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补阳还五汤
药物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
用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5.丹参饮
药物组成:丹参、檀香、砂仁。
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血淤气滞,心胃诸痛。临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
用法:以水一杯,煎七分服用。
6.大黄鹰虫丸
药物组成: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勺药、地黄、干漆、虻虫、水蛭、地鳖虫。
功用:祛淤生新。
主治:疲劳虚极,淤血内留。形体赢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虚劳而有淤血干结之症。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克,每日服1丸,温开水送服。
亦可做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第三节化痰平喘益寿
痰饮是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厚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合称痰饮。痰饮的形成,主要关系到肺、脾、肾三脏。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再加上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使其聚而生湿,变为痰饮。因肺主治节,若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健运失司,水湿内停,凝聚成痰;肾司开合,肾阳不足,开合失利,水湿上泛,也可聚而成痰。故有“脾为疾之源,肺为上咛痰之器,肾为成痰之根”之说。
痰饮咳喘,老年人好发,每于秋季骤凉、冬季严寒,症状加剧,至气候转暖,才逐渐平复。初期外邪袭肺,肺失宣肃,痰浊痹阻。
老年人脏腑虚损,肺虚则宣降失司,脾虚则运化无权,聚湿成痰。
痰饮伏于内,胶结不去,一经风寒外邪引动,上犯于肺。肾虚则气失摄纳,气逆于上,上气抬肩而喘,喉出有声则哮。痰饮既为哮喘的宿根,又因久留不去而使脾‘肾之阳气更被阻遏,这是并发肺心病的主要根源,而出现胸闷气短息促、心悸自汗,胸廓呈桶状,形瘦神疲,饮溢肌肤而头面四肢浮肿,喘促不得平卧,甚则有神志的改变。肺心病的病位在肺、心二脏,旁及脾、肾。心、肺同居上焦,心为“君主”而主营血,肺为“相傅”而主卫气。肺辅心而行血脉,心又赖肺气运布周身,因此肺、心二脏有病,必然出现气血紊乱,而导致淤血产生。肺心病淤血病理的原因有三端:一为咳喘日久,肺气亏损,难以贯通心脉,血行不畅致淤成痰;二为病期缠绵,初起在经,久病人络,入络成淤;三为肺心病多为老年人所患,“六十心气衰,八十肺气败”,年高之人,气衰则运血无力,血行失常,脉道为之淤阻,致心肺功能衰竭。
此症本虚标实,痰淤交阻,肃降失司,虚不受补,实不堪攻。治疗当辨虚实寒热。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痰浊、痰热;偏虚者当区别阳虚、阴虚、气虚的性质,以及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或寒化),温阳利水,甚至开窍熄风、行淤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
代表方药:
1.苏子降气汤
药物组成: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
功用:祛疾止咳、降气平喘。
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或神情倦怠,肢体浮肿。
用法:加生姜二片,枣一枚,苏叶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注:此方对肺肾两虚的咳喘,以及肺热痰喘均不宜用。
2.定喘汤
药物组成: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
功用:祛痰平喘,宣肺降气。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哮喘咳嗽,舌苔黄腻,脉滑。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注:本方主要用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而见哮喘咳嗽,痰多气急之症。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本方不宜使用。
3.三子养亲汤
药物组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症而设。因年老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壅气滞,肺失肃降,而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痞等症。
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
4.二陈汤
药物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健脾。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第四节通痹止痛益寿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痹症”,是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患。由于气血亏虚、腠理失密,致风、寒、湿等邪乘虚侵袭肌表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胸膺等部位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和关节肿胀等症状。
外因多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久居低洼潮湿,冒雨涉水,或气候骤变,冷热交错等病因,以致外邪侵入体内,注入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内因多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疲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冷水沐浴,外邪乘虚而入经髓。
偏于风者,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称“行痹”;偏于寒者,痛势剧烈,称“痛痹”;偏于湿者,关节肿胀重着,称“着痹”;如素体阴虚,内有壅热,外邪侵入,则见关节红肿热痛,称为“热痹”。或风寒湿三邪久羁不去,郁而化火,也可转为热痹。
痹症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痰浊、淤血痹阻经络,可出现淤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久而不愈,复感外邪,病邪由经络传至脏腑,而出现脏腑痹,以心痹较为常见,亦称“胸痹”。
“胸痹”即指胸中气血闭阻塞滞而导致心脏机能失调的病征,而见胸膺满闷不舒,疼痛时作为主征的疾病。甚则左胸前疼痛发作,彻脊引背,多见于中老年人。
肌肤麻木,肢体疼痛,属于血痹的范畴。《素问·痹证》中提到:“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老年人由于经脉气血日衰,血流运行不畅,肌肤筋骨失养,故见肌肤麻木,肢体疼痛,并且往往反复发作,缠绵不已,遍及全身。叶天士说“久病人络”,因年老之人气血运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淤凝,若不祛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气终不能复。
本虚标实为本征的病机特点,气血阴阳同病,虚实错杂。虚为心脾肝肾以及气血阴阳亏损,机能失调,实为寒凝、气滞、血淤、痰阻、湿遏,在痹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以虚实夹杂为多见。
老年人体质多虚弱,各种机能有所衰退,肝肾亏损或劳力过度,以致外邪内侵,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筋骨关节而发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虚邪入侵,气血痹阻,痰淤互结,正气内伤。
治疗时当辨寒热虚实,注意标本兼顾,调补气血的同时,活血化淤,豁痰通痹,并注意防寒保暖,不要过度疲劳,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注意功能锻炼,以利康复。
代表方药:
1.防风汤
药物组成:防风、麻黄、当归、秦艽、肉桂、葛根、茯苓。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风寒湿邪流滞经络,以风邪偏盛,阻痹气血所引起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的行痹。
用法:每日一剂,煎服两次。
2.乌头汤
药物组成: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以寒邪偏盛。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且疼痛较剧烈的痛痹。
用法:研粗末,水煎去渣,加白蜜30克,微煎沸,温服。
3.薏苡仁汤
药物组成:薏苡仁、白蔹、芍药、酸枣仁、牛膝、甘草、桂心、干姜、附子:
功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主治:因感受风寒湿邪,以湿邪偏盛的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疼痛,伴肌肤麻木不仁。因湿性重着黏滞所致。
用法:用醇酒2000毫升,浸一昼夜,微火煮三沸,每服10~15毫升,每日两次。
4.白虎桂枝汤加昧
药物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忍冬藤、连翘、黄柏海、桐皮、威灵仙、防己、桑枝、姜黄。
功用: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阻滞不通并热盛伤津而出现的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兼有发热、口渴、恶风、烦闷不安。
5.蠲痹汤
药物组成:羌活、防风、姜黄、当归、炙黄芪、赤芍、炙甘草。
功用:益气和营,祛风除湿。
主治:营卫气虚,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等。
用法:口服,研粗末,加生姜5片,水煎去渣服,每日两次。
6.括蒌薤白桂枝汤
药物组成:括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半夏。
功能:通阳化痰,宽胸宣痹。
主治:胸中闷塞疼痛,短气喘促。由于痰浊壅闭胸中,胸阳被遏,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胸痹。
用法:每日一剂,煎服两次。
7.丹参饮合失笑散
药物组成:紫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
功用: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主治:淤血停滞之胸痹。证见胸部窒塞而痛,痛如针刺,舌紫暗有淤斑,脉涩。因淤血留滞或久病人络所致。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日服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