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秘密最有趣
20151700000034

第34章 有脊椎动物(20)

6、食虫目——刺猬 食虫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大类群,是比较原始的一目。大多数比较高等的类群都是由早期食虫类分化出来的。食虫目动物体型较小,体长约35~40厘米。它们大脑不发达,但嗅觉灵敏,大多具有长而窄的鼻管。它们生活方式多样,有地上生活,地下穴居,半水栖及树栖者,主要以昆虫及蠕虫为食。刺猬、鼹鼠都属于食虫目动物。

食虫动物

有三大类哺乳动物是食虫动物。它产还保持着一些原始的特征,大多数是夜间活动的,群体性的小动物,以无脊柱动物,特别是昆虫为食。除了大洋洲和部分南美洲,大多数都生活在内陆和半水生环境中。它包括六大家族400多种动物——刺猬和水獭、沟齿鼠、刺猬和刺毛鼯猬、鼯鼱、金鼹鼠、鼹鼠和麝鼹。有一些食虫动物有很特别的地方,像刺猬有防御性的刺。

食虫动物的生理构造

东南部的刺毛鼩猬是典型的食虫动物。它有扁扁的脑袋,小小的头,眼睛和耳朵,一只长有敏感触须的十分灵活的长鼻子。它有锋利的牙齿可以咬开昆虫的坚硬外壳。和大多数食虫动物相似,它靠嗅觉来发现猎物,而不是依靠听觉和视觉。

频繁地进食

鼩鼱是食虫动物中最大的家族。这些活跃的小动物需要2~3小时进食一次,每天都消耗比它们自身还重的食物。由于它们非常小,因此相对自身内部体积而言。身体表面积就比较大,这就意味着它们极易失去热量。它们必须速消化食物,产生额外的热量来弥补丧失的热量,保持体温。

成群的迁移

当鼩鼱长到可以离开巢穴,它们就会成群地迁移。第一只鼩鼱咬住母亲的尾巴,后面的依样画葫芦,咬住前面一只的尾巴,然后母亲就带领着它的后代四处寻找一个新的住处。

灵活的鼻子

沟齿鼠有很长很灵活的鼻子。它们用鼻子在死树的裂缝中搜寻食物,如昆虫、蚯蚓和小脊椎动物。当它捕捉猎物时,它用有毒的粘液麻痹猎物,在加勒比海沿岸发现的这两种沟齿鼠是受到威胁最大的动物。它们被岛上外来的猫、狗和猫鼬所捕食。

缺齿鼹

食虫目鼹科,体呈圆筒形,吻部尖细,眼小,无耳壳,颈短。前肢短而粗,掌宽而扁,掌心向外,爪粗大,不很锐利。后肢不发达。体被厚毛,细而柔软。头及体背毛深褐色,略带深灰色,具金属光泽。下体大部分灰色。每年繁殖2次,每胎产3~5仔。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臭鼩鼱

食虫目鼩鼱科,体形似家鼠,吻尖长,口须多,身体背腹部均为烟灰色,但背部较深,体毛具有银灰色光泽。尾部除短毛外,还覆有稀疏的细长毛。每胎产1~7仔。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刺猬

食虫目猬科,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背面密布短而粗硬的刺。四肢短,爪弯而锐利。脸、体侧和腹面的毛为灰白色或浅黄色。妊娠期34~37天,每胎产3~7仔。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各地。

刺猬常在多灌木丛处活动,也见于市郊村落和菜园附近。在寒冷的冬季,刺猬进入冬眠状态,冬眠期长达半年。遇到敌害时,刺猬常将它的身体蜷缩成球状,竖起它那粗硬的短刺以自卫。主食昆虫和蠕虫,兼食蛙、蜥蜴和菌覃类等。

