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53800000034

第34章 桃在仙翁旧苑傍,暖烟晴霭扑人香(6)

谭峭是陈抟的好友,字景升,泉州人。每当行路时则吟诗:“线作长江扇作天,?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据《续仙传》说,他炼丹成功后,入水不濡,人火不灼。谭峭的著作是《化书》。该书以化论道,颇有新意。它认为世界由虚化成,又复归于虚。“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道化》)对于人类来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同,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死生》)这是不是意味着否定了道教成仙不死的目标了呢?没有,谭峭紧接着就说:“达此理者,虚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对个人而言,虚为造化之本,神为生命之根,只要与道致虚,“用神合真”,经过“: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三个阶段,可使“真气熏蒸”,“纯阳流注,而民无死主,是谓神化之道也”(《道化》),也就是变成神仙。生当五代战乱的时节,谭峭对于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注。他主张返本息欲,正本清源。总的看来,《化书》在王道政治之术方面的内容,与《无能子》颇为相似。

《化书》在道教中颇有影响。陈抟对它评价很高,用它教张无梦,张无梦又用以教陈景元,全真教十方丛林也把《化书》作为必读之书。

刘海蟾是吕洞宾的弟子,也是陈抟的好朋友,也有人认为是陈抟的弟子。后世全真教南宗认为他是南宗创始人张伯端的师傅。

张无梦是陈抟的弟子。他著有《还元篇》,以《老子》、《周易》为纲,以内丹为用。陈景元是陈抟的再传弟子,即张无梦的弟子。陈抟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陈景元而传播出去的。陈景元博学多闻,著述很多。主要的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经》(《道德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南华总章》、《章句余事》、《高士传》、《大洞经音义》、《集注灵宝度人经》、《西升经集注》等等。他的思想是重玄学在宋代的发展。

陈景元的著作中,《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是一部很重要的道教解《老》的著作。他认为,《道德经》是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阐述治身治国的道理的著作。陈景元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是道之体,可道是道之用。常道是不可言说的,可道是可言说的。万物产生之前,常道与可道是同一个东西,万物产生之后,二者就分开了。陈景元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属于可道的范围,是道之用。常道还是“虚静之本”、“性命之原”。修身也就是在虚静的状态下“独悟”、“自悟”常道。治国也同样,要贯彻清静无为的方针。陈景元的工作推动了宋代道教教理的探讨。对二程的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人薛致玄说,自陈景元之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道藏》与《云笈七签》

经典是道教的根本。道教自产生之日起,就特别重视经典的制作、整理、保存、分类和研究。葛洪的《抱扑子·瑕览》中所提及的他的老师郑隐的藏书,是第一个道教经典类集,葛洪对它又作了进一步的分类和整理,计有道经260种,1298卷。陆修静接着也整理道教经典,编有目录,录道经1200卷,即《三洞经书目录》。他首倡三洞分类法,洞真经为上清派经典,洞玄经为灵宝派经典,洞神经为三皇经,这就把晋以来流行于江南的三派经典统一起来。这对此后道教经典整理影响深远。后来孟法师(有孟景翼或孟智周两说,后者为陆修静的弟子)编成《玉纬七部经目》,把三洞分类法扩展至三洞四辅的七部分类法,即太清辅洞神,太平辅洞玄,太玄辅洞真,正一遍辅三洞。此后,陶弘景也著有《经目》。北周武帝时,玄都观道士修成《玄都经目》(《玄都馆经目》)。北周武帝又诏命在长安建立通道观,以楼观高道严达为主持,精选楼观道士十人及北方高道名僧一百二十人为通道观学士,于观中精研道法。同时诏命楼观道王延于通道观中校定道书八千三百卷,成《三洞珠囊》七卷。唐代改通道观为宗圣观,尹文操奉命撰写《玄元皇帝圣纪》十卷,编撰《玉纬经目》,含纳道经七千三百卷。唐玄宗命修《一切道经音义》,开元年间又修《三洞琼纲》和《玉纬别目》,宗圣观大德侯元爽奉命参与此事。北宋真宗时,张君房主领修成《大宋天宫保藏》,以千字文为函目,计4565卷。后又撮其精要成《云笈七签》,俗称“小道藏”。

宋徽宗在政治上很昏庸,但在文化学术方面却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之士,他诏令续修道经成《万寿道藏》,函纳道经5481卷,又撰集《道史》、《道典》。

晚唐至北宋道教的总体特点

安史之乱后,与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相适应,道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虽然仍维持着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盛丽色彩,但已经略有下降。

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仍然有一些帝王比较推崇道教。但多是从满足他们个人的私欲出发的。北宋时期,道教得以逐渐恢复,直至成为国教,到宋徽宗时达到崇道的最高潮。但大宋王朝也在宋徽宗这个教主道君皇帝手里断送了。

