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研究
20152400000015

第15章 梁漱溟对心理科学学的理解(1)

研究梁漱溟先生对心理科学的贡献,特别是研究他对我国心理学本土化方面所做的基础性成就,首先需要认识的自然是他对心理科学的基本看法,换句话说,就是他对心理科学学的理解。

所谓心理科学学,又是关于心理学的元科学,就是有关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诸问题,学术界很长时间以来争论不止,莫衷一是,而且至今仍影响着心理学各派的统一。对于心理科学研究自身来说,也是属于高深、艰涩理论研究的范畴。但是,梁漱溟却很早就涉及这一领域,并有过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与研究,所阐发的有关观点,不仅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许多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一、从心性论到心理学

心性论是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内涵。他试图将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与中国文化的现实与发展联系起来,把正确的人生观的确立看作是解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梁漱溟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人,而人最可贵之处在于心。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自然、社会与人生,进而解决人生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问题。

梁漱溟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精髓还是秉承了中国儒家文化实质的,同时又汲取了印度佛学和西洋生命派哲学的养分。千万不可忽略的是在他丰富的思想的影响因素中,现代心理学是不可否认和剔除的因子。深入研究梁漱溟思想,我们不难看出梁漱溟对心理学研究兴趣的初始目的和思想趋向。他在1926年写的《人心与人生·自序》和1929年写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八版自序中谈道:写一本《人心与人生》借以纠正《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滥用时下盛谈本能一派的心理学为依据,去解释孔学上的观念和道理”之误,并进一步阐述研读心理学的理由。梁漱溟非常严谨地告诫,“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树立起来的……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孑L子即是讲空话……进而言之,要问孔子主张的道理站得住站不住,就须先看他心理学的见解站得住站不住。所以倘你不能先拿孑L子的心理学来和现在的心理学相较量、相勘对,亦即不必说出发挥孑L子的道理”,当然也就更加无法“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由此可见,梁漱溟实质上是在努力建立一种现代心理学和儒家伦理观、人生观相结合的心性之学来阐发孔子儒学思想。

长期以来,人性问题一直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庄的“人性自然”说,世硕的“性有善恶”说,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梁漱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心性理论。他提出,人作为智慧生命,肯定有其自身的内在本性,即具有人性。而所谓人性“谓人之所不同于其他动物,却为人人之所同者,即人类的特征而已”,而人类的特征“可得而言者甚多,其见于形体(例如双手)或生理机能(例如巴甫洛夫所云第二信号系统)之间者殆非此所重。所重其在心理倾向乎?所谓心理倾向,例如思维上有彼此同喻的逻辑,感情上于色有同美,于味有同嗜,而心有同然者是已”。诚然,梁漱溟对人类的认识已经早已不啻于形体、机能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深入在人的心理倾向之上了。

梁漱溟断言,人不但有“人性”,而且“人性善”。这里所言的人的“善”本性是相对于缺乏高级智慧、充满兽性的动物而言的。人在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兽类特性,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倾向,具备了高级智慧。他同时认为,动物之间的特性差异并不大,而人与人之问却会迥然互异。这是因为人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具有了“活变性”和“可塑性”的结果。也正是出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类才具有了思想、灵性和高级智慧,因此相对于一般动物来说,人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不断拓展,人心日益受到社会文明的习染,人的感情趋向不断升华,于是,“人之性善,人之性清明,其前提皆在人心的自觉能动”。人心的自觉能动,正是宇宙生命奋进向上的表现。

应该说,梁漱溟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起源于他的哲学视野,而他的哲学兴趣又来自于他的“心思”。

人们总认为我是个学者,或说我是个哲学家,是国学家,是佛学家等等。其实我全不是。我一向拒绝承认这些。

我从来无意讲学问,我只是爱用心思于某些问题而已。我常常说我一生受两大问题的支配:一个是中国问题,再一个是人生问题。我一生几十年在这两大问题支配下而思想而活动——这就是我整整的一生。当我用心思于人生问题时,不知不觉地走入哲学,实则曾没有想要去学哲学的。我的学问都是这样误打误撞出来的。对于心理学亦复如此。

