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易经
《易经》是中华文明中的“圣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人类社会和谐行为的重要源流,是体现现代人领导管理绩效的大法。
它是宇宙万物变化大规律基础上的人类知变、应变法则的华夏朴素经典,是宇宙预测学包容下的人生行为哲学。
《易经》是建立在对日月运行及其所产生的阴阳变化观察发现基础上的一整套认识、分析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古人认为天体运行、气象的变化都会依照一种规律而进行。在这个天体当中,受到这些气象影响的所有事物,按照共同的规律,彼此发展又相互影响。
易经思想成分复杂,历来人言人殊,但是阴阳对待、流行和时中,应是易经最为典型的思想。
识易读易当以“对”观,即思想上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对待”观,其“对待”不能简单地看成为“对立”,它更包括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思想。
《易经》之“易”体现日月运行的阴阳变化,“经”乃体现认识、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规律。
《易经》“易”字的含义有以下三方面的解释。
易者,不易也,作定理解释。它包括了天地万物普遍的理论法则,是分辨一切事物的准则。易者,变易也,作推衍解释。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变化莫测,但可通过易理之推衍,钩深致远,达到对层出不穷事物的变化能“唯变所适”。易者,简易也,有如模式或公式。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天下事理是无穷的,必须通过易学来执简御繁。
《易经》又称为《周易》,英译为《book of changes》,由经文(狭义的《易经》)和传文(《易传》)两部分组成。经文创世在西周前期,为周文王所作;传文大约作于战国时期,传说是孔子所作。
《易经》是一部宇宙代数学,易经中的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图像表达,又相当于这部代数学体系中的万能公式。在这个万能公式的使用之下,它可以把宇宙的一切事物都归纳进去。
《易经》体现日月阴阳运转作用下的大规律,其外在是由占人观察天地、万物气象而记录下来的符号,构成其表象,并由此在漫长的认识自然世界当中形成太极、八卦、河洛等。
易经的历史涉及了象、数、理、气、占卜各种学说。易经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象数理论,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华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生态度。它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2.天与地
八卦中第一个卦为乾卦,也是八八六十四卦中的祖卦。乾卦代表天,生活中当我们无论何时仰头相看时,天总是在上面,即使到了太空倒转的时候,人头顶之上的还是天。天一定在人的头顶。
“坤”卦在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中均代表地,在伏羲先天八卦中“坤”卦与“乾”卦相对应,“坤”卦为生养万物性灵之地。而到文王演义伏羲八卦的时候,乾卦和坤卦相对应除表示天地的意义外,文王后天八卦把乾和坤又赋予了一种“父”与“母”的意义,即乾父和地母的意义,这样本表示宇宙间八种事物运动规律及其表现阴阳运动的“一”、“一一”的单一对应天地的图示,由于文王后天八卦“父”与“母”、“男”与“女”的人本意识注入,又为后天八卦赋予一种人伦的解释。
《易经》中的“天”常常出现,且频率很高。仅《系辞》上下传中就出现多处,而在《易经》的卦爻辞传中言“天”及出现“天”一词之处更多。那么,易学中的“天”的概念是怎样出现的呢?
乾,卦义指天,但这里的天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天吗?
现在一说到天,人们便能想到蓝天和天幕上的诸种星辰,更有一些人会想到老天爷概念之下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中国的神灵。其实,带着这种观念理解易经八卦乾卦所指的天的意义,不是准确的。易经乾卦所指的天,非泛指天外的太空的宇宙空间,即为地面上的天空,乾卦中的天空概念,为由大气构成的其厚度相当于地球半径又相当于160万公里高度范围的大气层圈。
易经中对“天”的认可,即所谓之“天”,是人变与地变的结果,是人们同自然现象相亲近,心灵沟通过程中呈现的一个以时间为界面的环境现象。易经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解释和研究这一切,其中“天”的含义具有双重性:即实体的、虚幻的;有形的、无形的;可见的、可感不可见的;物的和理的等等。
我们怎样认识易经文化中的天的意义呢?
