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史
20377600000040

第40章 中国近百年史概说(1)

第一章 总论

从民国三十二年(1943)上溯约100年,为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口通商之明岁。此百年中,为中国历史变动极剧烈之时代。

推原其故,盖因西欧各国于此时期内兴起,其影响及于全世界。物之静者,非加之外力则不动,社会亦然。而能影响他社会,使之大起变动者,又惟文明之国为然。中国前此,与欧西各国关系较疏,而与葱岭以西承受希腊文化之诸国及印度、大食,关系实密。但其关系止于精神的及零碎之技术的,无甚深之物质基础,故社会不受大影响,不能起大变动。在此情势之下,其交通自亦时断时续。至近世,则西洋人因得罗盘针故,而能为远洋航行。遂能越好望角而来,绕西半球而至。加以科学发达,引起产业革命及交通状况之改变,而世界之联结,遂不可复断。于斯时也,因(一)彼辈距封建之时代近,习于列国纷争,有尚武好斗之性质。(二)又欧洲自古注重商业,习于航海,故其人富有冒险远游之性质。(三)自产业革命以后,既有种种利器,加以组织精严,而经济又迫其向外寻求市场及原料产地,浸假而输出资本,遂发展为帝国主义,成为侵略者。而我国则犹是闭关独立之旧,人民不好与闻外事,亦无力关心政治。加以政府腐败,近代之文明,亦非旦夕所能输入,种种近代之利器,遂多欠缺。富力亦相去悬殊,遂至成为支离破碎之局。

然体段大者,其变化难,而其成就亦大。我国有高度之文化。民族人民之众多,甲于世界。幅员大而地形复杂,其位置则西北负陆,东南面海。交通之发达,必自远洋进入大陆之中心。亚洲之中部,实为世界上最闭塞之地。而我国今日西南西北之开发,适当其冲。热带及副热带无限物资之利用,我国所踞之形势,亦甚利便。前途之大有希望,实无疑义。然欲达此希望,则又必先完成目前之一大事,凡我国民,不可不勉。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旧世界文明联络之通路:(一)自中国缘海,出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经波斯湾、红海,以入地中海。(二)自中国越葱岭,经西亚以至欧洲。若夫浩渺之大洋,则在前此罕能通航。其自蒙古、新疆经里海、黑海以入欧洲,则为野蛮民族侵略之路。自西伯利亚入欧俄,则寂寞荒凉,经由之者更鲜,而其影响亦愈微矣。乃至近世而形势一变。此宋仁、英、神三代间(11世纪后半期),塞尔柱突厥兴,欧亚两洲间之航路,为其所中断(自欧入亚之道路,本有三条:一、自叙利亚经阿付腊底斯河。二、自黑海至亚美尼亚上陆,出底格利斯河,皆入波斯湾。三、自亚力山大里亚溯尼罗河,绝沙漠出红海。一、二皆为突厥所断。三则绝漠不便,故须别觅新航路)。于是欧人不得不别觅新航路以通东方。适会是时,罗盘针输入西方,欧人遂能为远洋之航行(此事亦在十字军时。十字军起于公元1097至1270年,当北宋哲宗绍圣四年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也。前此西人实亦仅能为缘岸之航行,地中海航业特盛,北海、大西洋能涉之者颇鲜),而海道之形势一变。俄人渐次兴起,转能侵略亚洲,而自古无足轻重之西伯利亚,遂成为亚洲东北的一大威胁,从此陆路之形势亦一变。

欧人自海道东来,初占势力者为西、葡。葡人以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越好望角,孝宗弘治二年(1489)至印度,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广东,穆宗隆庆元年(1567)得澳门为根据地。是为欧人来中国通商,得有陆上根据地之始。西人以弘治六年(1493)至美洲。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而麦哲伦始作环球航行。西人之至中国者,为葡人所阻碍。其所经营之马尼拉,则颇为繁华,中国人之前往者颇多,盖西人之经营南洋也,以政治之力,中国人则以民间之力。南洋在政治上为西人所占,虽在是时,而中国人向南洋之拓殖,亦即在是时也。西、葡之势力,其后渐为英、荷所夺,然英人之至中国者,仍为葡人所阻碍,惟在印度,则逐渐得势。鸦片之输入,遂代天方(泛指阿拉伯)而转盛,伏下中英冲突之机。荷人以初据台湾,后为郑成功所夺,清人尝约其夹攻郑氏,许其每八年一至广东,然其贸易,亦无甚足观。惟在南洋,亦次第得势,而爪哇一岛,尤为繁盛扼要而已。