7、翼手目——蝙蝠

翼手目由森林里生活的一支古食虫类演化而来,是唯一具有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们前肢指骨很长,中间有薄膜,称为翼膜,尾巴与后肢间有膜相连,称为股间膜。它们便靠这种膜来飞行和捕食,飞行时能发现超声波来定向定位。它们大多捕虫为食,某些种类有远迁和冬眠的习性。

回响定位

蝙蝠利用回响定位在夜间飞行和捕食。它们把喉头发出的超声波从嘴巴和鼻子中以脉冲的形式发射出去,发出的超声波碰到固定或移动的物体折回,由蝙蝠的耳朵接收。然后这些声波传入大脑,在蝙蝠大脑中形成了一幅反映四周的声波图。当它们在追踪猎物时,越是距目标近,反射回的声波的次数就多。

蝙蝠的脑袋

蝙蝠的脑袋形状和特征各不相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捕捉猎物。一些吃昆虫的蝙蝠有很大的耳朵,可以探测到昆虫翅膀的扇动,另一些有灵敏的鼻子,可以帮助定位。吃花粉的蝙蝠,如果蝠,则有长长的鼻子和舌头。

特征

蝙蝠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指间由薄膜相连,每一个指头很短,长有爪子,可以用来爬行或抓取食物。飞行的时候,蝙蝠利用胸部和上肢的肌肉垂下翅膀,利用背部的肌肉抬起翅膀,其它的肌肉用来拉伸翅膀。

授粉者

有一些蝙蝠可以替花授粉。这些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蝙蝠利用长长的舌头,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当它们吃食同一种类的的其它花朵时,花粉就会落到柱头上,使花授粉。

交配

大多数蝙蝠一年交配一次,生一个后代。雌蝙蝠通常都聚到一起生殖,一起抚养后代。当母蝙蝠出外猎食的时候,它们就把小蝙蝠聚集在一起。当它们回来后,每只小蝙蝠会发出独特的声音使它的母亲能找到它。

栖息

大多数蝙蝠晚上觅食,白天栖息。狐蝠在树上栖息,许多吃昆虫的蝙蝠则栖息在山洞、矿洞、悬崖下的岩石、坟墓、废墙和建筑物内。栖息时,蝙蝠倒挂着睡觉,它们可以用一只脚倒挂着,另一只则梳理着皮毛。蝙蝠必须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以防干燥。

蝙蝠

许多动物都会飞,但是蝙蝠是仅有的会飞的哺乳动物。大约有925种蝙蝠,都属于翼手动物。蝙蝠大部分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有两个不同种类:一种是小型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也有以水果、花粉、鱼、血和小哺乳动物为食的;大蝙蝠则以水果和花蜜为食。大多数蝙蝠都是在夜里活动的。果蝠就依靠它敏锐的视力在暗中搜寻食物,而另外一些则利用“动物雷达”,称为回响定位。

伏翼

翼手目蝙蝠科,体形小,形似鼠。前后肢和尾之间长有飞膜。躯体背面暗棕色,头部颜色较深。腹面较浅淡,毛基深棕色,毛端灰棕色,夜行性。每胎产2仔。遍布全国各地。

吸血蝠

翼手目蝙蝠科,体形小,前臂长5~6.3厘米,毛色呈深浅不同的棕色。无外尾,门齿和犬齿大而尖锐,状似镰刀。通常在夜间集结成小群活动。白天栖息于洞穴中。终年可繁殖,妊娠期120天,每年生育1胎以上。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印度狐蝠

翼手目狐蝠科,展翅时长度可达120厘米,是蝙蝠中体形最大的一种,眼很大,无耳屏,外耳简单,前肢第2指具爪。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等地,我国青海也有记录。

8、贫齿目——食蚁兽

贫齿目包括犰狳、食蚁兽和树懒三类,大多数是生活在中美放和南美洲。这三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在,犰狳是穴居动物,食蚁兽是生活在地面或树上的动物,而树懒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倒挂在地上。另外两类动物——穿山甲和土猪,虽然和它们十分相似,但都不属于这类动物。和犰狳一样,它们用粘性的长舌头捕食蚂蚁和白蚁。

