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瓜果蔬菜妙用(生活实用丛书)
20152100000043

第43章 蔬菜塑身美容(1)

第一节蔬菜减肥

何为瘦,何为胖,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人们时常把身高厘米减去105,所得的数字以公斤计视为标准体重;在这个基础上加或减20%的范围内,看作是正常体重。这里所说的胖和瘦是超出这个标准以外的过胖或过瘦。提起胖,人们往往联想到冠心病、高血压、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产生“胖就是病”的误解。谈到瘦,则视为正常现象,民间也有“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说法。肥胖固然不好,过瘦就好吗?答案是否。美国曾对660万人进行了40次调查,结果表明,体重过低或过高的人死亡率都是一样的。不过,稍胖的人(超过标准体重10%~20%),寿命最长,死亡率为最低。

为什么过瘦的人死亡率会高呢?

首先,瘦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正常体重的人较低。有一位老人,每年秋冬季节就会泄泻不止,百药无效,很伤脑筋。后来,他在小腹部位垫了一块棉垫,病症竟奇迹般地好了。原来,他身体太瘦,皮下没有脂肪积累,冷气袭来,寒透筋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百药服下,治标不治本,所以屡治不验。脂肪除为能量的储存库外,还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瘦人怕冷的道理也就在于此。

其次,瘦人的抵抗力较差。事实表明,当饥饿、疾病袭来的时候,瘦弱的人首当其冲。

其三,人的胖瘦,除了有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之外,都是事出有因的。人之所以过瘦,除了营养不良之外,还有其他条件因素,如消化不良、慢性胃肠道疾病、肝脏或肾脏疾患、寄生虫病和结核病等,都会导致人的消瘦。至于原因不明的突然消瘦或渐进性消瘦的人,则更应引起警惕。

人到中年以后,由于物质代谢发生变化,活动量减小,脂肪消耗量变少,稍微胖一些也是正常现象。情志开朗,豁达大方,家务负担减轻及社会责任减少,使得一些老年人“心宽体胖”,也是一件好事。因此人到中年以后,如果身体太瘦,一定要查明原因。

既然瘦不比胖好,身体太瘦的人就要采取措施想办法“胖”起来。

除了查明变瘦的原因然后对症施治外,在生活上也应进行考虑。怎样才能使瘦人“胖”起来、达到正常水平呢?首先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足够热量的供给。什么是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这里可参照中国营养学会1988年10月修订过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提供的标准(以中等劳动强度为例)。成年男子:65公斤体重其热量12558干焦耳(3000千卡),蛋白质90克;成年女子55公斤体重其热量11302千焦耳(2700千卡),蛋白质80克。45~60岁的男子,热量11302千焦耳(2700千卡),蛋白质80克;女子为热量10046千焦耳(2400千卡),蛋白质75克。60岁以上的男子其热量8372~10465千焦耳(2000~2500千卡),蛋白质70~80克;女子为热量7116~8790千焦耳(1700~2100千卡),蛋白质60~70克。可以对比上述指标安排。一般来说,动物性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应该占蛋白质总量的1/3至1/2。品种搭配上高蛋白膳食不如多蛋白膳食,食物少而精不如粗而广泛。

中医认为,瘦者多有虚火,因此饮食应以滋阴清热为主,日常生活除食用含动物性蛋白质多的肉、蛋、奶外,还要多吃些豆制品、瓜果和蔬菜等,一些性平偏凉的食品如蘑菇、黑木耳、花生、芝麻、核桃及兔、鸭肉等,也可适当选择食用。

其次,为了刺激食欲,还应注重烹调加工方法,少吃煎炸食品和芳香辛辣食物,可适当吃点肥肉和甜食品,也可以适当增加进餐次数。

下面谈论一下减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体变胖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于是减肥又成了时髦的话题。胖与瘦哪个为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难以定论。燕瘦环肥,各有风韵,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因此,膀阔腰圆,大腹便便,形象固然不美;瘦骨嶙峋,肩若刀削,腰细如柴的形象未必为好。从健美的角度讲,当然以壮而不胖为好;从健康的角度看,肥胖确实给人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众所周知,肥胖足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对糖尿病、妇女的子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及男性结肠癌的发生也会有密切关系。虽然目前对肥胖致癌的原因还不大明确,但统计学却证明了这一点看法。有统计表明,当人们超过理想体重即人的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公斤)40%以上时,癌症的发生率便会急剧增加,超重妇女比一般人群高55%,超重男人比一般人群高达33%。由此看来,肥胖者减肥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进行减肥?

