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20151000000016

第16章 外国政治史(9)

38.雷厉风行的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是沙皇彼得一世为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

彼得一世亲政后,决心通过改革来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从1695年起,进行了军事、行政、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①军事改革。1695年开始创建海军。1698年解散射击军,把原来的射击军和新制团队改编成正规军。 1699年取消雇佣制和贵族军队,开始实行征兵制,扩大了兵源。从1701年起开办炮兵、航海、军事工程、军医等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贵族军官。1716年颁布《彼得一世军事条例》,1721年颁布海军章程,为军队的正规化、统一化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军队的统一指挥,1718年中央设立了陆军院和海军院。彼得一世大力发展军火工业,不断改善军队的武器和装备。到1725年,俄国不仅有一支二十万人的陆军,而且还有庞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大大增加了俄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

②行政改革。1699年彼得指定八个亲信组成办公厅,代行领主杜马的职权。1711年彼得下令建立枢密院,代替领主杜马,亲自任命九个枢密官全面管理国家经济、军事、行政、司法等各项事务,同时设立监察官。1712年在枢密院下设负责各项事务的院(1718年有九个院,1720年增至十二个院),取代过去职能含混的八十多个衙门。1722年设立总检察官。同年颁布《官秩表》(又译《官职等级表》等),把文武官员分成十四级,无论何人都从最低级开始,而且升迁只按才华和功绩,根本不考虑出身门第。这项措施有利于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和加强军队战斗力。彼得在改革中央机构的同时,还进行了两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1708年把全国划为八个省(后增至十一个),每省设直接对沙皇负责的总督一人,总揽军事、政治、警察的全权。1719年在保留省的同时把全国划分为五十个州,总督仅保留军权,其余事宜均由州长掌管,州长直接同枢密院联系。这是第一次在俄国建立比较统一的地方行政机构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市政方面,1699年颁布市政管理法,成立莫斯科市政院。1720年各城市建市政院,1721年颁布的《市政章程》规定:城市商业界享有自治权、自定捐税权和建立同业公会权。提高了工商业者的政治、经济地位。

③宗教改革。1701年设立寺院政厅,同年把教会大部分财产和收入收归国有,命令每个教会人员都学会一门手艺,以自食其力。1721年取消大主教,设立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局长由沙皇从世俗官吏中任命。神职人员应同世俗官吏一样效忠和无条件服从沙皇。从此,在俄国结束了教会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的局面,巩固了沙皇专制。

④经济改革。彼得一世在这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工农业生产、巩固农奴制、增加政府财政收人,为发展生产,彼得一世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推广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等措施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发放低息贷款、把国家创办的手工工场以优惠条件转给私人经营、鼓励外国人来俄国设厂,允许场主购买整村农奴作劳动力,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来扶植和保护俄国的制造业发展。为巩固农奴制,彼得一世于1714年制定“一子继承法”,并宣布军功领地和世袭领地一样都是占有者的私有财产。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718年改按户征税为按人口征税,同时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和徭役。

⑤文化教育改革。1699年停止使用创始纪年法,改用儒略历。从1701年起兴办算术、造船、矿业、工程技术、医护、航海、炮兵、外交等专科学校,强迫贵族子弟入学。1703年在莫斯科首次出版不定期的《新闻报》。为便于学习俄语,1708年下令用简单易读的普通字体来代替教会的古斯拉夫字体。

1714年建立俄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博物馆。1715年在彼得堡建立海军学院。1724年设立皇家科学院。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彼得一世在推动改革中雷厉风行、矢志不移,他为了吸取西欧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两次出国考察,为了排除阻力,甚至果断地将反对改革的皇太子阿列克塞处死。通过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和农奴制,为俄国跃居欧洲军事大国奠定了基础。

39.很不彻底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苛刻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强烈反抗,国内出现了革命运动的新高涨。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权,使俄国政治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司法改革。1863年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在民事法庭和军事法庭审讯时使用鞭刑和黥刑等酷刑,妇女免受一切肉刑。1864年沙皇批准实施的新司法条例宣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规定各省设立掌管司法事务的法院,一切刑事和民事案件都在地方法院公开审判,由贵族和城乡资产阶级分子充任陪审员,被告可以由自己或请律师出庭辩护,审讯记录可以公开见报;在农村,设立专门审理农民案件的乡村法庭,它可以对农民使用肉刑;政治案件由高等法院、枢密院及军事法庭审理,不准有陪审员参加。

②地方自治改革。1864年设立专门处理与农民有关的地方性事务的县、省两级自治局。县和省的自治会议代表每三年改选一次,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县、省自治会议各自选出自己的执行机构——自治局行政处和自治会议主席。自治会议代表的选举根据拥有土地多寡实行两级选举制,而且两级自治会议主席都必须由贵族代表充任。这样就使各级地方自治局由地主阶级所控制。

③市政改革。1870年亚历山大二世批准的市政条例规定,取消过去的按等级选出的城市六人代表杜马,设立在财产资格基础上选举产生的市杜马。这就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在市杜马占优势。市杜马选出以市长为首的市行政处作自己的执行机构。市杜马仅负责市政建设、市场设立、提倡与监督工商业、保健、教育、防火及社会救济等工作,无权颁布任何法令。

④财政改革。1860年颁布《繁荣工商业敕令》,撤销地方银行,开设国家银行,宣布废除国家对酒类的包税制度,实行消费税制,从1863年起允许自由贩卖酒类。同时也加强对政府各部门财政开支的控制。

