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见人见己见如来
2015400000003

第3章 辨识对错本无谓

有时,去分辨事物的对错实际上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是无意义的。

艺术只是个人意愿的附属品

经典原文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圆觉经》

【智慧解读】

要消灭一切虚幻之相,其实连对虚幻之相的消灭之心也不应存——这样的消灭之心本身也是烦恼根之一。取消了任何一种价值判断,就不会因为判断产生的烦恼而执著——这时候,不净不垢、不增不减、圆满无相的般若实相便自然显露了。

案例

杜尚的生活艺术

他的长相很斯文,其五官甚至有点像著名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但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却比他的面相来得奔放许多。这些事情曾被贴上许多标签,由许多自认为是他的朋友或者敌人的人在整个世界传来传去。这些事情包括他创作《下楼梯的裸女》、《泉》、《L.H.O.O.Q》、《大玻璃》……他本人及其作品则均被贴上过“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观念艺术”诸如此类的标签。他似乎从未拒绝过这些标签——当然也没有承认过。他是所有“先锋艺术家”喉头的一根鱼刺。这个最初只是为了逃避兵役才进入艺术圈的人,名字叫杜尚。

1912年,好事的美国人在大洋彼岸沸沸扬扬地炒作杜尚那幅被巴黎沙龙展拒绝的《下楼梯的裸女》一画。艺术家本人却只是安静地在图书馆做他的管理员工作。当然,同时他也没有停止他的创作。直到1915年,一个叫爱伦斯伯格的美国人以极大的礼遇在纽约迎来了这位落魄艺术家。杜尚自己却不怎么感冒——既不感冒于巴黎的拒绝,也不感冒于纽约的推崇。美国人吹嘘他是“达达主义”的领袖,他的回答是:达达是什么?我不知道。

两年后的独立艺术家协会展上,杜尚毫不犹豫地跟美国人开了一个玩笑:他在一个瓷质小便斗上签了一个名字——“R·Mutt”,权作为作者名,送去参展。由于他本人就是这个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的评审委员之一,所以他还在展前参与了他的同事们对这件作品是否是艺术展开的激烈讨论(当时只有他本人和爱伦斯伯格知道真相)。爱伦斯伯格坚持要把这个作品纳入展览,于是评审委员会只好把这件尴尬的作品放在不显眼的位置,但它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杜尚看出来即使是这样号称“先锋”的群体,其实也不敢正视艺术家通过这个“作品”提出的问题:你们称之为的“艺术”,到底是什么?

美国人拿这位被他们一手捧红的艺术家没有任何办法。事实上直到这位艺术家去世,他们也没有明白杜尚想要跟他们说明的是:寻找真相的过程就像剥洋葱,充满了层次之间的变化,但在洋葱的中心……那里什么也没有!他们还在费劲地寻找着“意义”,还在不断地研究着艺术家一生的每一个细节,分辨着哪些是他真正的“作品”,哪些是他的“生活”。

正如在一次采访中,杜尚说:“如果你愿意,我的一生就是我的艺术,我的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杜尚一直以自己的所有生活展示着这样的观点:一件事情(或事物),它既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它就是它本身,是它的过程。因此所有“意义”,旨在你愿意怎样“看”,能够被“意义”影响的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要想认识它,只能不加判断地体察它,而所有以判断和归类为基础的方式都是无效的。

/禅悟/

变色龙可以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貌,但哪一种颜色是它所谓的“本色”呢?执著于找到“本色”的人总是下意识地以为,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有一种“本来面目”。

那么,什么是“本色”呢?如果一定要给某个事物正名,它只能是它当下存在的状态的总和——彰显过去,昭示未来。

用这个问题去问杜尚,他会告诉你:都不是,或者都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本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本色”,而在于你愿意它是什么。

怎样做事只是一个方法问题

经典原文

故佛说遮诠之时,正欲显于表诠令求生;说表诠时,正是依于遮诠知无生。

——《宝玉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所以,佛说法时不管是用隐晦的诠释还是直白的诠释,其目的都是向人们传授佛理,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案例

古永锵的选择

在中国IT业的记忆里,古永锵这个名字最近一次被频繁提起是在2005年6月份,是在谷歌的中国布局还充满着悬念的时候。当时刚刚正式从搜狐总裁的位置上离开的古永锵被认为是谷歌中国运营中心一把手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可是最后事情的发展让很多人都没有料想到,李开复和周韶宁的先后加入粉碎了古永锵成为谷歌中国高管之一的传言。从那一刻起,这位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内摸爬滚打了11年的香港职业经理人的去向成了一个谜。