欧人之自海路来此,其与中国之旧关系,为通商、传教两问题。以通商问题言,则(一)历代对外收税之官吏,夙极黑暗(设市舶司时较清明,及归地方管理时,黑暗乃甚,此亦见中央集权之效),而商人之欺诈剥削亦甚,此时犹一仍其旧。(二)近代西人东来,又多冒险之野心家及水手,行为皆极恶劣,足以引起华人之畏恶。(三)中国人虽发明火药,而近代之枪炮,则西人实创为之,其制较中国为精,其船舶亦较中国高大而坚固以欧人是时航行远洋,而中国止为缘岸之航行故也,更是遭中国人之疑忌。(四)于是在政治上在民情上与贸易无关系之人,皆不欲与欧人贸易,至少欲加以限制,而与贸易有关系之官吏商人及其他人等,则因顾其私利而不肯,然又畏政治上及舆论上之监督,不得不设为相当的限制。于是(1)贸易为公行所专。(2)而官吏即委以监督保护外人之责,使不与人民发生冲突。以是时之官吏,固不通外情,不能自负此责也。于是①商人得有剥削外人之机会。②而管理外人之苛例繁兴,西人不知中国情形,乃欲诉诸中央政府,殊不知是时之中央政府,其欲限制外人,乃较地方官吏更甚。此所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人舍粤趋浙,而浙海关旋遭封闭。其后,五十七年(1792)及嘉庆十五年(1810)两次遣使赴京,要求改良通商章程,而卒无效也。至于传教问题,其足引起中国人之畏恶,殆较通商为尤甚。以通商仅在一隅,传教则遍及全国也。近世基督教之东来,乃由其所谓耶稣会者为先锋,此会颇能提高基督教之教育程度,故科学亦随之输入。惟(一)宗教本有排外之性质。(二)中国人对宗教之迷信不深,政府亦向不重视宗教,对于西人传教之热心,及其教会之出巨款补助,不能了解,遂生疑忌。其科学之输入,虽为一部分人所欢迎,而大多数人,则因此而疑忌更甚(读杨光先《不得已书》可见。此书见解,在今日读之,似觉其僻,然在当日,实大多数人之见解,此书特其代表耳。清圣祖颇为科学,任用西教士极多,然亦言西洋各国,中国千百年后,必受其害,实亦是此等见解也)。故教禁屡施屡解,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卒仍遭受禁止(近代基督教之入中国,始于利玛窦至澳门,时在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二十八年〈1600〉,利玛窦入朝,神宗许其建立教堂。利玛窦死而教禁起,后因与满洲战争,召其人制造大炮而解。时中国历法舛误,徐光启荐汤若望修历,历成,未及颁行而明亡。清人入关,汤若望上书自陈,清人即用其历,名时宪历。康熙初,为杨光先所攻,得罪,郁郁而死。光先代为钦天监监正,后以推步舛误见黜,仍用南怀仁。康熙一朝,任用教士极多,然至末年,卒仍布教禁,其人除在京当差者外,皆勒归澳门。各地天主堂,悉改为公廨。自此至《北京条约》立时,教禁迄未尝弛,然其秘密传教如故。则以西人传教,多有款项周恤教徒,而中国行政无力故也)。

俄人之与中国,则自始所发生者,即为政治关系。俄人之脱离蒙古羁轭而自立,事在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其后哥萨克族附俄,为之东略,而西伯利亚尽入其手。至明清之间,侵略遂及黑龙江滨,于是两国构兵,而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尼布楚之约,规定西以额尔古纳河,东以外兴安岭为界。是岁,准噶尔袭击喀尔喀,圣祖为出兵攘斥,而外蒙古驯服于清,于是蒙俄之疆界问题生。至世宗雍正五年(1727),乃有恰克图之约,规定沙宾达巴哈以东之蒙俄疆界。至高宗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平定准噶尔及回部,葱岭以西诸国,多来朝贡,而中国西北,与俄分界及藩封谁属之问题又生。俄人与中国之交涉,虽以政治问题为重,然通商方面亦非无关系,《尼布楚条约》定后,清圣祖尝许俄人三年一至北京贸易,人数以200,居留以80日为限,皆免税。此实后来中俄边界贸易百里内皆免税,及陆路通商减税之根源也。《恰克图条约》以恰克图及尼布楚为互市之地。乾隆二年(1737)高宗命停北京贸易,专在恰克图。盖欲加以封锁,然其源既开,其流即不可塞。故至五口通商之后,而此封锁卒又被突破焉。

