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国医药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养生抗衰老、祛疾延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第一节数千年的发展史
中国医药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疾、医、疥、龋、浴、沐等医用文字,证明了我国祖先很早就有了医疗卫生活动。在周代,就有了食医(营养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伤科医生)、兽医等医学分科,并有了除虫灭鼠和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措施。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中国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寓于医学中的抗衰老学说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作出了较为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汇总归纳了许多有关益寿的内容,提倡要顺应四时,适应寒暑,节制饮食,强健脾胃,调整情绪,恬静淡泊,颐养心智,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以保精、气、神。
汉晋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乱,灾祸连绵,民不聊生,客观上刺激了中医益寿学说的发展。各医家力主“清虚无为,理应自然”,在方法上重视导引吐纳,崇尚炼丹服药。名医华佗首创“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并通晓益寿之术,其弟子樊阿服他所授“漆叶青黏散”获“年百岁而犹有壮容”。他还主张动形养生,以使气血调畅但又不宜过劳。他所创编的“五禽戏”系模仿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结合导引、行气、吐纳等功法组成。五禽戏能外练筋、骨、肉,内练精、气、神,使血脉流通,筋强腰固,脾胃健运,且具有动静相兼、刚柔相济的特点。五禽戏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延年,是一套结构严谨、动作简朴、容易操作的体育锻炼方法,后世据此发展成不少流派。
晋代葛洪著有《抱朴子》、《肘后方》。他的一生主要是在炼丹及从事医药实践中度过,在化学界和医药界均有很高的地位。他主张益寿以虚清不伤为本,重视节嗜欲保性命,强调作息制度在养生中的意义,并对延年益寿药也颇有研究。他在《仙药》中所论及的灵芝、茯苓、地黄、麦冬、巨胜子、楮实子、黄精、槐实、菊花等,现代研究都证实均有抗衰老的作用。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生产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因而也促进了中医益寿学的日趋完善,并出现了专论老年病的医学专著,以及与益寿学相关的学科以及食疗等。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是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并著有益寿专著《摄养枕中方》,认为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祛病延年,指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强调抑情养性、慎言语、节饮食在益寿中的重要意义,提倡适当的活动,包括“五禽戏”、“天竺国按摩法十八式”、“老子按摩法”等。他还主张在饮食上应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以滋养脏腑,认为“食养”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金元时期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各家纷起,学术争鸣,各抒医理,标榜革新,并开创辨证论治、攻邪祛病、泻火养正的生动活泼的学术新形势,从而也发展了中医养生抗衰老学说的理论和方法。
寒凉派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详尽地阐述了人生各个时期的内外致病原因及血气盛衰状况,提出了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他认为人要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注意摄养,以收防微杜渐之功。提出少年宜养,保全真气;中年宜治,调整脏腑气血;老年宜保,慎用攻伐之品。
并认为对高龄老人若要设法使其延年益寿,应食养和药养并进。
攻下派张子和善用汗、吐、下法,扶正重视食补,提倡用谷肉果蔬保全胃气,补益养生。主张谷肉果蔬须均衡摄人,方可起到补益精气的作用。否则即使食养也会由于五味的偏胜而给人体带来不良后果。
补脾派李东垣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要》等,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论述。他提出“养生当实元气”、“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倡导谨和五味,保养脾胃,谷食助益。
养阴派朱丹溪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在养生和治疗方面突出补阴的学术思想,在纠正时弊和发展益寿学说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人生从少壮到衰老的全过程中的主要摄生原则。
明清时期是中国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名医大家冲破封建理学桎梏,重视实践革新,使中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养生抗衰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防治老年病、养生益寿学说也有了较大发展。
有关方面著作颇多,明代刘宇《安老怀幼书》、徐春圃的《老老恒言》等书,重视了心理养生和起居养生,提倡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正思考,薄滋味,寡言语,以及动静结合等养生益寿方法。此时代,李时珍博览全书,广集民间药物,亲自采集、鉴别和临床实践,完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它不仅是一本研究中药、方剂的典籍,而且也是研究老年医学、延缓衰老的重要著作。全书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237种,“轻身”、“益寿”、“延年”医理和医方390余条。
温热病医学家叶天士博采众长,在治疗老年疾病和抗衰老方面有所创新。他崇尚古人养生之说,主张老年人以自身摄养为主,具体措施有:节制饮食、适应寒温,注意情绪,避免劳累,练习气功。
并根据老年人特点,强调脾胃和肾的调补的重要性,倡导因时制宜,根据体质辨证。
由于明清时期老年医学专著的相继问世,老年养生益寿理论趋于完善,此时期为老年益寿学发展的兴盛时期。
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老年保健工作得到了重视,抗衰老理论研究充实了益寿学的理论与实践,并将老年医学理论的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节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范畴,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和丰富的辩证法内容,是古人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
战国时期起,中医学就运用阴阳五行来说明人体的构造、生理、病理,并指导辨证、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等,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术中普遍运用的方法论。
一、阴阳学说与益寿
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日与月、寒与热等。凡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和现象,均可用阴阳来概括。一般而言,凡是活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机能减退的,都属于阴的范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再之,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体现了事物的无穷可分性。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包括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术理论的各个方面,广泛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和护理原则,并用于解释人体的健康与衰老及生命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