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瓜果蔬菜妙用(生活实用丛书)
20152100000070

第70章 饮食养生(2)

所谓烹制中的调和阴阳,是指在助阳食物中,最好加入青菜、青笋、嫩芦根、白菜根、鲜果汁以及各种瓜类甘润之品,这样能中和或缓解温阳食物辛燥太过之偏;而在滋阴食物中加入胡椒、花椒、干姜、茴香、肉桂等辛燥的调味品,则可调和或防止养阴品滋腻太过之偏。所谓制作中的调和寒热,是指体质偏寒的人,烹调时,应多加姜、椒、葱、蒜等调味品;体质偏热的人,则不宜用辛燥物品调味,并须注意烹饪清淡、寒凉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瓜类。

老年人因脾胃虚弱,烹调时应多加注意。《寿亲养老新书》中说:“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粘硬生冷”,粘硬之食不易消化,筋韧不熟之肉更易伤胃,胃弱年高之人,多因此而患病。因此煮饭烹食,以及制作鱼,肉、瓜、菜之类,都应熟烂再吃。

还应注意的是,饭菜宜淡不宜咸,这也是烹调中要遵循的一条原则。食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它对人体的作用一方面是调味,另一方面是为身体提供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功能的钠和氯元素。但食盐不能多吃,许多调查表明,吃盐过多的人,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甚至癌症发病率都明显增高。大致说来,每人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食盐量在5~8克之间。但特殊的时候除外,如盛夏季节,人们因过多出汗,使体内盐分流失过多时,就要随时注意补充丢失的盐。

第四节饮食养生的方法

这里说的是饮食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进餐时的情绪、进餐的方式,进餐后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这些都非常关键,因为吃的方法不对,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1.进餐情调

这是饭前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说要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因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食欲是人之本能,没有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如同嚼蜡,毫无兴致。据报道:江西一位妙龄女郎患神经性厌食症,终日靠吃水果生活,每当别人进餐时,自己却躲在屋里喝开水。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组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叫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的控制下,通过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绪所制约。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东西都津津有味。因为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能增加食欲,胃肠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悲伤或苦闷时,往往会茶不思,饭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正如古人所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大量事实证明,任何紧张和不安的情绪都会破坏食欲,抑制唾液分泌。所以,在进餐时应保持优美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饭的时间,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都违反营养卫生学的要求。

2.细嚼慢咽,不可暴食

“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这句卫生习语,说的是吃饭时细嚼慢咽对健康的益处。人对食物的消化活动,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首先用牙齿把它们嚼碎,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还具有三对唾液腺: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这些腺体能分泌唾液,正常成年人每天分泌唾液大约1.5升,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加速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使之转变成麦芽糖。了解了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就能理解细嚼慢咽的重要,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但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进行化学变化,吞下去后定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有时还会造成打呃。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牙齿不好,细嚼慢咽更为重要。我国古代名著《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日本医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细嚼30秒便能使致癌物质的毒性丧失。其试验方法是:把非常有害的致癌物质放入试管内,与吐出的唾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取样化验,观察其变化,并未发现什么,但当把混有唾液的试管反复摇动30秒以后,再观察时却发现里面的致癌物质的毒性80%~100%都已消失。日本同志社大学的西冈教授,根据这一医学实验的方法,让大家对含微量致癌成分的食品添加剂、食物霉菌、农药、烧焦的鱼肉,分别进行试验,结果完全相同。这一试验表明,人们咀嚼食物分泌的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它能杀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质,使其毒性消失。但要注意,食物进入口内,必须细嚼30秒以上,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咀嚼时,不应单侧咀嚼。原因在于单侧咀嚼是间长久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所以,要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

3.进食姿势与速度

一些人习惯坐低凳或蹲着吃饭,这样不符合饮食卫生的要求。究其原因是胃体受压,食物在食管里不能顺利通过贲门入胃,食道黏膜长期受到机械刺激,容易损伤变性,甚至引起癌变。因此,进餐时应当端坐,上体与大腿应大于90度角,这样才有助于食物畅通入胃。

进食速度不宜太快,老人和小孩更要慢点。这是由于进餐速度太快,大于胃部饱满信息向饱腹中枢反馈的速度,便容易多吃。研究发现,胖人多数都有吃饭过快的习惯。

4.食宜专心

这是指吃饭时不可分心。我国古代早有“食不语”及“食勿大言”的箴言。吃饭不说话,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德。如果吃饭时喋喋不休,唾液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或他人进食。《马琬食经》主张:“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所说的安神,是指进食时,需将头脑中各种琐事尽可能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例如一边看书报,一边吃饭,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饮食上,那么,也不能激起食欲,纳食不香,必然影响消化吸收。