古永锵决定用时间来衡量自己面临的难题。他希望能暂时远离现在的处境,好好思索一下未来的走向。休息只能是一段时间,休息之后肯定还是要想着干点什么。古太太在纽约大学进修了一年,古永锵一边闭关休息,一边考虑下一步的打算。他有时漫步在纽约的大街小巷,有时在咖啡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他只是不清楚为着自己的目标,接下来应该怎么走,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

他遇到了人生一个迷茫的分岔口:如果继续留在搜狐,或者前途坦荡,却不能给自己再带来什么惊喜;如果创业,那么究竟应该朝哪方面发展?未来像一条匍匐前进的蛇,蜿蜒曲折,充满不可知的危险。对于他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他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答案。从咖啡馆的落地窗望去,他看见行色匆匆的人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小小的理想奋斗着,没有一丝停留或者顾虑。他突然明白了:人活在世上,无论怎么做,若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就不会徘徊在对事物的对错分析上犹豫不前。如果自己想要的的确是在互联网行业大干一把,采取怎样的方式就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只是一个方法问题。

后来,当古永锵在国内重现江湖时,他已经作好了决定,就是“感觉网络视频的机会到了”,于是他创立了“优酷网”。

/禅悟/

人生总是有很多的“如果”,它们可能看起来像是陷阱,其实是机会。当然,它们也可能看起来是机会,实际上是陷阱。

古永锵用行动证明了这样的道理:对一个能够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的人来说,事情进行的方式没有轻重对错之分,而且都可能指向成功。

专业与业余之间没有分别

经典原文

真心无性,即彼名体,以显我心。名体本空,亦即我心而示其相。心境一体,生佛同源,求彼佛,即求自心,非外求也。究自心,须求彼佛,岂他惑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真心与境相本是一体,众生与诸佛同一根源。求彼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心,并非是向外而求;想要探究自心,必须求彼阿弥陀佛,岂会因为他佛而迷惑自心呢?

案例

刘谦的魔术生活

刘谦,唯一曾受邀至拉斯维加斯及好莱坞魔术城堡演出的中国台湾魔术师,也是中国台湾获得最多国际奖项的魔术师。他的表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也多次受邀至国际性魔术大会担任嘉宾演出。他前卫的风格及惊人的创意,俱获海内外同行之赞赏。他是在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中国台湾魔术师。

非凡的国际观及不断的自我充实,正是刘谦的独特之处。为了充实专业领域,他同时还涉猎音乐、舞台美术、剧场、工业设计、电视、广告、摄影等等的相关知识,在业界有“魔术活字典”的称号。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已经名闻天下的魔术师,从没有正式拜师学过魔术。刘谦对魔术的狂热,来源于他幼时在某百货公司看到的魔术表演。他7岁时开始自学魔术,8岁时开始尝试表演给同学看。他所表演的第一个魔术是把一枚硬币吃进嘴里,再把它从后脑取出来。1988年,刘谦获得了由世界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颁发的“儿童魔术大赛冠军”。求学期间他仍然不断钻研魔术知识及技巧,并受教于多位国内外大师,陆续获得了很多奖项。在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后,他开始与日本魔术界频繁交流。刘谦最初只想当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下班后做业余魔术表演。但是,他多次应征工作,都没有所获,无奈决定以魔术表演维生。

2009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表演了近景魔术《魔手神彩》。8分钟的表演,精彩绝伦,刘谦的魔术表演从此红遍中国大陆,为十三亿观众所熟悉。在观众网络票选“最佳《春晚》节目”中,《魔手神彩》以五万多票赢得“曲艺其他类”第一名。绕了十几年,刘谦终于还是走上了职业魔术师的道路。

/禅悟/

通常来说,很多人对“专业”二字都有一种迷信,认为“专业”的始终比“非专业”的要好。然而很多时候,这种经验性的认知并不一定对。其实只要做得好,专业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谦从来没有正式拜师学魔术,自然属于“业余”的那一类,并且事实上他原本就是打算把魔术作为业余爱好的。可是人生总有很多际遇,刘谦不得已把业余的爱好当作专业来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并不比那些“专业”的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