山雨欲来风满楼,中西冲突之情势,酝酿复酝酿,而卒爆发中英鸦片战争之役,此役看似烧烟而起,实则通商上种种的症结,郁而必发,烧烟特其导火线耳。其结果,中国因兵力不敌,定海、宁波先陷,上海继之;英人复入长江,封锁镇江,逼迫江宁;清人不得已,于江宁议和,订立条约,(一)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二)英人得任意与华人交易,毋庸拘定额、设行商。(三)进出口税,则秉公议定。(四)中外官员来往体制平等。所以破英人在陆上无根据地,口岸任意开闭,税则繁苛,商人剥削,及官吏妄自尊大之习。又(五)割香港。(六)索偿烟价及商欠。因英人本有在中国缘海占一据点之议,而此二事,又为后此割地赔款之先河焉。

中英条约既立,法、美、瑞典继之。俄人要求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通商,中国许伊、塔两处,于道光三十年(1850)立约,而海口通商,则遭拒绝。《尼布楚条约》定时,俄人在东方之实力,不逮中国,此时则适得其反。俄王任穆拉维约夫为东部西伯利亚总督,锐意经略,黑龙江外之地,殆悉为所占,并自由航行黑龙江(时俄外交大臣尼塞劳尝致书中国理藩院,请遣使勘定恰克图约中未定之界,中国数度遣使,卒未与俄外交部所派之使相遇,此亦外交上之失机也)。中国无如之何也。时英人在广东,锐意欲入省城,耆英以钦差大臣,在粤办理通商事宜,业已许之(时耆英与英人立约,许舟山群岛不割让他国,且许英人入城,而英人交还虎门炮台)。而粤民执乾隆时西洋商人不许入省城之谕以拒,且自办团练,以御英人,耆英知交涉难办谋内召。徐广缙、叶名琛为督抚,皆有虚骄之气,英人闯入省河,团练列两岸以拒,英人虑激成事端,遽退,广缙乘机与英人立《广东通商专约》,以不入城列入约中。事闻,朝旨大奖之,然此等不省外情,又无实力之交涉,卒不可持久。广缙去,名琛代为总督,以亚罗船事件与英人龃龉。时广西亦发生杀法教士事,俄美二国又欲改订商约。于是俄美遣使,英法派兵至广东。英法兵遂陷省城,执名琛而去,时文宗咸丰七年(1857)。四使北上,至江苏。时清人务避中央政府与外人直接交涉,命英、美、法使回广东,听候查办。而以俄事委黑龙江将军。四使不听,仍北上,朝廷不得已,遣使至天津,与之立约,是为咸丰八年(1858)之《天津条约》。明年,英法使臣来换约,清人方在大沽设防,命其改走北塘,不听,闯入大沽,为炮台守兵击退,狼狈走上海(美使后至,道走北塘,换约而去。然各约皆有最惠国条款,故英法约后,所有权利,美人仍得享之也)。朝命废约重议。又明年,英法兵遂陷北京,文宗先已走热河,其弟恭亲王奕囗留守,以俄使居间,与英法别立《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又有增加,凡(一)领事裁判。(二)关税协定。(三)内地(1)游历,(2)通商。(四)传教。(五)各国遣使。(六)最惠国条款,均于此两约中确定。此两约为前此诸条约之整理,而又有增加,后此中国与西洋各国所订之条约,悉以此为蓝本,故中国与西洋初期之交涉,实至此订立如许不平等条约而告一段落。

俄国《津约》亦许(一)海口通商。(二)传教。(三)又许自北京至恰克图之公文,由台站行走,于是北方之藩篱突破矣。(四)又许查勘边界,因此乃有(1)是年之《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而以乌苏里江之东为两国共管之地。(2)十年(1860)中俄《北京条约》,则①并割乌苏里江以东,②又许(A)于库伦设领。(B)自恰克图至京,经过库伦张家口,零星货物,亦许销售。(C)又开喀什噶尔。(D)自沙宾达巴哈以西之界,规定大概,以俟测勘。其后同治三年(1864)乃本此而立界约,(a)科布多,(b)乌里雅苏台,(c)塔尔巴哈台所属,均会勘完竣,立有界牌。(d)惟伊犁所属,因回变未克完竣,遂酿成俄人占据伊犁后之交涉。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中国既遭遇旷古未有之变局,是时之情形如何,自应加以检讨,今分社会及政治两方面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