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初冬,秀美的西子湖畔由北京与浙江两地联合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东方文化园书画笔会”,京城钟灵等十多位书画家云集杭州,我省文化圈中人惟一受到特邀的仅潘立纲先生。
由于他现场撰写对联,联语精道,书艺独特,深得京浙两地书画名家好评。
说句逗乐的话,合肥市民不知道《合肥晚报》社有位名叫潘立纲先生的人极少极少,因为这位潘先生是位集编辑、记者于一身的知名人士,在职期间他写了多少文字,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但晓得书法家潘立纲的人不多,不是说他书法艺术不咋的,而是他的文章掩盖了书艺,其实他是一位多次在全国书坛大赛中获奖的一位书法家。由于他性格内向,不善张扬,致使圈内人都刮目相看这位老兄,他默默地在砚田耕耘,不辞辛劳,即使获得高产丰收,他仍是悄悄地干活。就连到京城捧回金奖也毫不动声色,如友人提起,他嘿嘿一笑了之,不以为然。潘兄与我同龄,仅比我大月份,可他比我出息得多潇洒的文笔记述身边人和事,严谨的考研评议着艺术范畴的是与非,《艺苑掠影》就是最好的佐证。他签名送我一册,使我获益匪浅。他的书法艺术更使我惊叹,每一笔一画无不展示他的文学功底和艺术素养。他以较好的楷书作根基,多体皆有尝试,致使他真正做到书艺的神采和意韵并存,结体有矩,笔法老到。“书如其人”,他的书艺正如他的为人,沉着稳健,不事张狂,用心写出,似行云流水淌入适当的最佳位置,给人一种祥和之美。每一个字勾画认真,笔到之处即情到之处,和谐的美油然溢出书外。由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被他牢牢把握住,再加上他文学素质的给养和他对传统书艺的手摹心追,天赋后学同样发挥得尽善尽美,于是乎他的书艺才华展示也就非同凡响,有意无意形成了他独有的情趣和对书艺理念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潘兄在书法艺术上理论与实践并重,所以他在书法评论界也有了自己的位置。近年来,他活跃在书坛,被特邀参与了多次全国性书画艺术展览工作,并参加了全国性大型书法集的编纂及为其撰写鉴赏评点文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使他的书艺可塑性依然很大。如他的隶书、魏书体,注重结体的缜密与造型的古朴,运笔沉稳而不呆滞与刻板,灵透而不轻浮与落俗,达到一种拙朴自然的美学境界,意韵共得、气象古雅。尽管他的隶书已如此,一日和他聊起,他仍然感到不满足,有可能还要变法更新。隶书如此,它体何如?这就昭示了潘兄的治学精神可贵之处,所以我才敢断言他的书艺依然可塑。何况潘兄深知书艺不仅求外在表现,重要的是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典籍理解和认识,将生命情感及人生的体验融入笔端,表达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无限热爱的道理。
由于他性格的决定,致使他才智的外溢与内省尚未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否则他的成就会更加斐然,时下,我真诚地祝福他从年初突发的大病导致的瘫痪中站起,又重新握起陪伴他三十多年的毛笔,书写着人生的真谛,默默地耕耘在仅属于他的那方砚田里,企盼更好的收成。
朋友的成功,我引以为荣;潘兄立纲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我乐于鼓与呼。此短文就是为祝贺他近日从京城载誉而归急就,以表情怀。
(原载2000年12月16日《江淮晨报》后刊同月20日《安徽财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