这一时期,受政治失范、社会失序的影响,在道的阐释方面,皇道之宗取得了与重玄之宗并驾齐驱的地位。重玄之宗、无为之宗和皇道之宗之间的融和比前一时期得到了加强和深化。

这一时期,外丹烧炼明显由盛转衰,到北宋时期已经不成气候。但社会上烧炼“药金”、“药银”的仍未完全绝迹。北宋时期出现了伪托的吕洞宾的《纯阳真人药石制》,记述了66种草木药在黄白术中的运用。程了一于天僖四年(1020年)写成的《丹房舆论》,是一部黄白术的经验总结式的著作。在外丹术逐渐衰落的同时,内丹术逐渐得到重视而取代了此前外丹术的优势地位。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是外丹和内丹并存交替的时期。内丹术深刻影响了道教理论的发展,使得道教关注的重心由外在的天道自然向心性义理方面转化。不过,内丹学的诞生既然是在外丹学的背景中脱胎出来的,自然也就留下了痕迹,何况天人合一也是二者共同的原理。所以,这一时期的道教理论家们也对外在世界展开了哲理思考,力图弄清宇宙万物产生、变化的程序、规律,以便把它用于逆修成丹的过程中。逆修成丹既然主要发生在身心中,那么,心性问题的关注就是很自然的了。为此,道教学者们借鉴了前人的思想资源,展开了心性义理的锤炼工作。

在内丹学催生的历史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道教理论家,如杜光庭、陆希声、无能子,以及钟吕——陈抟学派的钟离权、吕洞宾、陈抟、谭峭、张无梦、陈景元、刘海蟾、施肩吾等等。这些道教理论家的工作使得道教理论锦上添花,光彩夺目,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渊源。道教理论也对此后的文学艺术等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是道教史上一个承上启下,介乎道教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的中间阶段,它既承上总结了前一个道教高峰时期的成果,又开启了下一个道教高峰时期的来临,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以符策斋醮为主的一些道教宗派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唐代正一派不太受官方重视,但在民间有影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即《北斗经》,是这一派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经典。茅山宗在晚唐至北宋仍然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有李筌、杜光庭、彭晓、谭峭、闾丘方远、陈抟、张伯端、陈景元、贾善翔等,都是在道教史上有比较大影响的人物,大多出自茅山宗。就术的运用而言,安史之乱直至五代十国的战乱,对道教的教团组织和经典文献方面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斋醮祈禳等等神道设教之术由于政治离乱,没有得到太多的表演机会。道教在北宋同样被视为官方意识形态而得到了推崇,道教的神道设教之术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越来越多地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表演机会,但其中一部分也蜕变为自欺欺人的把戏而为人所不耻。在内丹术兴盛的历史情势下,搞符箓斋醮的道士们也开始引入内丹术和内丹学的理论,道术系统的重构引发了一些新的道教派别的出现。

晚唐至北宋时期,道教的术的种类增多了,术与术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影响,道士们往往同时掌握几种术。有的人既搞外丹烧炼,也修内丹,还搞斋醮祈禳。众多的术汇聚在一起的结果,促进了术之间的相互渗透。

《大宋天宫宝藏》和其节缩本《云笈七签》等道教经书的编辑在一定意义上就说明了这一点。《云笈七签》卷四十五《秘法诀要·序事第一》说:“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道之要者,深简而易知也: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符者,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也;气者,阴阳之太和,万物之灵爽也;药者五行之华英,天地之精液也。妙于一事则无不应矣。,,这种渗透的实质,就是理论上的沟通。经过一批道教学者们的努力,道教诸术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了,道与术之间也达到了融合的地步。这促进了道向术的进一步渗透。这一时期,与隋至中唐时期不同,道与术之间的关系又接近了一步,不只是结合,而是汇聚在一起了。这从张万福的言论中可以窥见一斑:“凡人初人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恶。

次佩符篆,制断妖精,保中神炁。次受五千文,铨明道德生化之源。次受三皇,渐登下乘,缘粗人妙。次受灵宝,进升中乘,转神入慧。次受洞真,炼景归无,还源返一,证于常道”。

晚唐时期,沈汾著《续仙传》3卷,收录36人的事迹,表明道教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朝鲜有金可纪、崔承佑、僧慈惠等到中国学习道教。五代时期,朝鲜有道教书籍《皇灵孝经》返流中国,表明道教在朝鲜的传播已有一定的深度。

综上所述,道教在晚唐至北宋时期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乐极生悲,由于没有顺应自身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转型,道教由此埋下了衰落的根源。以林灵素为代表的神霄符箓派道教徒腐化堕落,欺上瞒下,耗竭民财,引起了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的憎恶和强烈不满。这是符箓派道教开始失去士大夫阶层的信仰的开始。再则,就整体的道教而言,从宋徽宗时起,道教彻底蜕变为帝王维护统治秩序的御用工具。天上的玉皇大帝变成了地上的皇帝的光环。神仙变成了为玉皇大帝承担职事的公务员,逍遥快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遍布全国的城隍、土地神对应着国家的官僚机构,皇帝管理有形的世界,玉皇大帝管理无形的世界,铺天盖地的罗网层层叠叠地笼罩下来,恢宏昂扬、悠然自得的盛唐气象被代之以守成内敛、彷徨畏缩的宋代景观,由此催生了理学。道教鲜活的生命力在摇摆中开始下滑了。

总之,晚唐至北宋是道、术汇聚的阶段,它接下去迎来了南宋之后道与术的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