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岳麓风云(上下)
20165300000112

第112章 平内乱兰妃举杰 办洋务国藩兴邦(3)

清廷终于倚了湘军的力量,剿灭了太平天国,还了一个太平盛世。此刻却盛传曾氏兄弟问鼎天下的谣言,那些与曾国藩有隙的朝臣,更是有眉有目地将曾氏兄弟问鼎之况,描绘得有声有色,把一个同治皇帝捉弄得一塌糊涂。他清楚,长期的征战,此刻的大清可真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了,要是真像谣传一样,大清岂不呜呼哀哉了?难道他同治的命运真像其父咸丰一样,剿灭了太平天国,又将迎来一个什么“国”什么“朝”的混战与纠缠么?但西太后清楚,她虽然同曾国藩只见过几次面,但她拜读过曾国藩的奏折,她认定曾国藩精忠纯正,不是那野心勃勃之辈。

正如西太后所料,不久,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奏折就呈到了同治皇帝的龙案之上。曾国藩奏折所奏请之事,却是裁减解散湘军,打发这些湘勇回籍,又是替曾国荃作了请假报告,请求开缺,回籍休养。曾国藩所为,虽然大伤湘军之心,却实在是中了同治的下怀,同治岂有不同意之理,于是立即作了批示,同意了曾国藩的请求,下旨解散了湘军,同时对曾国藩大灌米汤,下诏誉曾国藩“秉性忠纯,持躬刚正”,“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储方召之勋猷,器推公辅登木天而奏赋,清表风规,历芸馆而迁贵,诚孚日讲……”几乎把他曾国藩吹捧得入了九霄。其实,同治清楚,只要解除了你曾国藩的兵权,解散了湘军,给你多戴几顶花帽子又有何妨,就算赐加“九锡”又有多大意义。曾国藩当然更清楚,朝廷之所以给了他如此多的花帽子,无非也就是同当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如出一辙,然而同治的这种办法又该唤做什么呢?

曾国藩解散了湘军,又将其弟曾国荃开缺回籍,解脱了他日夜为之担惊受怕的兵变,还了大清一个太平的世界。而此刻,他同样有些坐立不安,担惊受怕。他看到了英、法等洋人的坚船利炮,他担心太平军灭了,却会引来比太平军更为厉害、更为可怕的洋人。早在同太平军交战之时,他的学生李鸿章率领淮军与英法军队联合进攻太平军时,这些洋人使用一种唤做“落地开花的炸弹”,只听“轰”的一声,落到地上却是铁片四溅。这些铁片触人不亡即伤,比起那些刀枪棍棒来,却不知要强几百倍、几千倍了。曾国藩没有见识过“落地开花的炸弹”,因为他坚决反对洋人帮助湘军而抢走湘军的战功。然而,李鸿章就见识了,大开了眼界,而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情况寄给曾国藩。天啦,要是洋人真用这些神器打了进来,用不着接近就已身亡,这岂不有亡国灭种之祸?想起洋人的这些“神器”,曾国藩就不禁浑身长起鸡皮疙瘩来,有些毛骨悚然。曾国藩本来是极崇洋务的,早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之时,他就接触过洋务之学,后来中了进士,作了官,同陶澍、贺长龄、魏源这些岳麓书院的老学长接触,更是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的东西。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把目光向外,高呼“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号,让曾国藩激动得不亦乐乎。日后见着英美洋人的坚船利炮更是神往:“用不着手划,却是一阵轰隆隆的冒烟,一溜烟的跑了,岂不太奇妙了?”在曾国藩的家乡,乡人经常用“屁眼里一溜烟”来比喻跑得快,洋人的这些坚船利炮,岂不是正应验了乡里俗语了。于是他向清廷提出了“师夷长技”的建议,他上奏同治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他强调购买洋人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买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之,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的主张虽然遭到大多数朝臣的反对,然而却得到了权臣义政王奕诉的支持。

却说这奕诉,乃道光之子,咸丰之弟也,咸丰病死热河行宫,年六岁的同治即了皇位,咸丰命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等八人以“赞襄政务大臣”身份辅政,而避开了奕,真是岂有此理!而同治的母亲、西太后虽是个“巨眼英雄”,却是一个“权力狂”,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做母亲的却不能干预政事,也就有了些悲哀。于是同奕诉一合计,狼狈为奸地策划了一个圈套,将肃顺、载垣等八人一网打尽,这就是晚清有名的“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后奕做了议政王,奕沂虽是心狠手辣,却实在是一个思想激进之士,他看了曾国藩关于兴办洋务的折子,毫不犹豫地批了“准奏”的字样。

