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大全
20151600000030

第30章 头部按摩常用手法(5)

(8)棒揉枕、神门各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戒烟、酒,忌辛辣等刺激食物,适当限制食盐和水分。

(2)避免单独外出,以免发生意外。

癔病

【病因与症状】

癔病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多发生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发病原因与明显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如同事间争吵、家庭不和、亲人亡故、个人的不幸遭遇等,尤以第一次发病精神因素更为明显。本病也可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本病的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患者意识不清,无端哭笑,常有手舞足蹈的戏剧表演动作。发病急,病程短,好转快,容易复发。

头部按摩对于减轻癔病发作症状,减少癔病发作次数,均有一定的疗效,但要坚持长期治疗。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人中、神庭、风府、风池、素髎、兑端、上星、承浆、太阳、印堂、四神聪(图4-128)。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制狂区、舞蹈震颤控制区、晕听区、安神区、胸腔区(图4-128)。

耳穴:心、枕、神门(图4-128)。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30次,向前向后各转15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上星、四神聪、风府、兑端、心穴、首面穴各50~100次,力度适中。

(3)掐按人中、承浆、素髎各10次,力度适中,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4)依次推按舞蹈震颤控制区、晕听区、制狂区、安宁区各150~200次,力度适中。

(5)直推运动区、感觉区各50~10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6)点按制狂区、安宁区各30~50次。

(7)拿捏风池20~30次,力度宜偏重。

(8)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9)用指端按揉耳部心穴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偏重为宜。

(10)棒揉耳部枕、神门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轻缓柔和。

(11)揉捏对耳屏部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宜轻柔。

【生活注意】

(1)平时要注意多培养一些兴趣,如种植花草、读书、养鸟、练太极拳等。

(2)保持乐观的精神面貌,避免精神上受刺激。

(3)患者要树立治愈本病的信心,设法消除引起发病的各种因素。

脱肛

【病因与症状】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本病发病缓慢,初起时仅在排便时有直肠黏膜脱出,在排便后即能自行回纳;若体虚或日久失治,则在咳嗽、啼哭、站立或步行时也会脱出,且长时间不能自行回纳,同时自觉下腹部有坠胀感及肛门周围不适。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小儿先天不足,病后体弱或因泻痢日久,耗伤正气,气虚下陷,托举无力,导致直肠脱垂。亦可因大肠积热,湿热下注,大便干结,迫肛外脱而发病。按摩治疗脱肛的原则是益气清热,升提固脱。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头维、百劳、四神聪(图4-129)。

头穴:足运感区、胃区、强壮区、腰区(图4-129)。

面穴:大肠穴、胃穴、脾穴(图4-129)。

耳穴:大肠、直肠下端、神门、脾、皮质下(图4-129)。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500次,头维50~100次,力度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2)按揉百劳、四神聪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脾穴、大肠穴、胃穴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4)用中指叩击胃区、强壮区、足运感区、腰区各50~10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5)推胃区、强壮区各300~500次,直推腰区、足运感区各50~100次。

(6)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耳部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穴位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手法轻重兼使,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幼儿气血不足,忌长时间哭闹,以防脱肛。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和寒凉食物。

(3)平时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解大便时避免过于用力。

(4)对患有习惯性便秘者,可同时进行治疗便秘的保健按摩。

(5)小儿脱肛后应注意护理,每次大便后应用温开水洗净,并涂以消炎膏,再用消毒纱布托住直肠顶端,渐渐推回肛门内,并用撒有五倍子散或枯矾粉的纱布覆于肛门,以“丁”字带紧束压迫固定。

中暑

【病因与症状】

中暑是在烈日之下,或高热,或热辐射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停留或工作所致,常在体弱或过于疲劳的情况下发生。

根据中暑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轻症可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口渴、汗闭、高热、烦躁不安、全身疲乏和酸痛;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汗多、肢冷、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甚至神志不清、昏迷、四肢抽搐、腓肠肌痉挛以及周围循环衰竭等现象。

轻者应立即到通风凉爽处休息,多喝含盐饮料,外擦清凉油在太阳穴,或服人丹数粒,即可恢复。若是昏倒的患者,也应送到通风阴凉处,酌情再进行按摩疗法。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人中、素髎、百会、兑端、印堂(图4-130)。

头穴: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安神区(图4-130)。

面穴:首面穴、心穴(图4-130)。

耳穴:心、耳尖(图4-130)。

【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指甲切压人中、素髎、兑端各1~2分钟,力度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2)点按百会、印堂、首面穴、心穴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3)直推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各50~100次,力度要轻柔。

(4)指振耳部心穴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80次,力度较轻。

(5)扯耳尖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平时要做好防暑工作,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时要多饮淡盐凉开水,使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夏日避免太阳的直射,外出要戴太阳帽等。

颈椎病

【病因与症状】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如颈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而导致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该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无论男女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颈椎病多因身体虚弱、肾虚精亏、气血不足、濡养欠乏;或气滞、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积累,致经络淤滞、风寒湿邪外袭,痹阻于太阳经脉,经隧不通、筋骨不利而发病。

其临床症状多为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体酸软乏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和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如能每天坚持头部按摩,多数患者会收到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风池、风府、天柱、翳风、百劳、安眠、风岩、泽田(图4-131)。

