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巨天中说易经
20154900000006

第6章 易经智慧(1)

1.伏羲八卦

“古者包牺(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稳,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最早以记录伏羲其人的典籍《周易·系辞传》中的文字,相传为2500年前的文王或孔子所作。

后世的易经学者认为“伏羲画卦”的传说被视为妄说,不为采信。但我们通过伏羲创世神话中的原始哲学的原型,能清楚地看到从伏羲创世神话到易卦的演进轨迹。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不详,但所载内容多为远古之事,其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多处,如“有木…太皞(hao)

(伏羲)爰过,黄帝所为“等。屈原的《楚辞·大招》日:“伏戏(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吕不韦门客所撰《吕氏春秋》有:“太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手。”《庄子·大宗师》有关伏羲的所记,已将伏羲同太极并提:“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权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伏戏(伏羲)得之,以袭气母。…”

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开始把伏羲列为华夏氏族第一帝。

唐代司马贞撰为《三皇本纪》,附在他所注的司马迁《史记》之后,其文日:“太啤庖牺(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丽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日宓牺氏(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日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日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啤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伏羲其人了。

宋元明清以来人们所理解的伏羲,大致与此相似。后世因为人们感到《周易》的解释杂乱,且多自相矛盾,一部分疑古学者,开始怀疑《周易》这本书,甚至认为伏羲这个人,以及有关伏羲画卦的说法,值得怀疑,或许这些只是一个远古神话。郭沫若就有这样的论点,他认为《周易》为战国时期酐臂子弓伪造。

但从不少研究易经的人从易经人文感情的角度,觉得研究易经回避伏羲,是对创世人文的割裂。实际上研究利用易经的体系及其智慧的出落与成长,对历史上有无伏羲或将伏羲存在的过程与传说进行的事实进行考究的话,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伏羲,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易经本身就是人在进化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人文环境的进化产物,它的出落成长是人进化过程中肉体与精神的诸种特征的集合体现。在此情形下,我们对待伏羲以及稍前的盘古等远古神话人物,不妨将他们看成是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一种集合着芸芸智慧的丰碑。

实际上中国人还是应该承认伏羲的存在的,连伏羲都不加以承认,恐怕中华民族的传统根脉文化,就只能像早期英法人类学家所揣摩的那样,寻求自身是不是古埃及文明的分支了。

相传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伏羲于是感到十分茫然。闲暇之余,他时常盘坐渭河岸边的卦台巅,修炼修行,苦思宇宙的奥秘。伴随着寂寞煎熬,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青山着意,流水有情。他无私无畏的真诚终于感动了苍天大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古木掩映的龙马山火星飞溅、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爻分明,闪闪发光。而这时的分心石亦幻化成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深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万物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一一”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伏羲或许曾是天外派来地球的教育家吧,有人推研:《周易》如此完美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必不是一两个世纪之内所能形成与建立的,因为它概括和包含了宇宙万物永恒不变的科学、知识与哲学构架,这种知识体系的建立,应该会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以及太阳系外的人类世界,都会将这种体系不断传播。“八卦”原理同牛顿力学一样,不可能仅仅在某一个星球上适用。

如果《周易》是一座矗立在中国人精神原野上的“金字塔”的话,伏羲画卦就是这座金字塔永远不倒的座身。伏羲画卦不是为了娱乐或炫耀,也不是为了去评聘博导或院士,其《易》卦中所包含的,让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文明惊叹:中国的伏羲是今天地球世界中现代科学正在追认的来自天外的文明。

今人在甘肃天水市的伏羲庙,可以看到伏羲“一画开天”的巨幅画像。普天之下,只有伏羲出生地的天水伏羲庙,才有这张画。

没有当年伏羲的“一”,可能不会有今天对宇宙世界认识的一切!

汉字,当然也是由“一”开始,可谓“一画开字”,生命,也是由“一”开始,“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原生动物”,它是一切生命的开始。

中华人类及其生存的世界的生命也是由一开始的,它的苍山与草木,它的江河和大海,以及它的人民,其生命都是由一开始的,因为伏羲氏的八卦,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历经七千年而壮大。

2.文王八卦

后天八卦是文王被关在狱中画出的。它借卦象之义,寄寓韬略于其中,《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演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一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政,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王家临狱麦里城。

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姬昌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

文王时代,他能画地为宰。所谓画地为牢,是把现行周围画上一个圈圈,令犯人坐在其中,不得逃跑。一者表示当时的民风清淳,人民守法厚道;二者,当时的人民,人人都知道文王八卦厉害,就算你如何逃走,均逃不过文王八卦的神算,因为文王八卦可以算出往何方向逃,逃了多远,藏在什么地方,百算百验,千算千灵,所以犯人均不敢逃走。有一次,一个樵夫挑柴入城,因躲闪的关系,扁担不小心打到路人的头,结果对方竟然死了,这是过失杀人之罪。当时,文王刚好路过,于是画地为牢。

正好姜子牙从此经过,见犯人啼哭,犯人家境令人同情,于是叫犯人逃亡他国,犯人怕文王八卦。

姜子牙答:“不怕,文王八卦虽灵,但我有替身法。”