却说江苏无锡有一个唤做徐寿的人,此人字元生,号雪村,却是一个平民之子,其祖父徐审发在务农的同时,兼作一些小买小卖,家境也就开始小富,然则略有积余,传至其父徐文标时,也就开始以读书为业。可惜徐文标命短,未及而立之年却已天亡,竟是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徐寿亦自幼即承父业,本想以读书中举来开辟仕途,然而却是事与愿违。

这徐寿本来就十分聪颖,但对那些空洞的毫无价值的八股文,却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来,倒是对《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却十分的喜爱,对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更是情有独钟。无锡一带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又是手工业之乡,产生了许多的能工巧匠,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徐寿从少就爱做些手工械器之类的玩意,慢慢地,成了远近有名的能工巧匠。

曾国藩歼灭了太平天国以后,又解散了湘军,还了大清王朝一个太平的世界,然而洋人坚船利炮潜在的威胁,再一次使他坐立不安,他一心想要学洋人,制造出自己的“神器”来,处处留心,遍访人才。一日来到无锡,听江苏巡抚说,无锡有一个叫徐寿的人是如何如何聪明,又是如何如何的能工善思,却让曾国藩流露了无限的神往来:“我朝果有如此之才乎?”他瞪眼紧盯着巡抚。

巡抚笑了笑:“学生岂敢欺老中堂耶?老中堂曾谕学生留意人才,学生不敢有忘。听了传说,学生曾亲自察看,真让学生眼界大开呢。”

见巡抚所说并无半点虚报浮夸之言,就提出要亲自查看。

见恩师很有兴致,巡抚不敢怠慢,当即陪了曾国藩来到了徐寿的家里,徐寿一一地展示了自己所制作的指南针、自鸣钟等,并做了一些科学的试验,一边展示一边解说,让曾国藩听得如痴如醉。

“先生真英才也!”看了展示,听了解说,曾国藩不禁感叹。

“老中堂过奖啦,小生之才,岂敢言‘英才’,小生好友华蘅芳先生,乃真英才也!”

徐寿又向曾国藩推介了华蘅芳。看了徐寿的制作及实验,又听徐寿推介了华蘅芳,回到总督府,细细同想一切,竟是十分激动,他好像在徐寿的身上看到了大清的未来,看到了大清的希望,于是提笔上奏,把徐寿等六人作为“才能之士,能通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向朝廷做了保荐,在征得朝廷同意后,而纳入幕府作了自己的技术顾问。因为要自己制造“神器”,早在同太平军交战之时,曾国藩就已在安庆创办了军械所,着手生产枪炮之类。徐寿偕同契友华蘅芳,入了曾国藩的幕府,作了曾国藩的技术顾问,同李鸿章、胡林翼一般,受到曾国藩的器重与推崇,如鱼得水。他们考察洋人的“坚船”后,竟是一下子明白了“坚船”的原理,回到军械所,白手起家,自己铸造了一些工具,又用了这些工具,制造了一些零件,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制作了船用蒸汽机的模型。当他们把这个模型演示给曾国藩看时,曾国藩看得眼花缭乱,似一个顽皮的小孩在海滩下拾到了一枚美丽的贝壳一般,高兴得手舞足蹈,压根儿忘记了自己乃大学士兼两江总督了,竟喃喃自语不断:“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随即拨了专项经费,令徐寿、华蘅芳马上投入生产。不久一艘由徐寿、华蘅芳负总责制造,曾国藩命名为“黄鹄”的中国第一艘大型的机械船,在南京下水试航。“黄鹄”号的成功试航以及投入使用,同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般,满朝为之震动,国人为之欢呼雀跃,就是英美等洋人也觉匪夷所思,竟是看不懂中国人了。

“中国人?……”

看了“黄鹄号”试航的英国人,十分迷茫了,他们耸了耸肩膀,双手一摊,惊呼了。“黄鹄”号的制造成功,激起了国人对于洋务的兴趣,更让曾国藩看到了洋务的希望,看到了洋务兴国的曙光。为了培养更多的洋务人才,曾国藩不顾朝中保守党人的指责与议论,坚决地选派了一些聪颖的幼童,让他们远涉重洋,出国留学,从小就开始接触、学习洋人的技巧。当时他的计划是“派贡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去外国肄习十五年后按年份起,挨次回国”。当然,曾国藩的这个计划最后并没有完成,后来慈禧太后执政,这慈禧太后乃保守党领袖,根本就没有让这些留洋的学子学足十五年,大部分六年、七年就已回国,此时曾国藩早已作古多年了。

正是:

岳麓得传屠龙术,满腹蓄藏济国经。

欲非巾帼睁巨眼,沤池犹在困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