飞快的挖洞能手

犰狳通过在地面上挖掘洞来发现食物,躲藏敌人。它们用前爪把土刨松,然后用后腿把蹬开,犰狳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当它挖洞的时候,它用覆有鳞甲的后半部分身体堵住入口。

爪子

巨食蚁兽用长在前足上弯曲长爪子来扒开蚁穴,保护自己。当行走的时候,食蚁兽为了保护自己的爪子,就把爪子往里缩,依靠前脚的关节走路,所以走起来有点瘸。

粘性的舌头

食蚁兽一天大概要吃3万只昆虫。巨食蚁兽的舌头大约长60厘米,表面长有倒刺,布满了粘液。当食蚁兽把舌头伸入蚁穴时,蚂蚁和白蚁就会被粘在舌头上,送入口内。食蚁兽没有牙齿。但可以利用口内角质的突起物和强壮的胃部肌肉来磨碎食物。

食蚁兽

四种食物蚁兽中,三种生活在森林中,第四种巨食蚁兽则生活在草地和沼泽地中。它有明显突出的长鼻子、小眼睛和耳朵,有条纹的外皮。食蚁兽有很好的嗅觉,可以在空中闻出猎物的所在地。一旦发现了一个蚂蚁穴或白蚁窝,它就会用前爪扒开蚁穴,很快地饱餐一顿。由于下次可能还会光顾,它一般不会捣毁整个蚁穴。

树栖食蚁兽

丝毛食蚁兽和两种小食蚁兽都栖息在树上。它们用长长的爪子撕开昆虫的窝,保护自己和爬树,当它们爬树的时候,尾巴可以圈住树干充当第三条腿,丝毛食蚁兽都是在夜间活动的,很少从树上下到地面,主要以蚂蚁为食。小食蚁兽则白天和夜晚都比较活跃。它们通常栖息在树洞中,以蚂蚁、白蚁和蜜蜂为食。

防御

这几种动物有许多防御的技巧,巨食蚁兽后腿站立着,向敌人挥舞着爪子。树懒利用各种伪装或是白天装着不动来避免被敌人发现,如果遭到袭击,它们就又咬又抓敌人。虽然犰狳长有鳞甲,但它的腹部却十分柔软,易受到伤害。为了逃避袭击,有一些会立刻逃走,有一些会很快地打个洞钻进去,而三带木犰狳则会团成一个球。

大食蚁兽

贫齿目食蚁兽科,全身大都灰色,从喉、胸至体侧有1条斜向的黑色白边斑纹。头部细长呈圆筒形,舌长而伸缩。前肢4指,后肢5趾,尾有蓬松长毛。春秋季节繁殖,每胎产1仔,在幼仔长成前,一直骑在雌性的背上生活,直至雌性再次妊娠时才分开。分布于墨西哥南至阿根廷北部等地。

三趾树懒

贫齿目树懒科,是常倒挂在树上生活的动物。全身灰棕色,喉部灰白色。其毛向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四肢及全身毛都逆向背面,倒悬时毛尖朝下,针毛上长满藻类,因而毛呈绿色。前后肢均为3趾,各趾间有锐利而呈钩状的爪。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颈椎为7枚,而三趾树懒的颈椎有9枚。妊娠期180天,每胎产1仔,幼仔随雌性生活半年后独立生活。分布于南美洲委内瑞拉、圭亚那及巴西北部,为国际保护濒危物种。

九带犰狳

贫齿目犰狳科,头顶具鳞片,形成盔状。躯干分成前、中、后3段,前后段各有整块不可伸缩的骨质鳞片,中段的鳞片分成绊,以肌肉相连,可以伸缩。尾部和四肢都有鳞片,鳞片间有毛。腹部无鳞,被以较密的毛。每胎产1仔。分布于美洲中部等地。