姜子牙教犯人先结一草人,将毛发指甲藏草人中,于当日某时,立悬岩畔,施法,将草人抛下山崖谷底。然后,可携老母逃往他国。

犯人听姜子牙之教,逃亡去了。

文王回来后,画的地牢尚在,人却不见了,大怒。

文王回到王宫,摆开香案,占了一卦,得到的答案是:此犯人已经畏罪自杀,自投悬崖,自尽身亡。

文王叹了一口气.不再追究犯人。

周文王不仅用心推演了八卦,而且用行动体现着八卦所预示的大义。

《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暴桀天下,将周文王囚禁,意在打击周族人的力量。但是周族人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在周公与周武王的带领下继续发展壮大;而周文王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出狱的机会。

时间慢慢地过去,纣王当初想要消灭文王的杀心渐渐淡化,而周族人已有了营救文王的方法。现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文王如何出狱,而在于出狱后如何击败纣王。文天每天在狱中苦思冥想的就是这件事。后来他终于凭借《易经》的智慧顺利出狱(示意周公用土地换他的命)。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终于灭掉了商纣王朝。

这是后人在讲八卦乾卦时常常提到的例子。

周文王当初并没有反意,但当商纣王把天下搞得实在太不像样了,并且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他已具备推翻旧朝代的能力后,他无法摆脱要当龙的宿命。他惟有当龙。不当龙他就会死,而且死得很快。当龙也会死,但会死得较慢,而且有意义。

周文王选择做龙。

但商纣王早就是龙了,是条大龙。当此之时,文王很聪明:纣王是大龙,他就是小龙;纣王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他就是一条潜龙——潜伏起来,以待风云聚会。

周文王之所以胜纣王的地方即在于他的这一招“潜龙勿用”,也就是“潜龙三忍”:一忍:甘愿臣服。

二忍:甘愿坐牢。

三忍:甘愿出狱后还臣服于纣王。

第一忍可称“存身之忍”,它让我们明哲保身。

第二忍可称“明志之忍”,它让我们反省自身,为反转乾坤、龙飞九天之日想好思路。

第三忍可称“安天之忍”,它让我们一忍到底,绝不轻举妄动。

只有“存身之忍”与“明志之忍”显然是不够的。周文王之所以是周文王,即在于他的这第三忍“安天之忍”。他的这招“安天之忍”其实就是“变天之忍”,具有一洗乾坤之力。

试想以纣王的智商级别,怎会不防周文王出狱后的作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周族人带来灭顶之灾。但是周文王一忍到底,一直到生病而死都没有造反,终于使纣王去掉了防备之心,从而为他的儿子周武王伐纣换取了决定胜负的时间、人力与时机。

3.孔子与易经

孔子说学《易》,就可以不犯什么错误了。孔子倡导天道、地道、人道,曾据伏羲八卦方位图与文王八卦方位图,设计了孔子八卦图。

在孔子八卦方位里,体现“有天地,然后万物焉”。这就是天地定位,统领万物。在乾卦的左边,是坎、震、离三卦。震为雷,雷是闪电之声,闪电是雷的火光,雷电又伴生雨水,这均与天有关,表示天道。在坤卦的左边,是兑、艮、巽三卦,艮为山,山脚连泽,这均与地有关,表示地道。而人道则融于天道、地道之中。这样,便形成一个统天地、合时空的八卦方位,这个八卦方位又融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为一体。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们谈起伏羲、文王、孔子在八卦方位上的问题。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同一方位为什么列卦不一样?孔子听到了,他觉得他的门徒们的这个问题思考得挺有意思。

孔子为此开导他的门徒们,他说:“只读书而不知道思考,那就会茫然无所获:只盲目地空想而不肯读书,那就危险了。”

(《论语·为政》:“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们这样勤于思考,就会温故而知新,可以做老师了。在仓颉造字之前,也许很重视图画。所以,伏羲利用河图、洛书教导子民,创立八卦启发子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图象表情意,卦象也表情意。既不能把它们看作完全相通,又不能把它们看作完全不相通。比方,按河图方位,水在北,是从生数成数上讲的;按伏羲八卦方位,坎在西,坎为水,是从水自西向东流的动态上讲的;文王又把坎放在北方,是对应洛书方位的;我将坎设在东南方位,是从东南地区多雷雨的天象上讲的。”

“这些,看似有变,其实是变中有通。只讲通不讲变,那就永远停留在原始图象上;只讲变不讲通,那就很难知道我们这种文化的源头了。今天我们很方便也很习惯用文字来表达语言,却往往忽视古代圣人所立的象。这跟看不到凤鸟飞来一样,河图也不会出现,好像从我们开始,往后再难以见到了。”

孔子近乎演说的谈论,让学生们懂得学习的目的与方法,一个个心服口服。

孔子学易、研易的态度,其一是“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我观其德义耳”

(帛书《要》),故孔子绝不会推崇占筮而认为它可以“定吉凶”、可以“成大业”;其二,《易传》讲天地变化的大道理,变《易经》的占筮取向为哲学取向,故《易传》也绝不会推崇筮法,认为它可以“定吉凶”、“成大业”。

孔子曾经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礼记·礼运》)。郑玄注曰:“夏四时之书,存者有《小正》;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孔子所言《坤乾》即郑玄所言《归藏》,可见孔子和郑玄都知道《归藏》与《夏小正》是同类的书,即易的本相是天文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