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研究
20152400000029

第29章 附录:梁漱溟心理学著述撷英(3)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写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东西,得要让它有总有分,对一个问题也要能仔细分辨。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或散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作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一毫用处没有,社会上也不会有人去理他。在写日记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日记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偷生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不像,这就完了。

乱或暴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暴乱或偏激,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这种无能的陷于机械性的人是可怜的。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所以大家要常常回头看,发现自己的缺欠,注意去调理。做事则要集中精力去做,一面须从容安详,一面还要挺然。挺然是有精神,站立得起。安详则随时可以吸收新的材料,因为在安详悠闲时,心境才会宽舒;心境宽舒,才可以吸收外面材料而运用融会贯通。否则读书愈多愈无用。

三、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做人必须要时时调理自己,求心志清明,思想有条理。如果大家能照此去行,简直是一生受用不尽;如果不能够注意这话,就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己不要自己。

但在这调理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好方法呢?前次曾说过调理自己要自觉,要反省,时刻去发见自己的毛病;比如自己的毛病在于性子太急,或在于太乱太散懈,这都须自觉地去求医治。

但是人每不易做到,不易自知其病,虽知病又不易去管理自家。

古人云:“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这就是说人不易看清楚自己的面孔,即看清了又不易随时可以自主地调理自己。于是这时唯一的方法,就是“亲师取友”。此外别无他法。为什么呢?因为每人常会把自己忽忘了,如果不忽忘,就一切都无问题,无奈都易于忽忘,因此就得师友常常提醒你,使你不忽忘。

靠朋友之提醒以免忽忘,这是一层;更进一层,就是靠朋友的好处,以融化感应自己的缺短而得其养。假定我的脾气是急躁的,与脾气平和者相处,可以改去急躁;我的精神不振,而得振作的朋友,我处于其中,也自然会于无形中振作起来。

所以如果我们有意去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趣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

如果在一块的人是不好的,那就很危险,不知不觉地就会日趋于下流。

再则,朋友彼此帮忙时所应注意的就是: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我们对朋友如果是爱护他的,自然要留意他的毛病短处,而顶要紧的,还是要对于他的毛病短处,须有一种原谅的意思。我们指点他的毛病短处的时候,应当是出于一个好的感情,应当是一个领导他帮助他的意思,是要给他以调理,不是只给他一个刺激就算完了。自然,有时候一个严重的刺激,也是不可少,即是说有时候有给他一个痛责的必要。但大体上说,你不要只给他一个刺激算完,必须得给他一种调治。如果爱惜他的意思不够,说话就不会发生效力。

四、心理的关系

这次由上海到广州,来往都乘飞机,较上次由广西到广东坐飞机感觉苦,因为时间太长,机上虽不震荡,可是声音太大,用棉花塞住耳孔还不行。我大体上精神还好。同机者有一个年轻身壮的西装少年,气概很了不得的样子,但飞起五分钟后,即呕吐不止,我还帮忙照拂他。另外一人上机即睡觉。至于我只顾看风景,很替他们叹息,这样好的风景不能看。我的身体不一定比他们好,我平常坐船也不晕,不管风浪怎样大,呕吐的事从来没有过。我看晕船与晕机,都是心理问题为多。什么事都怕心慌意乱,怕自己给自己暗示。暗示就无办法。从暗示引起一点事实,由事实更给以暗示;辗转循环,从心到物,从物到心,便不能支持了。但开头还是心,若开头心理坦然,物亦就不来了。最怕自己心虚,自己暗示。或者是需要相反的暗示,就是不怕,要气壮。

心理的要素,其转变人的力量很大,从催眠术及其他一类的事情均可证明此理。我看见很多次催眠术,从催眠术治头痛牙痛及妇女种种病痛,它未能治别的,只是转移心理。我最初看催眠术,在民国元年,作催眠术的是熊飞卿,地点在一个大戏院里,他拿小孩子实验得很多。其中有两件事:一件是将小孩催眠后对他说“屋中生火,很热”,小孩也说“热”;说“脱衣服”;小孩就脱衣服,说“热得很你出汗”,小孩就现出很热的样子,果然出汗——那时正是冬天,戏院中并未生火。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件,是他对小孩说:“把手举起,我不说放下,不要放下。”于是让很强壮有力的警察去搬,都搬不动。其实这些没有旁的神妙,都是心理的作用。还有,曾看过一本杂志,那上面说,印度有一怪人,仿佛是有魔术的人,他有种种怪事。其中之一怪是吃任何毒药,吃过都平安无事。把这怪人带到欧洲去,许多医学家用种种毒药叫他吃,都没有毒死。医学家简直莫明其妙,不知为什么这样强烈的毒药到他肠胃里面不生变化。这许多的例子,在我解释,都是心理的关系。古人传说,李广昏夜见石以为虎而射之,箭没入石颇深。白天再射,便不行了。这亦是心理的关系罢。

还有人家失火,房屋燃烧,一妇人能将笨重行李物件提负走出,而其实平日是体弱无力的人。这皆见出心的力量大。人的生命原潜在着无尽的可能,并非魔术也。我常说中国人与印度人都是拿人类所最优长的理智这一点,不往外用,而用在生命本身上,以了解其本身生命。所有中国、印度的学术都是从此开出的,也可以说中国人、印度人在心理的开发创造上大而且多。现在人或尚未发觉其重要,而理解之。要在人类社会改造后,经济制度有好的安排,大家吃饭问题有了解决,心里安,才能转移过来研究人生生命上的许多问题。

