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20153500000038

第38章 亲友交流之道(4)

二、携友同游,百事无忧

(一)多个朋友,多一条路

结得人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举手之劳。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其实,人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即给与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也许没有比帮助别人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片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悲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需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因此一个人构建他的人情账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明智之举。

(二)真诚相待,情深意在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因素日益渗入人际关系的各个领域,一些人在朋友交往中变得急功近利。那种“长线投资式”的交友艺术已不受人欢迎,且有渐渐失传之势。代之而起的另一种新观念,故且叫它做“御友术”吧,期望付出最低廉的代价,却可以赢得别人真诚的友谊,和因友谊而带来的“利润”与“方便”功效一定要讲求快捷宏大。

有一个例子:好久不见的阿松,突然跑来专门拜访“老同学”阿华,他可怜兮兮地向阿华倾诉说,近来失业,都是上司不好,特来请阿华关照一下。看他态度诚恳,阿华哪里会推辞?之后,他便成为阿华家里的常客。阿华知道某机构有缺,便介绍他去试试,又拜托那里的朋友帮助。怎知他一去便如黄鹤,没有下文。阿华朋友给他留下的职位,也没有回复。后来阿华才从一位旧同事张老兄口里,知道他进了另一家福利较好的公司做事,且是老张介绍的。不过上工后,连介绍人也再没有他消息了,老张非常气愤。

一年后,阿松又再突然出现。他满腹牢骚地对阿华诉说那份差事难做,同事又常常难为他,想跳槽别家算了;但朋友们都不够义气,不理他,连老张都落井下石地对待他,只有阿华才是他真正的朋友。从他口中又知道他刚结婚,情况颇为拮据。阿华觉得应该尽朋友的义务,再替他安排机会,但他不满意职位太低,谈不拢,便又“失踪”了。

过了半年,他又频频来阿华处串门了。原来他想到外地发展,移民加拿大,正在办理手续,只欠一位咨询人,特来找阿华帮忙,请“饮茶”(阿松如此慷慨,还是头遭儿)他不住抱怨朋友们怕麻烦,不肯帮他忙,世界上只有阿华这个人最好了,最“老友”。其实,阿华对他的近况知道得很少,本不适合做咨询人的,但阿松却口口声声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嘛!”听他说到“朋友”,反倒使阿华产生了疑虑——到底他是拿我当朋友还是只不过在利用我?虽有“人情如纸薄”之说,但谁也不愿将自己付出的友谊,给人当“餐巾”对待,利用过后随手就扔。

应该说,这个年代使人们对朋友的概念产生了怀疑,甚至畏之如虎。其实,只要态度正确,方法得当,人们不但能够交到朋友,还真的能通过朋友做成大事。

实践证明,交友是讲究技巧的。当你面对着你感兴趣的陌生人,包括地位和名望较高的陌生人,到底有什么理由不能主动张口伸手呢?你自己不主动,怎么能够在人际交往上自由选择、广布友谊的网络呢?所以,我们一定要自我开放,自信主动,把那些“不好意思”、“顾虑担忧”统统抛弃!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两个美国人的小故事。有个美国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在一家银行贷款50美元,到期就归还,然后再贷款100美元,又是到期就归还。其实,他在生活上并不需要向银行贷款,他是在主动交际,树立信誉。许多年后他大学毕业,要开办自己的公司,便到银行贷款三万美元,一下子就贷到手。为什么会一举奏效?因为他早就在这家银行建立了可靠的信誉,和上至总经理、下到营业员各种人都交上了朋友。这种“蓄谋已久”的主动性,不正是争取成功的诀窍吗?

还有一个美国人叫彼克,他出生于贫穷的波兰难民家庭,在贫民区长大。他只上过6年学,也就是只有小学程度,从小就干杂工,当报童。看起来这样一个苦孩子,没有任何能够走向成功的机遇和幸运。但是,他13岁时,看了一本关于全美名人的传记后突发奇想,要直接和许多名人交往。他的主要办法就是写信,每写一封信都要提出一两个让收信人感兴趣的具体问题,许多名人纷纷给他回信。再一个做法是,凡是有什么名人到他所在的城市来参加活动,他总要想办法进入那种场合,与他所仰慕的名人见上一面,只说两三句话,不给人家更多的打扰。就这样,他认识了许多各界名人,其中包括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菲尔德将军。成年后,他又创办了《家庭妇女》杂志,约请许多名人撰稿,因而使这份杂志特别畅销。于是,彼克自己也成了名人和富翁。

