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
20151100000027

第27章 叛徒的心理

1940年,是抗联抗击日寇十四年中最艰难的一年。是年,抗联一路军军长杨靖宇将军在三道崴子被日军围住,英勇战死。死后,日军将将军战死的照片印发几麻袋,到处散发,将将军的头颅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后送往伪满洲国首都盛京(长春)请赏。

杨靖宇将军,在抗联中具有极大的威信,是抗联的一面旗帜,也是东北军民抗日的一面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在白山黑水间。

杨将军一死,抗联一路军在随后的日军追剿中,几乎完全被消灭。另外的几路抗联队伍,在日伪的围剿下,无法在国内立足,纷纷撒向苏联。

杨靖宇将军之死,究其直接原因,不是死在日军手中,竟是死在叛徒手中,其中,对杨将军之死,负最主要责任的,应是程斌、张秀峰,张奚若、白万仁和王佐华,他们,清一色都是抗联战士,是杨将军的下属、战友,甚至有的还是杨将军的左膀右臂。

程斌,是杨将军手下一师师长,一路军主力中的主力。

程斌初中毕业,不久加入抗联,从军之后一直跟随杨靖宇,很能打仗,算得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他对杨靖宇本人了解很深,了解到什么程度?据说一听枪声就知道是杨靖宇的。投降日军后,在追剿杨将军的过程中,他常常凭猜测就能知道杨将军的大致去向。据关东军档案记载,程斌投降以后,第一件献给日军的礼物,就是带领日军摧毁了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让杨将军处于弹尽粮绝的死亡边缘。密营,是抗联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宿营地,储存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赖以生存的物资。是杨靖宇的独创,更是抗联孤军对抗日寇长达十四年不败的重要原因。

程斌投降,给抗联另一个致命打击,就是抗联从此处于疲于奔命的境况。过去,日军追剿抗联,不敢在山林里过夜,怕抗联夜袭。所以抗联白天再艰苦,晚上可以喘息、休整、转移。但程斌懂得如何对付抗联的夜袭,带着日军部队,敢于在晚上连续追击,这使抗联处境分外艰难,也是抗联战斗力大减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身经百战、善于转移的杨靖宇将军的部队被打散,杨靖宇被穷追不舍难以脱身,如果没有程斌,鬼子根本做不到。

是程斌,一手导致了杨将军的死。程斌后来在伪军中一路高升,可以说,是杨将军的血,还有抗联战士的血,染红了他汉奸的顶戴。

张秀峰,是杨将军的警卫排长。15岁时,张秀峰投奔杨将军,将军知道他是孤儿,就着意照顾他,并对他说,我没有孩子,你就是我的孩子吧。教他读书写字,并照料他生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将军视为儿子的人,在杨将军最艰难的时候,偷偷拿走杨将军的机密文件,还有抗联经费,投降日军。从而使日军很快缩小了对将军的包围圈。

前两个汉奸,把将军逼上绝路。而后面几个,则是直接杀害将军的凶手。

杨将军直接死因,是机枪扫射而致。根据后来史料证实,将军死后检查,除了左腕被打断外,其余地方没有致命伤。致命伤在腹部,一排弹洞,均为机枪扫射。

这个扫射杨靖宇将军的射手,就是张奚若,原抗联一军一师的著名机枪手。据后来张秀峰回忆,事后庆功宴上,张奚若曾夸耀,自己一个点射,齐排的子弹射在将军腹部。

也就是这个张奚若,和副射手白万仁、弹药手王佐华,三人一起铡下杨将军的头颅。

杀死杨靖宇将军,在日军面前,实在是立了大功。但,在中国人眼前,简直是不齿人类。

多少年后,凤凰台采访东北的民众,有一个老人对着记者讲起程斌投降的事情,仍然清晰如昨:程斌开始时,面对敌人的劝降,态度非常坚决,拒不投降,并且当场还枪毙了几个倾向于投降的人。但是,随着抗联处境的艰难,他动摇了。就在这时,日军将他的亲人全部捉去,让他大哥去劝降,一次没成,二次时,他大哥质问他:“你是要抗日,还是要妈?

程斌很干脆:“要妈!”就投降了。

所以,很多人觉得,程斌是个汉奸,但也是个孝子。这其实是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到事情本质。事情的本质是,程斌当时动摇了,面对艰难处境。但是,他要给自己的投降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也就是一个很体面的台阶,而孝顺,在他看来,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台阶和说辞。于是,他大摇大摆地扑进日军怀抱,去干伤天害理的事情,而毫无愧色。

中国古人说过,自顾忠孝难两全。当两者相矛盾时,理所当然,取其重者大者可也。从这一点来说,对国家,程斌不忠;对母亲,程斌也未必孝。

程斌投降后,他母亲拒绝和他相见。他的老外婆知道后,活活气死,死前,嘱咐家人:“生不用贼养,死不用贼葬。”然后,含恨而终,程斌没敢回去送葬。而且,投降日军之后,至死,他也再没有回过故乡。他知道,故乡那块土地,已经不再愿意收留他这样一个肮脏的魂灵了。

在杨靖宇将军死后,那群围剿杨靖宇将军的凶手在一起拍了照。程斌脸上挂着笑,但却站在人群后面,并不是特别舒畅的样子。我想,此时,他大概已经隐隐约约为自己未来的命运开始担心了吧。

日军投降之后,程斌惶惶不可终日,在逃往关内前,找到他的那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非常伤感地说:“我们混人,没有混成人,混鬼,也没有混成鬼。”其实,从投降日军那天起,他就成了鬼了,而且鬼得非常彻底。然后,一再嘱咐那几个人,以后不要再相互来往。他以为,如此就可以逃脱历史的惩罚,可是不久,就在北京被抓获,并在承德被审判枪毙。

张奚若在击毙杨将军后,只在酒筵上醉后夸过一次口,以后,闭口不谈,甚至日军的奖赏也没敢要,并且反复嘱咐白万仁与王佐华,不要承认杨将军是他们打死的,要说,就说是自杀的。杨将军在东北民众中,享有极高威望,他们知道,一旦东北人民知道真像,自己日后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也是一直以来,大家认为杨将军是自戕的一个主要原因。

解放后,张秀峰、张奚若、白万仁、王佐华都进了监狱,为他们当年的罪恶,接受了法律给予他们的惩罚。

硝烟散尽,尘埃落去,死去的,有的留名千古,有的遗臭万年;活着的,也已白发斑斑,仍在咀嚼着当年的苦涩记忆。

八十年代时,当有记者采访还在服刑的白万仁时,白万仁摇着花白的头发,痛苦地道:“我们这帮人呀,其实自己都知道,不得好死,像我打一辈子光棍,蹲半辈子监狱;王佐华也打一辈子光棍,还在监狱里,这都是报应。”言外之意,做了坏事之后,时时都知道,惩罚迟早会来的,只是不知道在哪一天到来而已。

原来,当叛徒,也并不是很舒心的,时时在等待着惩罚的利剑斩下那一刻,那么,同样知道有一死,为什么当初就不选择站着死,硬气地死,死个人样子。

这些,他们没说,只有历史替他们说。于是,历史,就毫不留情地把前者定为民族英雄;把他们,理所当然地定成了叛徒、汉奸,不知道他们听到后会怎么想。

有人说,杨将军死前长叹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些天我遇到的怎么尽是这号中国人?”话里,有伤感,有无奈,也有一种孤独。由这句话里,可以想见将军死前,心情是何等的沉重。但对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听了,我想更多的应当是一种惊醒,一种当头棒喝。

做人啊,有时,是伟大,还是渺小,往往就在那一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