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2018700000025

第25章 以爱的名义劝谕众生(1)

1、 人心易变的感慨

仓央嘉措诗作之(3)

自己的意中人儿,

若能成终身的伴侣。

犹如从大海底中,

得到一件珍宝。

于道泉·译

意外娉婷忽见知,

结成鸳侣慰相思。

此身似历茫茫海,

一颗骊珠乍得时。

曾缄·译

倘得意中人,

长与共朝夕。

何如沧海中,

探得连城璧。

刘希武·译

心中爱慕的人儿,

若能够百年偕老,

不亚于从大海里面,

采来了奇珍异宝。

庄晶·译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对情人深厚的感情,但纵观此诗的意境,并非“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话,也不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而是对人生无常、人心易变的感慨,是对情人“身心意”都难以永恒的烦恼。

从大海里采来奇珍异宝谈何容易,所以,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南柯一梦而已。今生的情人,也许是前世的冤家。今生的爱再久,总也不能超出一辈子的时间。

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是希望它能长久些,长久些,再长久些。但是很多事情的美好,正是因为它们的短暂。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在婚姻中,爱情不是死亡了,而是升华为了亲情。婚姻向来靠亲情维系,而不是爱情。所以,爱情是一码事,婚姻是另一码事。婚姻不见得一定要经过爱情,而爱情不见得一定走向婚姻。

读古来林林总总的故事,总觉得爱情的美从来不在长,而在真与纯。天长地久,那是过日子。海枯石烂,就像永动机一样,不过是个神话。电影《罗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只有一天。电影《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其实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人一生即使活100岁,也不过是千万次轮回中的一次,也只不过是亿万年中的一瞬。所以,人生在于质量,不在于长度,爱情也一样。

2、 人生八苦

仓央嘉措诗作之(6)

于道泉·译

自从看上了那人,

夜间睡思断了。

因日间未得到手,

想得精神累了吧!

一自魂消那壁厢,

至今寤寐不断忘。

当时交臂还相失,

此后思君空断肠。

仓央嘉措诗作之(30)

情人艺卓拉茉,

虽是被我猎人捉住的。

却被大力的长官

讷桑嘉鲁夺去了。

于道泉·译

腻绰仙人不易寻,

前朝遇我忽成禽。

无端又被卢桑夺,

一入侯门似海深。

曾缄·译

自从见佳人,

长夜不能寐,

相见不相亲,

如何不憔悴。

美人如仙女,

娇艳自活泼,

虽为我所擒,

又被权贵夺。

刘希武·译

情人依楚拉姆,

本是我猎人捉住。

却被权高势重的官家,

诺桑甲鲁夺去。

庄晶·译

刘希武·译

已经是意马心猿,

黑夜里也难以安眠。

白日里又未到手,

不由得心灰意懒。

庄晶·译

仓央嘉措诗作之(32)

爱我的爱人儿

被别人娶去了。

心中积思成疾,

身上的肉都消瘦了。

于道泉·译

深怜密爱誓终身,

忽抱琵琶向别人。

自理愁肠磨病骨,

为卿憔悴欲成尘。

曾缄·译

情人我所欢,

今作他人友,

卧病为卿思,

清瘦如秋柳。

刘希武·译

和我相爱的情人,

已经被人家娶走。

心中积思成痨,

身上皮枯肉瘦。

庄晶·译

这三首诗都是借写爱情的烦恼,比喻佛教所认为的人生八苦中的“求不得苦”,即世间任何人都无法得到自己喜爱的全部东西,即使是法王也不例外。这既是佛陀对人世的基本认识,也是借以劝谕众生向往解脱、追求佛教所揭示的终极快乐的依据。

佛教所认为的人生八种基本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离别、怨憎、所欲不得及“五阴盛苦”,其中“五阴盛苦”指人的本性受到自己身心欲念的蒙蔽之苦。佛家认为,凡是在轮回中未得解脱的生命,无不受到这些苦的折磨。修习佛法,就是为了寻求从这些苦中永久解脱出来的智慧。

在人生诸苦中,“求不得苦”也许是最容易也最难以解脱的。因为,人只要不“求”,不产生超出基本需要的欲念,就无所谓得到不得到,就不会处处碰壁时时烦恼了。可是,让人不起贪欲,不了无止境地追求不断的“得到”,又实在是天底下最难觉悟的事情之一。

“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发。”越是想得到的东西,往往越是得不到,这也许是上天和人开的一个玩笑,上天希望用这样的惩罚,教导人们节制自己的野心,控制自己的欲念。可是,就像仓央嘉措在这几首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古往今来,千古风流人物中又有几人能不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呢?人们费尽心机,使尽伎俩,机关算尽,明争暗斗,最终得到的,不过是愈发短暂的得意和长久的苦恼。

