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是一家文化公司创意部的经理,曾为自己做事粗糙的习惯而苦不堪言。有一次,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他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仔细,结果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他们打错了一个。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导致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
我们平时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很忙。”是的,在上面的案例中,罗青忙了大半天才把错误的问题理清楚,耽误的其他工作不得不靠加班来弥补,并且还连累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数位同仁和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如果不是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使他纠正了这个错误,其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假如在审核样稿的时候罗青稍微认真一点,还会这么忙乱吗?
由此可见,第一次如果没把事情做好,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的时间;第二次把事情做对,既不快,也不便宜。
工作缺乏质量,容易出错,结果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结果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从而造成整个团队工作效能的低下。
美国市政厅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说,在华盛顿因工作马虎造成的损失,每天至少有100万美元。该城市的一位商人曾抱怨说,他每天必须派遣大量的检查员去各分公司检查,尽可能地制止各种马虎行为。在许多人眼里有些事情简直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会影响他们做事的工作效率,当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工作上的晋升和事业上的发展。
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了马马虎虎、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的坏习惯,他们没有工作的质量观念,总想着等着下一次修正的机会,这样是无法保证工作绩效的。
富兰克·克劳士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一位师傅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所以,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必须终止。再忙,我们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忙着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只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简称DIRFT)”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第一次做对的概念是中国企业的灵丹妙药,同时也是我们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法则。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令人难受的。在我们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现在又具备了把它做对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对呢?
只有坚持把事情一次做对的工作理念,我们的勤奋才能实现良性运转,个人事业才有兴旺可言。在行为准则的贯彻执行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每一位期望成功的人士都应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现在又具备了把它做好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好呢?每个人只有把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对了,才可能达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境界。
不求多而全,一次就做好一件事
成功指南
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才干不够,而是因为他们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看见这样的人,他们在选择人生目标的时候,常常是什么都想做,这样的人,即使他有再大的才华,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
一个失败的猎人向每次打猎总是满载而归的人求教方法。后者说这太简单了,当你遇到两只野鸡的时候,不要同时去追赶它们,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只追下去。
这看似极其普通的话,其实就是真理。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行进。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才干不够,而是因为他们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他们使自己的大好精力东浪费一点儿、西消耗一些,而他们自己竟然还从未觉悟到这一问题。如果不求多求全,一次就做好一件事,使生命力中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上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总是想到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求多求全的人就和他不一样,他可能会忙不过来,既要顾及这一个又要顾及那一个,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为止,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
我们必须专心致志,对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有出色的业绩。
聪明的人最懂得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唯有如此,方能在一处挖出井水来。聪明的人也善于依靠不屈不挠的意志、百折不回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忍耐力,努力在各种生存竞争中获得胜利。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有所作为,而专心致志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当他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他才会在这方面取得成绩。
世界上一些有名的公司,像英特尔只生产处理器,可口可乐只生产饮料,IBM只做电脑硬件,这些企业因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都成为长年不衰的老字号、世界知名企业。相反,有些企业的业务遍地开花,什么行业都想插一手,反而丢了自己的特长,很快走向衰落。
一次做好一件事,甚至一生做好一件事情,你才可能将全部的精力集于一点,你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你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成功杂志》的西奥多·瑞瑟曾对爱迪生进行过访谈:
瑞瑟:“你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爱迪生:“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情。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在做一些事情,不同的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却只做一件事。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伊格诺蒂乌斯·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圣·里奥纳多在一次给校友福韦尔·柏克斯顿爵士的信中谈到他的学习方法,并解释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说:“开始学法律时,我决心吸收每一点获取的知识,并使之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没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绝不会开始学习另一件事情。我的许多竞争对手在一天内读的东西我得花一星期时间才能读完,而一年后,这些东西我依然记忆犹新,但是他们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