说到减肥,人们很容易想到节食,认为饥饿少食,便可釜底抽薪。节食的人主食吃得很少,整天饥肠辘辘,实在没有办法时,就会吃些糖果、零食聊以自慰。结果久而久之,体重未能减少,疾病由此产生,病体恹恹,走路发颤,完全失去了一个健康人应有的体魄。研究证明,节食不仅不能达到减肥的意图,而且还会引起体内非脂肪组织的受伤。

对此,人们曾进行过两项试验。一项是半饥饿试验。试验分工协作3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3个月。受试者的饮食及运动量均维持正常标准。第二阶段,将每天摄入的热量减少一半。两个月之后,这些人体内总的脂肪量大约减少了一半,他们变得激动不安,而且易发脾气,不愿意活动。实验进行到6个月末时,这些人便会出现感情漠然,需要进食的愿望却像着了魔一般。实验的第三个阶段也是3个月,给受试者逐渐增加进食量,体重普遍增加。但仍会表现强烈的食欲。此后1个月,他们每天摄入的热量已较高,但仍不满足,仍会强烈地感到饥饿。此后,这些人的食欲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过他们的饥饿感,一直持续到他们体内脂肪量恢复到试验之前的水平,而且肌肉组织也恢复到正常状态时才消失。试验表明,节食能够减肥,但不易巩固。只要体内脂肪不恢复到一定水平,就会觉得饥饿。第二个试验是强迫进食的试验。结果发现,尽管受试者摄入的热量超过其需要量的近两倍,不过除了有两人因有肥胖和糖尿病家族史体重表现有所增加外,其他人的体重都没有增加。这表明,强迫进食以使人的体重增加一样是困难的。

根据以上两个试验,人们推测,人的机体之中存在着一种调节人体内脂肪数量的机制,一个人吃下的食物必须达到体内事先“调定”的所需要的脂肪量,这就是所说的“调定点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尽管在节食期间能够使体重相应地降低,但因为生物的本能反应,而不能使体重进一步降低,一旦停止节食,体重就会极易增加。并且,过快的节食减肥还会导致体内非脂肪组织损失,造成必需营养成分的缺失而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除了节食之外,人们还提出了可以减少脂肪量摄入,多食蔬菜、苹果以及增加运动量等方法。减少脂肪摄入虽对减肥有一定好处,但因此也降低了能量的摄入,也会给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带来了困难。因为运动能够使基础代谢率提高,促进体内脂肪分解,加速肌肉蛋白合成,使体内非脂肪组织增多。这样尽管体重下降不快,但脂肪却确实减少了,起到了真正减肥的目的。所以说,增加运动量是确实有效的减肥方法。

对于减肥,苏联一位专家又提出了“进餐时差”的减肥法。他认为,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过程在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是不很相同的。一般情况下,早晨比下午强,下午又比晚上和夜间强。人体的新陈代谢高峰时间是早上8点到12点。因此,肥胖者把进餐时间避开这个新陈代谢高峰就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有人曾据此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得出,把吃饭时间提前或推迟,避开新陈代谢高峰,就能在进食量减少的同时,减少人体对食物的吸收作用。这种理论虽有一些的道理。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早餐的情况怎样,对于人一天的精力如何影响特别大,这里介绍的仅供参考。

第二节蔬菜延缓衰老

下面来了解一下节食与长寿的关系。

据史书载,唐代医药学家,被人们称为药王和真人的孙思邈老先生,可谓一个老寿星。他整整活了一个世纪,乐享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们问他养生之道,他回答说:“无他,惟不饱食耳。”意思是说,没有别的经验,只不过每餐不吃得太饱罢了。

