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大全
20151600000023

第23章 头部按摩为什么受欢迎(3)

【位置】 后发际上2寸,直对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风池穴上约1寸(图4-40)。

【主治】 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口眼斜,枕神经痛,上肢疼痛,颈椎病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耳环【位置】 耳垂的正中央(图4-40)。

【主治】 呕吐,醉酒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和食指夹持耳垂相对用力掐按10~30次。

※ 插花

【位置】 头维后1寸(图4-40)。

【主治】 鼻炎,鼻塞,偏头痛,痤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带下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面穴位置及功能

面穴为脸部特定的穴位,能够治疗全身性疾病。它是后人在《黄帝内经》五脏理论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面穴包括7个单穴即位于额、鼻及上唇正中等穴和17对双穴即位于鼻、眼、口旁、颧部和颊部等穴(图4-41)。

※首面穴

【位置】 位于额正中点(图4-42)。

【主治】 鼻炎,牙痛,眼病,健忘,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头晕,面瘫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或食指罗纹面按揉30~50次。

※ 咽喉穴

【位置】 位于首面穴与肺穴连线的中点(图4-42)。

【主治】 声音嘶哑,咽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肺穴

【位置】 位于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图4-42)。

【主治】 便秘,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心穴

【位置】 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图4-42)。

【主治】 失眠,健忘,烦躁,心悸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 肝穴

【位置】 位于心穴下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图4-42)。

【主治】 头昏,烦躁,焦虑,高血压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脾穴(素髎)

【位置】 位于鼻尖端处(图4-42)。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精神不振,体虚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50~100次。

※膀胱(子宫)穴

【位置】 位于人中沟中点(图4-43)。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阳痿,早泄,遗精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胆穴

【位置】 位于肝穴两侧,内眼角直下,鼻梁骨下缘处(图4-43)。

【主治】 恶心,呕吐,烦躁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60次。

※胃穴

【位置】 位于脾穴两侧,鼻翼的中央(图4-43)。

【主治】 胃痛,胃胀,泛酸,消化不良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端按揉30~60次。

※膺乳穴

【位置】 位于心穴与内眼角之中点(图4-43)。

【主治】 乳少,胸闷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30~50次。

※小肠穴

【位置】 位于胆穴、胃穴连线中点的外方(图4-44)。

【主治】 泄泻,便秘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大肠穴

【位置】 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图4-44)。

【主治】 便秘,腹痛,腹泻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肩穴

【位置】 位于目外眦直下方,胆穴外方(图4-44)。

【主治】 肩臂疼痛,伸屈不利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螺纹面按摩30~50次。

※股里穴

【位置】 近地仓穴,口角旁0.5寸,上下唇吻合处(图4-44)。

【主治】 股内侧痛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按揉30~50次。

※足穴

【位置】 位于胫穴前方,目外眦直下,下颌骨上缘处(图4-44)。

【主治】 足部肿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肾穴

【位置】 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图4-45)。

【主治】 月经不调,尿痛,尿少,腰痛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或食指螺纹面按揉50~100次。

※臂穴

【位置】 位于肩穴之后方与下关穴直上交叉点(图4-45)。

【主治】 肩臂肿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或点按30~60次。

※手穴

【位置】 位于臂穴之下方,颧骨弓下缘处(图4-45)。

【主治】 手肿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50~100次。

※背穴

【位置】 位于颊部中央外后方1寸处(图4-45)。

【主治】 腰背疼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脐穴

【位置】 位于肾穴下0.3寸(图4-46)。

【主治】 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股穴

【位置】 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上1/3交界处(图4-46)。

【主治】 大腿扭伤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端按揉30~50次。

※膝穴

【位置】 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下1/3交界处(图4-46)。

【主治】 膝肿痛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按揉30~50次。

※膝膑穴

【位置】 位于下颌角上方凹陷处(图4-46)。

【主治】 膝关节损伤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胫穴

【位置】 位于下颌角前方,下颌骨上缘(图4-46)。

【主治】 踝关节扭伤,腓肠肌痉挛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端按揉30~50次。

头部刺激区的位置及功能

在具体介绍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前,首先明确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图4-47)。

前后正中线:两眉间中点(正中线前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正中线后点) 经过头顶的连线(长约24厘米)。

眉枕线: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长约10厘米)。

※运动区

【位置】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图4-48)。 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3部分。

(1)上部:是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

(2)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

(3)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运动区,亦称语言一区。

【主治】

(1)上部:对侧下肢、躯干瘫痪。

(2)中部:对侧上肢瘫痪。

(3)下部: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保留语言能力)、流涎、发音障碍。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感觉区

【位置】 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图4-49),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3部分。

(1)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2)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3)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为面感觉区。

【主治】

(1)上部: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痛、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

(2)中部: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3)下部: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舞蹈震颤控制区

【位置】 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图4-50)。

【主治】 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血管舒缩区

【位置】 在运动区向前移3厘米的平行线(图4-51)。

【主治】 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皮层性浮肿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晕听区

【位置】 耳尖直上1.5寸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图4-52)。

【主治】 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语言三区

【位置】 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图4-53)。

【主治】 感觉性失语(即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常答非所问)。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语言二区

【位置】 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图4-54)。

【主治】 命名性失语(又称“健忘性失语”,病人称呼“名称”能力障碍,如病人不会叫“椅”,只是说“坐的”;其他人说椅时,他能听懂)。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运用区

【位置】 从顶骨结节起向乳突中部引一线和与该线呈夹角40°的前后两线,3条线长度均为3厘米(图4-55)。

【主治】 对侧失用症(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肌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如不能解扣、拾硬币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足运感区

【位置】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平行于正中线(图4-56)。

【主治】 急性腰扭伤,对侧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皮质性多尿,夜尿,子宫下垂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视区

【位置】 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图4-57)。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平衡区

【位置】 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图4-58)。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胃区

【位置】 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图4-59)。

【主治】 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胃痛,上腹部不适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胸腔区

【位置】 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图4-60)。

【主治】 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生殖区

【位置】 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图4-61)。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脱垂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肝胆区

【位置】 从胃区下端开始,往下引2厘米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图4-62)。

【主治】 肝胆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等。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肠区

【位置】 从生殖区下端开始,向下引2厘米且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图4-63)。

【主治】 下腹部疼痛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安神区

【位置】 眉间(印堂)向上引2厘米长的直线(图4-64)。

【主治】 焦虑,烦躁,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鼻咽口舌区

【位置】 位于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直线(图4-65)。

【主治】 鼻炎,咽炎,感冒,气管炎等病症。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次鼻咽口舌区

【位置】 在鼻咽口舌区下2厘米(图4-66)。

【主治】 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纳呆(除器质性病变)。

【手法】 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精神情感区

【位置】 在血管舒缩区与胸腔区之间,平行于正中线,左右旁开2厘米(图4-67)。

【主治】 精神情感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