头穴:感觉区、运动区、通顶区、通顶旁区(图4-131)。

面穴:肩穴、手穴、背穴、臂穴等(图4-131)。

耳穴:颈、颈椎、皮质下、肾、肾上腺、神门、肩、枕、内分泌(图4-131)。

【按摩手法】

(1)按揉天柱、风池、风府、百劳、安眠、翳风、风岩、泽田各30~50次,力度轻缓平稳,以酸胀为宜。

(2)直推感觉区、运动区、通顶区、通顶旁区各50~1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肩穴、背穴、手穴、臂穴各50~100次。

(4)用中指指端叩击感觉区、运动区各50~100次。

(5)拔伸颈椎,力度要轻柔,勿用蛮力。

(6)摇动头部,左右各20转,速度适中。

(7)指推耳部颈椎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宜。

(8)指揉耳部肾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9)棒推耳部颈、神门、肩、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等穴各2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10)揉捏对耳轮体部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以产生局部胀痛感为宜。

【生活注意】

(1)经常做颈项活动,锻炼颈部。

(2)患者不宜低头工作过久,也要避免不正常的体位,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等,避免头顶或手持重物。睡枕不宜过高、过低、过硬,并注意局部保暖。

(3)反复落枕,即为颈椎病的先兆,故落枕的治疗与颈椎病的治疗大同小异。

(4)一旦发现颈背酸痛时,应做CT或拍X线片检查。当诊断为颈椎病时,颈椎运动要缓慢,忌做猛烈甩头运动。

牙痛

【病因与症状】

牙痛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一般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尤为明显。牙痛主要由龋齿、急性根尖周围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牙本质过敏等引起。中医学认为,牙痛有虚实之分,实痛多因胃火引起,伴有口臭、便秘等症;虚痛多由肾虚所致,伴有齿浮、神疲乏力等。当患者发生牙病时,采用头部按摩疗法,一般10~20分钟,多能缓解。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四白、巨髎、地仓、下关、翳风、天柱、颊车、大迎、承浆、人中、头维、风池、太阳、桥弓、夹承浆等(图4-132)。

头穴:感觉区、通顶区、足运感区、鼻咽口舌旁区(图4-132)。

面穴:首面穴、肝穴、肾穴、胃穴(图4-132)。

耳穴:牙痛点、胃、神门、上颌、下颌、肾上腺(图4-132)。

【按摩手法】

(1)按揉面部的四白、巨髎、地仓、下关各30~50次,力度轻柔。

(2)按压颈部的翳风、天柱、颊车、大迎各30~50次,力度适中,以有胀酸感为宜。

(3)按揉太阳50次,力度以产生局部酸痛感为宜。

(4)用中指指端点揉承浆、人中、头维、夹承浆各50~100次。

(5)推按足运感区、通顶区、感觉区、鼻咽口舌旁区各50~100次。

(6)按揉首面穴、肝穴、胃穴、肾穴各30~50次,力度适中。

(7)推下桥弓左右各10次,力度适中。

(8)按揉风池穴10~20次。

(9)用中指指端叩击足运感区、鼻咽口舌旁区各50~100次。

(10)按揉摩擦面颊部2~3分钟,以产生温热感为佳。

(11)棒推耳部牙痛点、胃、肾上腺、神门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柔和为宜。

(12)指揉耳部肾,上、下颌各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注意饮食,忌吃冷热、辛辣食品。

(3)牙痛停止后,应到医院检查原发病因。

慢性鼻炎

【病因与症状】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以青少年为多见。其病因多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造成。此外,受慢性扁桃体炎、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等邻近组织病灶反复感染的影响,或受外界有害气体、粉尘、干燥、潮湿、高温等长期刺激,以及急性传染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慢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鼻塞、多涕,鼻腔检查有鼻甲肥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一般白天轻,夜间重;运动后轻,受凉后重。交替性: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卧向另侧时,鼻塞亦改变为另一侧。鼻涕则为黏液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持续性,鼻涕量不多,但不易擤出。

中医学认为慢性鼻炎主要与肺的功能有关,因为“鼻为肺之窍”,鼻的各种功能正常,主要依赖肺气。头部按摩能宣肺通窍,清热消炎,增强鼻的抗病能力。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通天、风池、天柱、迎香、睛明、囟会、鼻禾髎、印堂、太阳(图4-133)。

头穴:鼻咽口舌区、足运感区、通顶区、胸腔区等(图4-133)。

面穴:首面穴、心穴、咽喉穴等(图4-133)。

耳穴:内鼻、肾上腺、额等(图4-133)。

【按摩手法】

(1)按压头部的百会、通天各30~50次,力度稍重,以胀痛为宜。

(2)按揉风池、天柱、睛明、迎香、印堂、巨髎、囟会、鼻禾髎等各30~50次,力度轻柔平缓。

(3)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太阳、印堂各30~50次,力度适中。

(4)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囟会100次。

(5)按揉首面穴、心穴、咽喉穴各30~50次。

(6)推按鼻咽口舌区、足运感区、胸腔区、通顶区各100次。

(7)叩击鼻咽口舌区、咽喉穴各50~100次。

(8)指揉耳部内鼻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但要适度。

(9)棒揉耳部肾上腺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60次,力度轻柔缓和。

(10)棒推耳部额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注意营养,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2)每天按揉鼻梁周围50次,有保健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