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不闲居集
20153900000040

第40章 胡连翠可贺

“人,只要有了目标,什么都可以豁出去。追求,赋予艺术鲜活的生命力;创造,使我生命之树常青。”这话是安徽电视台导演胡连翠说的,我相信。70年代我和她认识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电视工作者,而今她已成为中国电视艺术界闻名遐迩的女导演,不仅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称赞,还一次又一次地捧回一座座金光灿灿的奖杯。人们佩服之余,戏称她为“获奖专业户”,不信你请看——

1981年,《黄山之歌》获全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称号。

1982年,《黄梅新蕾》获全国文化生活专栏节目二等奖。

1983年,歌舞电视剧《花鼓女》被评为全国电视剧评比优秀剧目。

1985年,《春牛曲》获全国春节晚会节目一等奖。

1987年,《醉年》获全国春节晚会节目展播二等奖。

1988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和全国第三届戏曲电视剧“金三角”奖。

1989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获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和第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0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获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和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别奖。

1992年,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获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和全国第七届戏曲电视剧三等奖。

1993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获全国第八届戏曲片电视剧二等奖和第十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同年,她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4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获中国首届戏曲展播优秀戏曲片奖和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其剧组获首届全国十佳剧组称号。

1995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获全国第十五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和第十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同年,她荣获江淮十大女杰称号,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另外,她导演的《西厢记》、《桃花扇》在由外国观众投票评选中国电影电视的大型活动中,分别获首届美国南海“金猴奖”

二等奖和三等奖。

够了,称她为“获奖专业户”一点不过分,短短15年里,她竟获得了近30个全国性奖项,真令人羡慕和妒嫉!不用去细打听,我深知胡连翠大姐是绞尽脑汁、耗费精力才取得这样成就的。如果誉黄梅戏为一具特赋魅力的魔方,那么在胡大姐那灵巧的双手摆布下,则光芒四射,精采纷呈了。是她硬是在那十年浩劫后的岁月,闯开了古装戏上中央电视台播映的大门,把黄梅戏《包公误》、《女驸马》片断及《黄梅新蕾》搬上了荧屏。是她第一个创造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第一个创造了“黄梅歌”,让黄梅戏以歌曲的形式唱遍全国,不仅如此,她推出的一出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还取得了轰动效应。这不,又一部八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诞生了,在中央电视台1996年春节期间黄金时段播出。专家们纷纷称赞不已。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说,其“运用逼真的镜头去表现人物,舍弃戏曲对白、程式的传统,这既摆脱了传统戏曲地域性、慢节奏的局限,充分发挥了音乐唱腔的魅力,符合电视理论和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黄在敏说,这是“另辟蹊径,赋予原著电视艺术的美学意味,导演胡连翠以平静中见深沉的心态理解过去生活,从而造成一种‘距离美’,使之适合于当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充溢着一种诗情画意和优美的女性精神”,他还称“这哪里是一种简单的黄梅戏,它完全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分明已显示出中国民族歌剧的一些端绪,这样的创造、实践,为中华民族300多种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极为宝贵、值得借鉴的努力方向”。

而胡大姐却谦逊地对我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及单位领导的支持,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巧媳妇也是难做无米之炊的。从她说此活的表情我相信她是动了真情的。

胡连翠,1936年10月出生在巢湖之畔的一座山城,1955年大专毕业后一直从事音乐教研工作,1978年才正式专攻电视导演工作。从音乐教师到电视导演,绝不是一条宽敞平坦的大道。

她自知其道路的艰辛,但她知难而进,乐此不疲。她巧妙地运用她的艺术语言去集中各阶层观众的兴奋点,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海内外不同年龄的或不同学识的观众在看过她导演的剧日后,纷纷来信。江西南昌一位八十老翁裘景舟,信中称赞她为“匠心独运,作出创新的一笔”;云南边疆千里彝山一位黄梅戏迷毛家华来信说:“美不胜收的《西厢记》,意蕴含蓄的《朱熹与丽娘》,富有诗情画意的《桃花扇》,新起点新高度的《玉堂春》,清新宜人的《遥指杏花村》……美的画面、美的唱腔、美的角色、改革了的普通话对白,我十分激动。戏曲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墨守成规,动不得一字一腔只会自塞门路。这几部既是黄梅戏,又是音乐电视剧,在我们边疆收视率很高,连最爱挑剔的年轻人也喜欢。”天津大学一位名叫杨金英的女大学生写信给胡连翠说:“您淡化了戏曲的虚拟、程式化,更为真实、贴近生活,确实是好看、好听、又好懂。普通话的道白,电声乐的伴奏,优美的画面,婉转的唱腔,这些都激起我的浓厚兴趣。”

专家们也交口称赞。原《文艺报》副主编钟艺兵评论说:“胡连翠艺术创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在让当代大多数观众觉得‘好听、好看、好懂’上下功夫。这是她从事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她善于思考探索、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百折不回的底气;也是她实践‘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具体体现。”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艺术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断言,胡连翠创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是现代一种新的艺术品类,他说:“胡连翠导演摆脱了电视对于戏曲艺术的被动记录形态,既不满足于舞台纪录片,也不满足于戏曲艺术片,而是以一种被她称之为‘戏曲电视音乐剧’的样式,把戏曲和电视的结合推到一个新阶段。她基本上是按照电视的法则来选择戏曲美的,汲取和强化剧种的唱腔或只适合舞台展示的表演程式,力图让比较写意的戏曲舞台时空,尽可能自然地转化为比较写实的电视荧屏时空。”她大胆地弱化戏曲中的方言道白,淡化舞台时空的凝练与集中,利用实景拍摄,利用摄影运动,使再现性的时空获得自由度,改变观众视点,以适应人们观赏电视艺术时的审美心理。难怪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提出,民族新歌剧很可能在黄梅戏曲调的基础上产生,倘果真如此,那么我以为胡连翠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在众多的好评声中也夹杂着非议与讥讽,甚至有人说黄梅戏给她闹腾得“姓胡”不“姓黄”等等。胡大姐不管他人怎么议论和否定,笑吟吟地说:“我在尝试条新路,观众就是我的上帝,他们的看法最重要。不能只考虑所谓反对意见,而必须做到让观众所喜爱。”诚然,功夫不负苦心人。全国的电视艺术界在北京为她举办了“胡连翠戏曲电视剧导演研讨会”,给了她最高荣誉和专家级鉴定后的肯定。为了表彰她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国家向她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等等,等等。

鲜花和荣誉接踵而至,胡连翠依然。她笃信“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不疲倦的创造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她依旧在奋斗,在拼搏。当我丙子新春去采访她,临别时她对我说:“任别人去说吧,我照旧干自己的事,《家》已拍完,我正准备将巴老的《激流三部曲》的《春》、《秋》接着拍,使它成为一部完整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你等着看吧。”

我听罢,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摇动着,因为我深信她会兑现自己的诺言,实施自己早已定下的宏伟计划——拍摄十部名著、名剧系列片。我企盼着。

补记:正当我校阅此文样稿时,又传来喜讯:胡连翠荣获中国电视剧十佳女导演荣誉奖。

(原载《江淮文史》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