五、中国土人的心理

中国人对在上的威权每无好感,而厌恶、唾弃、反抗,这不是现在才如此的,在历史上的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都是如此。其来源是因中国人早受理性的启发,才对强权势力不给以位置。这心理原是好的,但不免偏激。学生闹风潮,有时由此心理而来。在我觉得,对中国的念书人是很容易办的,其要点就在你能够宁静地抓住他此刻的心理。当他气冲上来,心气不平的时候,你这方面最好不要刺激他,阻挡他,而让他的气可以尽量发泄。这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就是他越急躁,你越开诚平坦,袒露胸臆,几分钟后,他就躁不起来了。这时你有几句话便可折服他,可以马上没有问题。不过,这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在你心中当真没有对不住他的地方,没有说不出来的话。你便可尽量让他生气,生气以后就无事了。对个人可以绝对如此,对于群众则较难,因其机械性较大,不如个人易得旋省平思。但亦除去以你自己的和平,去制他的不和平外,更无好法。

六、谈儿童心理

我对儿童心理,自觉有点了解,此颇得助于两人。一是卫西琴先生,他帮助我对于儿童与妇女的心理的了解很大,此处暂不说。一是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提倡小先生制,在上海办“山海工学团”。所谓“山海工学团”者,山海是地名——山,是宝山县;海,是上海;工,是工作;学,是求学;团,是组织。在组织中工作、求学,此三件事为人生不可少。

在工学团中实行小先生制。上年我到上海,顺便去参观。

工学团设在宝山县的乡下,有一中心机关,另外分出去的机关有五六处,距离六七里,或七八里不等。我们先到中心区参观,随后又到分出去的机关去参观,当时请一人领导前往,行至半途,领路者因事要回去,恰好碰着一个小孩子,年纪不过十来岁,就招呼他来领导我们。这孩子面黄手黑,情形可怜,似乎父母不双全而无人照顾的样子。他领着我们走时,一位同路的朋友与他谈话,觉得这小孩的头脑很明白。参观后还是他领导我们回来。

在回来的时候陶先生才想起问他贵姓。他答应姓张名耀祖。陶先生听了很惊诧,又问道:“在《生活教育》上有篇署名张耀祖的文章,是不是就是你投的?”小孩子答道:“是的。”我们也很诧异便问陶先生那篇文章是讲的什么?陶先生说:“内容是叙述他作小先生的经过,先是教他的妹妹,后来又教他的邻居,写得很清楚明白,我连一个字没有改给他登出来了。”

当时同行的人很多,都很有兴味地在讨论这个问题。陶先生又说:“往往大人写几千字的文章,虽无错字,或不通之处,但无趣味无价值。小孩写的很短,许有错字或不通处,但颇有意思,因为他是真的。”

我也发表我的意见。我说我对儿童的观察,发现他的优点与缺点。其缺点在后天的经验习惯不够,与继续的忍耐力、注意力不够。经验习惯的不够,是因年龄尚小;忍耐力、注意力的不够,是因为兴趣太多太强。儿童完全靠兴趣,而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容易掉换,所以忍耐力与注意力不够。除此两点外,儿童无有缺欠。至于他的优点,根本胜过成人。当他对付某件事情的时候,他是以整个的真的生命力量去对付。此即中国古人所谓“诚”。然则在大人则容易心中有牵掣,用心很杂,不免敷衍,而小孩不然,要干就干,不会敷衍作假,他比较顺他的冲动集中他的生命力,这是他根本的优胜点。如果我们拿一件事情交给他做,他感兴趣而接受时,他可拿他整个生命力量去对付,很少失败,凡他力所能胜的他都可做得好。卫西琴先生说:对小孩要能信任他,要给他以相当的责任,就是给他一个够量的刺激,他很少疏失,凡应当照顾的他都可照顾到。这话很对。

儿童还有第二个优点。在成人有了经验习惯,因头脑未受着高明的教育,往往弄乱了。儿童则尚未有机会来搅乱他的头脑,所以较大人少糊涂,这也是他优长的一点。平常大人作文章,一定要学什么套头,说些不相干的话,这就是弄糊涂了。小孩子不会作文章,只是老老实实说话,本着他经过的先后重轻摆出来,一点枝叶没有,这就是好文章。大人用心复杂,一面在作文章,一面又在想要见好于人。小孩子不杂用心,纯是真的生命的表现,就是一哭一笑,也都有意味、有价值,而能感人很深。最不好是作假与敷衍,譬如常常有许多人向长官上陈。作得很长,而都是空话,因他是假的,所以没有亲切的真内容,看后只有丢掉了。儿童则没有这成本大套的敷衍,因他根本就不会。

说到这点,我们就要注意教育怎样才能帮助人明白而不致使人糊涂。一般的教育——家庭社会都算在内——往往把儿童毁伤,把儿童教糊涂了。我所看到之张耀祖,非这孩子特别优越,许多别的孩子与他都差不多。这孩子的好,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陶先生给以适当的刺激,教他作小先生,要他写自己的经过;一是他少受后天的损毁。这两个原因是发挥他的能力的来源,并不是他个人能力有什么特别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