国外也有一个长寿老人,他是英国的一位农民托马斯·佩普。他于乡间一向素食、节饮,活到152岁,经历了9届英国皇朝的更迭。因长寿闻名被召到皇宫。不久,佩普却因为贪食过度而死在宫中。

两个故事中前者由节食而长寿,后者虽然长寿却因贪食而丧生。因此可以看出,节食对长寿的意义。惟推尚节食能养身,惟崇尚节食能长寿。关于这一点。在古代的明哲中就有很清楚的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思想家管仲也曾经说过:“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孔夫子也提倡“不多食”。之后很多养生家的养生之道中,都明确提出了节食的概念。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曾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周代医学家散英曾在《东谷赘言》中说:“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明代医书《修真秘要》中也说:“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在历代帝王里,清高宗乾隆可以算是高寿者了,他也非常注重养生之道。他提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也讲到了节食的问题。

在人民群众中,也有很多讲究节食的饮食谚语,如“饭吃八分饱”、“要想身体好,吃饭不过饱”,很朴素的语言,也说明了节食与长寿的关系。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作基础。那么节制饮食为什么反而能助于长寿呢?这个道理,说来也不复杂,就如水平无波,水满则溢相同,营养过剩也会带来很多相关问题。这一点对老年人尤其如此。

老年人体力活动减轻,基础代谢水平变低。营养过剩,就会造成皮下脂肪积累,使人发胖。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这话虽然不很全面,瘦骨嶙峋的老人不一定健康,但肥胖带来的问题也不少。营养过剩除可导致肥胖症外,还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和冠心病等。同时,饮食过量势必增加胃的负担,使各种消化器官都难以适应。过度饮食还能引起胃痛、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导致肠炎、胃炎、胰腺炎、胆囊炎等。夜餐过饱,还会影响到睡眠因为胃不和则寐不安,使人精力疲惫,精神不振。

总之,过量饮食不利健康,恰当节食才能长寿。

人们常说的贫富病与营养干预。“食无求饱”是重要的长寿之道。

孔子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养生学家。他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食无求饱”的长寿说法。民间亦有“三餐莫过饱,无病活到老”的饮食俗语。

那么,要长寿“莫吃饱”的科学根据是什么呢?就此,空军医学专科学校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吉林市区内115例90至102岁长寿老人的健康状况,他们也是主张每餐以八分饱为宜。近年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对记录入日本高龄者名册的3172位百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寿的秘诀包括三条:一是“吃饭吃八分饱”,二是“万事想得开”,第三是“家庭人员和睦相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系教授阿瑟·埃弗里特,曾用老鼠做试验,结果食物消耗减半的老鼠和食物消耗正常的老鼠相对照,前者老化的速度仅为后者的1/3;进行同一试验的美国得电萨斯大学教授阿鲁思·罗伊认为,如果人类选用“少吃”这种饮食模式,便能使概率寿命增加到20~30年。

一位美国生理学教授在国际自然学会第9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到,通过对10万只白鼠进行长达15年的研究,得出少食白鼠比自由食白鼠的生命要延长45%。研究者是采用蛋白、脂肪、碳水化台物等营养成分非常平衡和合理的食饵来选择喂养的,即使增减食量的话也决不会出现某种成分的缺乏或不足。

结果表明那些“敞开肚皮”吃的白鼠,平均寿命为24个月,而限制饮食的那些白鼠,平均寿命可达36个月;自由食白鼠的最高寿命为32个月,而少食白鼠为46个月。研究者估计,如果采取少食措施,人可能由72岁延长到108岁,平均寿命能够延长45%左右,而最高寿命也由96岁延长到135岁。这位学者还用四组白鼠做比较,第一组,一生自由食;第二组为从出生起6个月限制食,之后改自由食;第三组是从出生起6个月自由食,6个月后才限制食;第四组为一生限制食。结果几最长寿的是终身少食的第四组,次之为半年后限食的第三组,第二组虽然只有6个月的限制食,他们寿命也比一生自由食的白鼠延长15%~17%。这说明,一生中任何年龄段如果限制能量的摄入,都能比终身自由食者在不同程度地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