初非有意研究心理学,但卒于有了我的一套心理学。

以上自然是先生的自谦,但是从另外一面也确实说明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初始的计划和研究动机,只是在研究哲学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时,用“心思”于心理学之上,以期获得“诗外功夫”,令其原始研究过程左右逢源、研究目的登峰造极。梁漱溟在认真思考之后,参照“伦理学”,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与“伦理学”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诠释:“儒家是一个大的伦理学派,孔子所说的许多话都是伦理学上所说的话,这是很明显的。那么,孔子必有他的人类心理学观,而所有他说的许多话都是或隐或显地指着那个而说,或远或近地根据那个而说……然欲返求其所指,恐怕没有一句不说到心理。以当时所说,原无外乎说人的行为——包含语默思感——如何如何,这个便是所谓心理。心理是事实,而伦理是价值判断,自然返求的第一步在其所说事实,第二步乃在其所下判断。”

在梁漱溟来看,心理学究其本质应是作为人生哲学(伦理学)理论基础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动,即研究人类生命的本来意义。我们知道,任何一门人生哲学在阐发一种人生理想时,总要对“人的价值”、“人生价值”等问题阐明其基本观点和看法。正如梁漱溟所言:

近代西洋社会人生,是从其中古宗教禁欲主义之反动来的,可说是欲望本位的文化。其盛行的功利主义于墨子为近,于孔子则相远。同时,在儒书中,你既嗅不出一点欲望的气味,亦看不出一点宗教禁欲痕迹。这证明它既超出西洋近代,又超出西洋远古,不落后于禁欲和欲望之任何一边。像前面说过的,我因觉悟到欲望给人生带来种种苦痛而倾心印度佛家的出世。但我一讽诵儒书,就感染一种冲和、恬淡、欣乐情味,顿然忘苦,亦忘欲望。当然亦就忘了出世,于是我看出来儒家正是从其认识人性而走顺着人性的路,总求其自然调畅,避免任何矫揉造作……距今四十五年前(1921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就是从这里写成出版的。书中贬低墨子而推崇孔子,是完全基于人类心理认识之深入的。

由此而来,我们不难看出梁漱溟甚至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孑L子“心理学”,其实也就是要阐明和发掘孑L子的儒家人生价值观。

二、核心或中枢: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心理学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却鲜见独立的心理学著作。鸦片战争之后,留美学者颜永京(1838一1898)出任上海圣约翰书院的院长,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并于1889年出版了译著《心灵哲学》。1907年,王国维翻译出版了丹麦心理学家霍普夫丁的《心理学概论》。在清末出版的近40种心理学书籍中,绝大多数都是译著。

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创始于1917年,它的标志是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国内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陈大齐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年,国内第一个心理学系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成立,次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宣告成立。1922年,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张鹤翔主编)在上海问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学在中国有所发展,现代心理学理论通过我国学者的传播,逐步在这块古文明土地上生根。从20世纪初我国接受西方科学心理学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心理学家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精力花费在西方心理学的引进上。

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看,所谓的中国心理学,实质上只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此后,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感觉、记忆、智力等领域,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取得了广泛的成果。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和人文精神的复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对科学性质的反叛,在基础理论及研究的原则上更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心理学研究表现出对哲学的回归。由此,心理学更具有了民族文化的性质和社会生活的背景。梁漱溟的一生几乎与我国心理学的引入和发展同步。在世界科学心理学诞生百年之际,出版了他的《人心与人生》。他从中国传统儒学出发,将之与现代心理学有机结合,阐发对心理的感悟和认识。梁漱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形而上学的方法,由人生探求人心,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梁漱溟并没有给心理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从学科人手,开始了自己对心理学科学观的阐述。在对心理学进行深刻思考与敏锐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自身的特点,梁漱溟将心理学置于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列的地位,并一再强调心理学的枢纽与核心作用。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

在学术猛进的今世,其长时间盘旋不得其路以进,最最落后者,莫若心理学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如何?其目的和任务如何?人殊其说,莫衷一是。即其派别纷杂,总在开端处争吵不休,则无所成就不亦可见乎!盖为此学者狃与学术风气之偏,自居于科学而不甘为哲学,却不晓得心理学在一切学术中间原自有其特殊位置也。心理学天然该当是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它是最无比重要的一门学问,凡百术统在其后。’

20世纪5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心理学是属于中间科学”,并在60年代给予了进一步论证。

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1)人既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2)人脑是生理的器官,也是心理的器官;(3)人的心理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既有自然成分,也有社会成分;(4)心理的研究方法既有自然科学的,也有社会科学的;(5)人的心理同时为自然和社会所制约。而梁漱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间科学”这一术语,实际上其意思是指出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是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一门“核心或联络中枢”的科学。对科学体系和分类学日趋完善的今天来说,心理学学科的特殊之处并不难理解。而梁漱溟在30多年前就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心理科学在各种科学分类中的这一显赫而重要的地位,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