当然,人生的成功并不是非要成为名人或富翁不可;主动交际也并不一定是非要结交名人不可。这类事例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种自由选择而又大胆主动地进行交际的开放意识。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担心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容易讨嫌,很可能会招至别人轻视和反感。如果不是举止轻佻、无理纠缠,那就不会使人嫌弃和反感。因为使人厌烦和鄙视的是轻浮、粗俗的表现,而不是大胆主动的行为本身。实际上,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所显示的是你的自信、热情与才华,也意味着你坚信人人都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这是自我开放的人格魅力,必然有利于交际的成功!

(三)善待朋友,投桃报李

一般情况下,倘若谁的精明必须借助虚伪,那么他自身也就生活在虚伪之中,必然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友爱,最终导致失去所有的朋友。至于假装友好、貌似亲密的不真诚表现,那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伪、劣、假、冒”货色了,只会对曾经有过的一点点友情破坏殆尽。一位先生在谈到交友贵真诚的时候,讲了他的一些体会,很有代表性。

这位先生说:“朋友也会变,而且往往变得让你认不出。前些天,有位朋友从中原某地来到北京,没电话也没信。我俩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瓜摊儿邂逅的,当时他极尴尬,一再声明他到北京四五天了,天天给我拨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拨不通;他说很想念我,老想找个时间‘聚一聚’、‘乐一乐’……碍于朋友的情面,念及过去的交往,我没好意思说破——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办公室,电话就在手边,怎么会没有接?后来他说今天不行了,下午还要陪县委书记出席一个很重要的招待会,明天上午一定来看望我。其实,我已经没有‘再见’的愿望,便说明天上午可能要出门办事,况且路远车挤,不必劳碌奔波了。他却‘热情’不减,执意要与我‘畅叙友情’……分手时,我没答应一定等他;回家想想,又觉得毕竟交往了七八年,让人家因扑空而败兴不够意思。于是我决定守时恭候。次日苦等一上午,居然人未露面,电话也没打来。一周之后中原来鸿,我以为那朋友要道歉,或阐述自己失约的‘道理’。拆信一看,我傻了。他竟说那天上午到单位办事,如何挤车、如何跑路、如何久等、如何差点儿赶不上火车,字里行间除惋惜便是埋怨,一切都跟真的似的。朋友交到这份上,我只有以沉默表示‘拜拜’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从别的朋友口中得知,我那‘中原朋友’那天上午找人谈生意去了,中午‘撮’了一顿,下午直接从‘聚仙楼’,直奔火车站。这位先生把此事说与一位至交,朋友笑他呆:“在商品社会,人的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人家谈生意有钱赚,吃宴席能饱口福,谁还乐意跟你干巴巴喝茶‘侃大山’?”

一席话道出了某些人心口不一、虚情假意的缘由,而且入木三分。有许多人确实有点傻,但不能也不愿学得像那个“中原朋友”那么“精”。至于那种用你时恨不得“桃园三结义”,而不用你时“铁哥们儿”变成“泥哥们儿”的“精明”人,最终必将成为无人理睬的孤家寡人。

其实,真正精明的人是不会仅仅将眼光盯在眼前的,立足于真诚是他们的法宝。

再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天时已晚,还没有寻着客店。他正着急,碰到一个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儿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了声:“无礼!”“五里?”他以为不远,猛加几鞭,朝前跑去。他跑出十几里,也不见人烟,越想越不对头。他猛然醒悟过来,拨转马头又往回赶。他见那位老农还在路边等候,急忙下马,诚恳道歉:“老伯,请您原谅,我刚才太没礼貌了。请您告诉我,哪儿有旅店?”老农笑了:“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我也不该让你白跑路。找旅店的路口你已经错过了;如不嫌弃,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轻人满心喜欢和感激。

情节虽然简单,却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投桃报李、相互刺激。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由人际交流产生的,它是人际交流的一种效应,因而,它也就必然随着人与人的相互刺激与交流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讲,真正的感情只能在“两厢情愿”、“投桃报李”的基础上产生和增进,因为感情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效应,自古以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不就是“投桃报李”的效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