境,做事是一境,诵经、念佛也是一境。

实际上如果你执著诵经、念佛,这些事情做得越多,你越无法与道相应。一天24小时,你不可能都在诵经、念佛。念佛的时候,你都没有学会一心一意对一境,不念佛的时候,岂不是更散乱?如果你能借助念佛达到一心一意对一境,你把这个念头一转,去做其他任何事情,也能达到一心不乱。因为你诵经、念佛是在做一件事,走路也是在做一件事,砍柴、种地、骂人都是在做一件事。你只要能在一件事情上达到一心不乱,慢慢地,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达到一心不乱。

这就是过去许多修行人发觉无法对治自己的妄念时,会去铤而走险的原因。当一个人在历险的时候是产生不了妄念的。因为他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惊慌、恐惧的状态。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妄念才产生不了,才容易达到“无人,无我”,也就是佛门里所讲的“我空,法空”。接下来“空也空”。也就是“无人,无我,无世界”。

你们听起来是否觉得好笑?实际上用功的原理就是这样。因为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非常安逸,知道天不会塌,地不会陷,明天照样有饭吃,晚上还有觉可睡。所以不会焦虑,更不会恐惧,也才有心思坐在这里打妄想。

你们知道东北的王凤仪老先生是怎么开悟的吗?他就是在高度焦虑的状态下开悟的。他的一个朋友被人关起来了,叫他想办法去借一笔钱,把朋友赎出来。他半夜三更听到这个消息,一个人摸着黑出去找朋友借钱。当时他身心高度紧张、集中,黑灯瞎火的一直不停地走,也不知自己走得是快还是慢。

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走得非常快,像飞一样。因为他着急嘛,火急火燎的,一定是连走带跑,身上热气腾腾的,脑子里只有借钱救朋友这一念。

突然,眼前“黑夜见白日”,也就是在他的额头、两眉之间突然爆炸了!眼前原本是漆黑一团,此刻却如同见到了白日,就像在白天一样。你们有机会可以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书上描绘他当时的感觉是“眼前顿开,黑夜见白日”。从此,他讲经说法,胸中七通八达,不假思索,自然流露。

大家每天这样晃晃悠悠,优哉游哉,清闲自在,内心自由散慢,怎么可能降伏妄念呢?凡是当过兵的人,修道都比出家人快,比在家居士快。因为学佛的人从未受过训练,都是无规无矩,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而军人都训练有素,一切行动听指挥,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军人是没有“头脑”的,每天都处于高度集中、高度统一、高度协调的状态,几分钟之内就能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一旦修道,比常人要快得多。

你们可以看看周围的道友,是不是每天都自由散漫,优哉游哉的,一叫三不应,走起路来半死不活的,一点精神都没有?像这样的人怎么修得成呢?过去比喻修行人,一个个都是气宇轩昂,吼一声,地动山摇!为什么修行人说法被喻为“狮子吼”,断妄念如同香象过河?为什么常人没有力量,更没有这种气魄呢?就是因为太散乱了。你有一百个念头,力量就分成了一百份,也就是流向一百个方向了,你怎么会有力量、有气魄呢?

如果你开始修炼,你的妄念由一百个减少到十个。再继续修炼,妄念由十个减少到一个。这也就意味着你的力量由分散的一百股浓缩成十股,再从十股凝聚成一股。这一股力量就如同一发子弹,射向任何地方都会留下痕迹,都能摧毁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