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即实体的天,以天之理喻自然之理、人事之道、万物之变。第二,美化的自然,具有精神意义的天。《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将天形拟为人文精神化了。《论语》“天何在,四时行焉,百姓生焉”,这是“以天喻人,喻人效天。”第三,天指天道,指万物之理、指规律,是更高一种意义,精神上的天。第四,道德生活与崇仰莫逆的天。某种意义上,天可作为人类情感所寄托的神、人类所企求的最高理想人格的天。
《说卦传》日:帝出乎于震。这里,“帝”的意思相当于“地”。“帝出乎于震”,地与震在八卦的变化中的规律,会有助于我们对坤卦示地意义的理解。许多人认为,在八卦中乾卦与坤卦相对,表示天地,这是卦与卦之间大的对应。坤卦还与震卦相对应,震与坤相生相含的转化关系,让人想到地球起源与演化的过程。
雷元星《文明的起点》中这样阐述了坤卦中地与地球的形成。
2.5亿年以前,地球还在现火星轨道区间运行时,地面全是原始冰壳,冰壳表面有杂乱的冻土,而冰壳地下已融为水幔,水幔底部是现在的硅酸岩盐壳。那时的地球人站在冰层上,使冻土冰壳为坤(地壳)、水幔为离、现在的岩壳圈层为震(核),故中国、印度、埃及都曾有“人在地上,地在水上”的远古传说。后来冰壳熔解,洪水灭世,幸存下来的人类便立足到了原来的震(地核)上,即现在的硅酸盐壳,原来的震转化为现在的坤。
在45亿年前,地球还是一个很小的氢雪球,球体表面的氢雪层就是坤。后来雪球在高空越滚越大,“天高一尺、地日后一丈”,原来的坤被包裹在里面,转化为震(核),更表层的氢雪球成为新的坤(地壳)。
10亿年前,地球还在现在的土星轨道,那时地球内部还没有出现岩浆,现在的地幔部分还是硅酸盐物质构成的岩体,现地壳以下全是固态的岩核.是当时地球的“震”。随着地球内热的积累,原“震”中的硫、磷、硅等物质开始熔解,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岩浆圈层,以前震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现在的离(幔),震胎的直径比原来小了一级,成为现在的铁磁地核。
地球初形成时,只是一只飘悬于离太阳约一光年高空的氦氢雪球,雪球的表面是当时的坤(地壳)。更多地氦氢雪球覆盖在上面之后,原坤转化为震(大雪球核)。当震中的热量不断积累,使原核熔解,铁、硅等重物沉淀成为新核,熔解的液体转化成为离(幔)。当地幔热量又不断增加,导致整个地壳熔解,山崩地陷,幔水露出成为海洋,原离转化为兑。每当海水上升,一直达到水的沸点之后,整个海洋沸腾蒸发变成大气,兑便又转化为乾,整个天地的来龙去脉便已节节昭然。
易经中的地不是现在的大地概念,事实上,在八卦中坤代表了某一类事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地是承载人的物质世界,在易经中它宽泛地代表着事物的方方面面,是个相对积极主动的主体,它于治人指民,于治事指法,于治物指载。易经大地意识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承载概念,随着主动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就如同审美,当意识改变,其存在形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我们今天读书,会用纸,会用屏幕,而在远古,却是用竹简或者锦帛。这就是地在随人变、天变而变的道理。
天为上,地为大,人为天地万物所主宰。乾父与地母,即天大于地,男父庇护于女母。坤上乾下。坤为地,为阴,为柔,在上则添阳增刚,阴中有阳。乾为天,为阳,为刚,在下则添阴增柔,阳中有阴。地在上则下沉,天在下则上升,天地相交,阴阳相互包合,为光明太平之象。乾上坤下,天在上更上升,更阳刚,阳中无阴;地在下更下沉,更阴柔,阴中无阳。天地相分,阴阳相互排斥,为黑暗闭塞之像。
阳刚的男人是天,阴柔的女人是地。阳刚的男人是石做的,本性阳刚,再软也是熔岩。阴柔的女人是水做的,本性阴柔,再硬也是冰。对于男人的熔岩,女人不应用温柔去宠,宠坏了还是熔岩,应用女人的阴冷去凝固。熔遇冷则还原为石。对于女人的冰,阳刚男人不可用棒去敲打,破碎了还是冰,应用男人的阳热去融化。冰遇热则还原为水。
3.万物与人
《易经》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又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哲学。
生老病死规律是《易经》哲学最通俗最本质的规律,即万事万物从生到死的消长变化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
易经用两种方式提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
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已。
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
根据这两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
团体、社会也同样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
因此,人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的终有一天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
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易经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易经不仅提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做人之道取之不尽的宝藏。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这就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易经》的帝王学、领导学。天地如盖珍,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易经“明善恶”、斗数“辨吉凶”、玄空九星风水“趋吉避凶”的诸种实用细致学说,明显地是在点化不同时期的世人。天地人之间与万物的和谐生存,只有在符合自身内在和外在的规律基础上,认清世界的万物本原与本质,才能使自身和谐生存不断发展。
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易经预测所依据的重要原理。
在易经预测万事万物的进程中,蓍草起卦法和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地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模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
《易经》中说,生生不已是天地之心。我觉得这也是人的天地之德。人的一生若想真正长远存在和永续发展,不是追求在结果上“征服了自然”。大自然养育和发展万物,是希望万物生息繁衍,绵绵不绝,自然并不想征服谁,也不想被谁征服。
永续发展,是大自然的真情至性,也是我们应该尊重和遵守的规则。
当万物与人类和谐共处时,人,万事万物的永续发展也就开始了。
4.命运与五行的归附
易经对人或人事来说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它针对人的命运预测调理,包括人的命理把握和后天的命运安排。
打个比方,人的命或命理,好比是一辆汽车,那么人的运就是汽车行走的那条路,命像汽车,汽车有各种各样的质次差别,但它又会因为环境的不同会行驶在不同的路上,车不好,但行驶的路况却好的话,车的行驰一样会一帆风顺。
易经对人事的预测过程讲命,即易经预测及其调理中的命理,其预测的过程又是先从人的命理人手的。因此,把握人的命理,是我们利用易经智慧达到个人生活和顺、家庭幸福、事业腾达的第一步。
上面讲到人的命理好比一辆汽车,汽车有它自身的结构,自它从汽车厂的流水作业线上生产完毕下来后,就表明它的生命运行节律已经定性,并且具备了如材质、功能、油耗等的一套节律内容。
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兮五勤奋。六积德兮七贵人,八天时兮九地利”。后世把这些尊称为二十八字真言。古人把人的命、运和运命的过程,放在首要的位置,可想是何等重要。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形成人的命理节律,并且一生当中都是按照这个规律来运行的。从一出生开始,你什么时候处于高潮,什么时候处于低落,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你是适合于财运还是适合于官运,你是适合于南方,还是适合于北方,整个情况在先天命理当中,都有他的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