藏语把身体叫“留下来的东西”,意思是说,如果今生像一场旅行,身体只不过是我们的“行李”。西藏人每当说这个词的时候,就等于在提醒自己,我们只是旅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他们并不以全部时间和精力改善这些临时的外在环境,让心分散。够吃、够住、够穿,就该满足了。

相反,如果过分追求物欲,就会失去更重要的目标,忘记了此生的目的,把时间浪费在“重新装修旅馆”上。有人说,现代文明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出更多的诱惑,彻底把心搞乱了。现代社会的一切,似乎都在诱惑人们偏离真相,让真相无法成为人生的目标。尽管声称尊重生命,实际上让生命贫瘠得毫无意义;虽然一直喊着让人们幸福,实际上却阻碍通往真正喜悦的泉源。

3、 不明就里的人生没有意义

仓央嘉措诗作之(4)

邂逅相遇的情人,

是肌肤皆香的女子。

犹如拾了一块白光的松石,

终于随手抛弃了。

于道泉·译

邂逅谁家一女郎,

玉肌兰气郁芳香。

可怜璀璨松精石,

不遇知音在路旁。

曾缄·译

邂逅遇佳人,

肌肤自香腻。

方幸获珍珠,

转瞬复捐弃。

刘希武·译

邂逅相遇的娇娘,

浑身散发着芳香。

恰似白色的松石,

拾起来又抛到路旁。

庄晶·译

对世间男人来说,很少有谁没有过路遇佳人、怦然心动,结果却擦肩而过、徒留回味的经历。仓央嘉措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种让人读后会心而笑的情感。

但是,在这首貌似情诗的字句里,我们仍然可以读出浓郁的宗教劝谕意味。邂逅娇娘固然是人生常有之事,路边捡起一块石头然后随手丢弃的情况就更多了,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可是,又有谁知道在某次你扔掉的石头里,也许就有一块是异常珍贵的白色松石呢?所以,如何明心见性,透过事物的表面参透内在的本性,这是世人普遍的痴愚,也应该成为世人共同的追求。这种追求,正是佛所指明的修炼之路。

古人认为松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以为是松树变成的化石,所以叫松石。松石一般为绿色或蓝色,但偶尔也有白色或白色斑点的松石。尽管今人多认为白色松石并非上品,但西藏人历来有崇尚白色、以白为尊的传统,所以在仓央嘉措的观念里,白色的松石无疑是宝藏的象征。

需要说明的是,松石和藏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占有重要的地位。相传第一个藏王的王冠,就是镶有松石的。在过去,历代拉萨贵族所戴的珠宝中,金和绿松石都是最主要的部分。不少西藏人都相信,戴松石戒指可保佑旅途平安,梦见绿松石则意味着吉祥和新生活的开始。在一些地方,女人头发上如果没有佩戴绿松石,就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的不敬。

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绿松石还是人们灵魂的寓所,抛弃松石等于丢掉了自己的灵魂。所以,仓央嘉措用捡到松石又随手丢弃的比喻说明,人如果没有智慧,不追求明心见性,那么在灵魂暂时居住的今生将毫无意义,碌碌无为,白白浪费了来之不易的转世为人、接近佛法的机会。

4、 欢愉何以短暂

仓央嘉措诗作之(8)

仓央嘉措诗作之(36)

草头上严霜的任务,

是作寒风的使者。

把鲜花和蜂儿拆散的,

一定就是它啊。

于道泉·译

青女欲来天气凉,

蒹葭和霜晚苍苍。

黄蜂散尽花飞尽,

怨杀无情一夜霜。

曾缄·译

我自小相识的爱人,

莫非是与狼同类?

狼虽有成堆的肉和皮给它,

还是预备住在上面(山上)。

于道泉·译

皑皑草上霜,

翔风使之来,

为君遽分散,

蜂花良可哀。

刘希武·译

凛凛草上霜,

飕飕寒风起。

鲜花与蜜蜂,

怎能不分离?

庄晶·译

生小从来识彼姝,

问渠家世是狼无。

成堆血肉留难住,

奔走荒山何所图。

曾缄·译

美人虽相爱,

性同狼与犴,

狼犴饮食肉,

终欲还故山。

刘希武·译

自幼相好的情侣,

莫非是豺狼生的?