巨犰狳

这种和羊差不多大小的食昆虫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犰狳。巨犰狳白天躲在洞穴中避热,晚上出来觅食。它用有力的爪子挖开森林地表内的白蚁穴,好像丝毫不怕愤怒的白蚁的进攻。

9、鳞甲目——鲮鲤

鳞甲目鲮鲤科,头呈圆锥状,吻尖,耳小,舌细长。从头、背、体侧至尾端均披着覆瓦状排列的硬质鳞片,鳞片间杂有稀疏的毛。腹面自下颌至尾基部被稀疏的毛,无鳞片。前后肢各具5指、趾,指、趾端有尖而锐利的爪。每胎产1~2仔。分布于我国云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铠甲护身

鲮鲤别名“穿山甲”,穿山甲白天蜷缩于洞内,入夜外出,在洞穴周围活动觅食。它能爬行,会游泳,但胆子很小,一有惊动,即刻挖洞藏身。如躲避不及,就把身体蜷成一团,一动不动,用坚硬的“铠甲”护身。

生活习性

穿山甲是以黑、白蚁为主食的哺乳动物。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能容纳500克白蚁,偶尔也吃些蜜蜂、胡峰等昆虫的幼虫。它的听觉、视觉都很差,但嗅觉灵敏,能靠嗅觉发现蚁巢。它的舌又细又长,能伸缩,觅食时伸出粘腻的长舌,舔食蚂蚁。由于穿山甲世代以蚁类为食,牙齿就退化了,只好借助于胃中的角质膜和吞进去的小砂粒,在胃中把食物磨碎。

穿山甲住所很不固定,常随季节和食物的变化搬家,冬季迁到背风向阳、较低的山坡栖息,夏季又搬到通风凉爽、较高的山坡上。夏洞简单,不到一米;冬洞长达十几米,并与几个白蚁巢连通,作为越冬的贮备粮仓。穿山甲善于挖洞,循地而居。前肢挖洞,后肢刨土,速度极快。有时先用前爪把土挖松后把身子钻进去,然后竖起全身坚硬的鳞片往后退,将松土拉出。据计算,穿山甲每小时的掘土量相当于它的体重。每年四五月间,独居的穿山甲才去寻找对象,到冬末或来年初春产仔,每胎l~3仔。幼仔常爬伏在母体背上,随母体活动,直到长大。

有益人类

穿山甲是白蚁的重要天敌,有益农业、林业。它有七种,集中分布在亚洲南部和非洲,我国只有一种,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被列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

10、鳍脚目——海豹

鳍脚目动物都生活在水中,都有流线型的身体和鳍状的四肢。鳍脚目是游速很快的猎物,主要以鱼和乌贼为食。和其它海生哺乳动物不同,它们成群地上岸交配。鳍脚目在寒冷的海洋中,如南极洲、北极洲附近的海洋,十分常见。它们有3个种类:海狮、海豹,还有海象。

海豹

海豹比海狮更适于生活在水中。它产有像水雷一样、流线型的身体,没有突出的外耳,后鳍只能向后动物而不能向前运动。它们把后鳍合拔,拍打着后鳍推动自己向前运动。它们无法在陆地上行走,只能用腹部贴着地面慢慢行动。共有19种海豹,包括鞍纹海豹。

海豹的骨骼

海豹的骨骼可以显示出许多适于在水中生活的地方,背骨十分灵活,因此海豹能在水下高速打滚或转身;腿骨很短,趾骨较长,形成了适合游泳的长后鳍。海狮则不同,它们用有力的前鳍前进,用后鳍控制方向。

顽皮的幼兽

和猫、狗这些食肉动物一样,海豹通过年幼时在一起玩耍来学习各项生存本领。它们两个或三个一起在水下追逐着、练习着高速的转身和其他动作。它们搜寻着鱼类和其他猎物,用来训练它们的捕猎技巧。它们打闹着、演习着将来为争地盘或配偶而可能发生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