⑤教育改革。1868年开办女子走读学校,同年颁布国民教育部的《女子学校条例》。1863年的高等院校章程恢复了大学的局部自治权,由教授会议选举系主任和校长。1864年在保留古典中学的同时,开办以讲授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主的实科中学,同年批准的《初等国民学校条例》规定,经政府允许后,私人和公共机关均可开办学校;成立省、县教育会,负责管理学校;规定各地学校一律用俄文授课。这样建立了初等国民教育网。1865年批准书报检查的《临时条例》,取消了对十页以上著作以及经过专案申请的首都的某些定期出版物的预先审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各项改革都很不彻底,改革后俄国社会政治制度各方面都保留着农奴制的残余,束缚了社会各种先进力量,阻碍俄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以上改革毕竟为俄国城乡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使沙皇俄国在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初几步。

40.一波三折的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指无产阶级参加并领导的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世纪初,沙皇俄国已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国内矛盾空前尖锐,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00~190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日俄战争加速了革命形势的成熟,“流血星期日”事件导致了这次革命的爆发。1905年1月,罢工浪潮席卷全俄各大中城市,参加罢工人数达四十四万,超过前十年的总和。在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1905年5~6月又出现一次罢工高潮。6月爆发了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水兵起义;农民运动席卷欧俄部分五百零一个县中的一百零四个县,掀起了夏季革命高潮。8月19日,沙皇政府颁布了布里根委员会草拟的关于召开咨议国家杜马的法令,企图通过立宪骗局来扼杀革命运动。布尔什维克通过领导抵制布里根杜马运动,进一步动员一切革命力量,领导了10月20日(俄历10月7日)开始的全俄政治总罢工。

在这次总罢工中,提出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和立即召开以普遍、平等、直接选举为基础的制宪会议的要求,近二百万工人参加罢工,职员、学生、教师、工程师、医生也起而响应,给沙皇政府以沉重打击。为了阻止革命进一步发展,沙皇于10月30日(俄历10月17日)颁布“十月十七日宣言”,企图以召开立法杜马的诺言进行欺骗,缓和局势。资产阶级和自由派知识分子欢迎沙皇的宣言,在10~11月先后成立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地主利益的十月党,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自由派地主利益的立宪民主党,甚至激进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某些阶层也轻信了沙皇的宣言。一批反动分子组成俄罗斯人民同盟和米哈依尔·阿尔汉格尔同盟等黑帮组织。只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宣言的骗局,继续引导人民群众深入开展革命运动,领导各地工人开展总罢工,并在总罢工中创立了新型革命政权的萌芽——工农或工兵代表苏维埃。10月爆发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和11月爆发的塞瓦斯托波尔海陆军起义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并开创了工人运动与士兵起义相结合的先例。9~12月农民运动席卷一半以上县份,波兰、芬兰等地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全国革命运动高潮中,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根据布尔什维克的建议于12月22日(俄历12月9日)把政治总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莫斯科十二月武装起义是1905年革命的最高峰。1906年1月1日,十二月武装起义被镇压,革命走向低潮,但广大革命人民并未被吓倒,1906年1月和5月各地都发生过纪念“流血星期日”一周年和“五一”节的罢工。这年参加罢工的工人仍有一百一十万八千人。布尔什维克加强了对农村和军队中的工作。在第一届国家杜马召开期间“劳动派”提出了符合农民利益的方案。1906年夏,农民运动达到高峰。同时在斯维亚堡和喀琅施塔得爆发了水兵起义。1907年仍有五分之一的县份有农民运动,有七十四万工人参加罢工。1907年6月16日(俄历6月3日),沙皇政府发动“六三政变”,解散了第二届国家杜马,革命遭到镇压。

这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工人阶级没有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社会民主工党内有孟什维克的破坏,沙皇政府通过种种手段拉拢地主资产阶级,使反动派力量远远超过革命力量。但这次革命锻炼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41.惊心动魄的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是德川幕府末期推翻幕府统治的政治运动。德川幕府末期,发生了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反对幕府的政治运动。1858年,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在外国侵略势力压力下,未经天皇敕许就签署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幕政改革派联合朝廷内的攘夷派,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反对井伊的行动。1859年井伊对反对派实行镇压(安政大狱),1860年3月水户和萨摩两藩的浪人在江户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从此,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尊王攘夷”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在长州藩,代表人物是改革派武士久坂玄瑞和高杉晋作等人。他们以京都为据点,联合朝廷内的攘夷派公卿三条实美等人,促使孝明天皇敕谕幕府布告攘夷,幕府终于答复朝廷约定各藩以1863年5月10日为攘夷日,长州藩于当天炮击了通过下关海峡的外国船只。这些行动遭到了法舰的报复。接着,公武合体派(主张朝廷“公”和幕府“武”合作)大名和幕府勾结起来,于1863年8月18日发动政变,把尊攘派公卿三条实美等7人、长州及各藩尊攘派武士共2600人赶出了京都。不久,土佐的吉村寅太郎、筑前的平野国臣等志士,先后在大和、但马起兵倒幕,但都遭到镇压。1864年7月,长州藩尊攘派志士久坂玄瑞等率兵人京,与守卫皇宫的军队激战于皇宫禁门,结果失败。孝明天皇命幕府兴师问罪,幕府下令讨伐长州。正在这时,英、法、美、荷四国联合舰队进攻下关。长州藩先后向联合舰队和幕府投降。“尊王攘夷”运动到此结束。在“尊王攘夷”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倒幕派,认识到天皇是靠不住的,“攘夷”也是根本行不通的,确定了武装倒幕的政治目标。从此,“尊王攘夷”运动转变为倒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