虽然是已结鸾俦,

还总想跑回山里。

庄晶·译

秋风一起,百草凋零,蜜蜂与鲜花的甜蜜往事,也顿时化作云烟。“虽然是已结鸾俦,还总想跑回山里。”这就是世界,这就是人生。仓央嘉措在这首诗里,既说“无常”之理,又诉“离别”之苦,其目的仍然在于劝谕人们看破短暂的世俗欢愉,学佛求脱。

在佛教看来,林林总总的教义说一千道一万,无非帮助世人脱离一个“苦”字。佛教教义通常被概括为“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谛就是道理的意思。苦谛是四谛之首,是关于苦的真谛,集谛就是苦因的真谛,灭谛就是灭掉苦因的真谛,道谛就是修道的真谛,通过修入正道,逐渐达到极乐境界。

在人生八苦中,别离通常被称作“爱别离”,即指人所爱的偏偏要分离,而别离或分离就是苦。实际上,就如当你感觉到风来了的时候,风已经开始走了一样,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都处在随时随地的变化无常之中。比如,相聚同时也是别离的开始,而别离,又成为下一次相聚的起点。

聚散分合,顺其自然,如果人能在日常的修行中凝聚心灵的力量,调服自己的心性,不为一时的聚散分心伤神,那人就必然会距离佛更近一些了吧。

既然种子终会破土而出,叶子终会随风凋零,这个世界有聚就有别,那么,能否让我们在了悟了世间真谛之后,更加坦然地接受,让内心更加安定平和呢?就像一片暂时挂在枝头的树叶,萌动,发芽,长大,最后老去,等待自己生命里的最后一缕秋风,然后告别栖息的枝头,静悄悄地飘落。这不是诗意之美,而是佛法之美,是智慧之美。

5、 五彩经幡下的悲凉

仓央嘉措诗作之(12)

从小爱人的“福幡”,

竖在柳树的一边。

看柳树的阿哥自己,

请不要向上抛石头。

于道泉·译

长干小生最可怜,

为立祥幡傍柳边。

树底阿哥须护惜,

莫教飞石到幡前。

曾缄·译

伊人竖福幡,

祈祷杨柳侧。

寄语守树儿,

投石勿高掷。

刘希武·译

为爱人祈福的幡儿,

竖在柳树旁边。

看守柳树的阿哥,

请别用石头打它。

庄晶·译

在西藏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印有梵、藏文祈祷文字的布幡,当地人认为可以借此祈福,也叫经幡。作为西藏人心中美好愿望的寄托,每种颜色的经幡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白色象征纯洁善良,红色象征兴旺刚猛,绿色象征阴柔平和,黄色象征仁慈博才,蓝色象征勇敢机智。在藏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将屋顶破旧的五彩经幡换成新的,他们相信烦恼会随着挂了一年的旧经幡而去。

有人考证认为,经幡是由古印度女子身穿的纱丽演变而来的。当时,丈夫远离家门时,妻子扯下身上纱丽的一角挂在门口或树上,随风飘扬,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后来人们在布条上染上颜色,印上经文或神像,就成了今天的经幡。

在西藏,牧人们搭完帐篷的第一件事就是挂上经幡,祈求神灵的福佑;朝圣者走过一个新的山头,会在山石或树上挂上经幡,祈求旅途平顺;农民们开犁播种,也会在耕牛的头角上插挂经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雪山湖畔、丛山莽林、圣迹古刹,路口河边,在所有人们能到达的地方,都能看到飘动的经幡。人们相信经幡挂上以后,经过风的吹动,犹如自己念了一遍又一遍的经。同时,通过风把经幡吹动,好运气也会随风洒落。经幡是人们表达崇拜与礼赞、祈求幸福与好运的圣物,是万不可乱动和不敬的。

仓央嘉措的这首诗,与其说表达了对青梅竹马的情人的爱护,不如说表达了对“树底阿哥”的警惕和怀疑。联想到他当时在政治斗争漩涡中左右为难的境地,就不难理解这首诗中所流露出的无奈与悲凉。

6、 把心拴住

仓央嘉措诗作之(14)

嵌的黑色的印章,

话是不会说的。

请将信义的印儿,

嵌在各人的心上。

于道泉·译

小印圆匀黛色深,

松钳纸尾意沉吟。

烦君刻画相思去,

印入伊人一寸心。

曾缄·译

佩章印黛痕,

默默不可语。

请将义与诚,

各印深心处。

刘希武·译

印在纸上的图章,

不会倾吐衷肠。

请把信义的印戳,

打在各自的心房。

庄晶·译

如果心浮意动,即使盖上图章或者起誓又有什么用呢?真正的保障来自内心的坚稳、宁和。佛教即关于如何认识和调服人心的智慧,所以,仓央嘉措在这首诗中真正要表达的,是典型的佛教“修心、护念”的教化。

传说佛将涅时,阿难问佛:佛圆寂后依谁而住?佛告诉阿难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这里的核心,就是教人守念护心,所谓一念不生是真心,动即是妄心,首先要把心拴住。

所谓“四念”,一即观身不净。要想到人死后尸体腐烂,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存在,实在没有理由过分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