另外,《养生要集》中记载:“已劳勿食”,“已汗勿饮”。所谓“已劳勿食”,意思是说在十分劳累之后,不要立刻进食,应该先稍作休息。所谓“已汗勿饮”,是说大汗后不要马上暴饮,因为这时猛喝水,导致血容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5.戒烟少酒

烟、酒,似乎与人的一生关系密切,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没有烟与酒,他们会觉得少些什么。尤其是在一些正式的宴会上,必须要有好烟与好酒,否则不成宴席。宴会是这样,即便是家里来个客人,也都离不开烟与酒。平时,即使不来客人,人们也似乎离不开烟与酒,真可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正由于烟和酒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所以谈养生,必须研究烟与酒。

(1)不抽烟

首先,还是不抽烟好。抽烟危害人体健康。但近年来,我国抽烟的人不断增多,不但中年人抽,青年人抽,甚至有些八九岁的小孩也在学着抽,女性抽烟者也越来越多。尽管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抽烟相当于慢性自杀,可这对于那些抽烟的人而言,好像是耳旁风,不抽就不能活。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为了您的健康,为了国家的富强,还是不抽烟好!

有人曾做过一些数据统计:90%的肺癌、75%的肺气肿和25%的冠心病由吸烟引起。全世界每年约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引发的各种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死亡。每年由于被动吸烟导致的死亡,在美国有4000~5000人,英国有约1000人,加拿大有约500人。

(2)少饮酒

千百年来,人们跟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友谊的标志,胜利的象征。喜怒哀乐都用得上酒,因此,“酒逢知己千杯少”,“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直到今天,酒仍然是人们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饮品。每逢过年过节,招待亲朋时,举起酒杯畅饮,可增加情谊和欢乐气氛。

对于酒,人们既爱又恨,这种现象大概古今人民代代如此,形成共鸣。所以出现,酒可成事亦可坏事的状况特别多。《今古奇观》中“李大白醉酒下蛮书”,描述李白在豪饮后,激情满腔,拿起笔来,挥毫修书,大振国威。李白无法离开酒,只有在酒的帮助下,诗兴才能大发,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水浒传》中,武松醉酒打猛虎,也是酒壮了英雄胆。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是借助于酒,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但酒也可败事,如殷纣王的垮台和“酒池肉林”有关;隋家的短命王朝,也和“沉溺酒色”有关;“当阳桥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的猛张飞,只因喝醉了酒,打了不该打的人,稀里糊涂地被人割去脑袋。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亦有不少饮酒丧生的事情发生。

人们不禁要问,酒既伤身但又无法离开它,怎样喝才有益于健康呢?

第一,饮酒宜少而不宜多。据科学研究表明,引起中毒症状的酒精量约为75~80克,这与酒精在人体血中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轻者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受抑制,低级神经中枢失去控制,表现为激动难抑,眉飞色舞,胡言乱语,其辨别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洞察力变得比正常时候迟钝,做事效率大大降低。重者,抑制进一步严重,中枢神经麻痹,往往出现沉睡、昏睡等症状,最有可能危及生命。据临床观察,因饮酒过量发生昏迷超过12小时以上者,死亡的危险性最大。那么,如何喝酒才最合适呢?有些人只要一喝,沾酒即醉;而有些人,三碗不乱。各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当感到身体温暖、精神振作就要停止饮酒。而有些人可饮到自己酒量的1/5。要是不自量力,非喝到迷迷糊糊、舌头欠灵的程度不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损害了自己的身体。

其次,饮酒的速度要放慢脚步,可以一边说话一边饮;“一饮而尽”,或连喝猛酒对身体产生最害影响。饮酒中间可以选择喝点浓茶,有解酒作用。据日本《人间医学》报道,日本90多岁名画家横山大观的饮酒秘诀:边饮酒一边吃豆芽、豆腐等豆制品,是饮酒而又珍惜健康的良法。报道说:豆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半胱氨酸等,它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佳的解酒良药。

还有,饮酒要在合适的时间。俗话说:“酒落饥肠容易醉”,意思是,人不能在空腹时喝酒,因为“酒精于肠管之吸收迅速,特以胃空虚未食前饮用时为然,于10~30分钟后血浓度可达于顶点”(见王筠默《中药药理学》)。那么,饮酒的最佳时间是何时呢?最好选择在享用晚餐的时候,小酌慢斟,既满足口饮,还不损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