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20150700000055

第55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病治疗法(1)

一、耳部疾病

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肾有关。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泄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中医称为“耳脓”,多因外感风热火毒所引起;如热毒留恋不清,迁延不愈,或愈后反复发作,则转慢性。

【诊查要点】

1.急性中耳炎:一般以小儿为多,往往发病急剧,恶寒,发热,头痛,耳底跳痛,病儿哭闹不安,如果鼓膜穿破出脓,则疼痛很快减轻,一般经过2~3周后痊愈。

2.慢性中耳炎:多先有急性发作病史,以后反复发作,耳内流脓或稀或稠,持续不断,经久不愈。多伴有头昏、耳鸣、听力减退。

3.检查:鼓膜呈急性充血,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涌出。鼓膜紧张或中央穿孔。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急性期恶寒发热,头痛,耳底跳痛,流脓稀黄,或为血性脓液,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火。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薄荷各5克,牛蒡子、黄芩、山栀、夏枯草各10克,银花15克,血性脓液加生地15克,丹皮10克。

(二)慢性期分两种证型。

1.阴虚火旺表现为脓水清稀、头晕、耳鸣、听力减退。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5克,一日3次。

2.肝经湿热经常发作,耳底肿痛,流脓稠厚,最多。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丸,5克,一日3次。或改汤剂服。

二、中成药

银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三、局部处理

急性期或慢性期脓液稠厚者,以水剂为宜,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每日3~4次。

用前应将脓液拭净。

慢性期脓水稀少,可用粉剂红棉散吹入耳底,一日3次。用量宜少,每次用药前要清洗耳道,防止药粉堆积,堵塞引流。

四、慧缘效验方

(一)活田螺一只,挖开盖头,加入冰片少许,放入清洁小盘内,待有水渗出,取水滴耳,一日3次。适用于急性期鼓膜未穿破者,有清凉止痛消炎作用。

(二)鲜金丝荷叶(又名虎耳草)或鲜穿心莲洗净,捣烂取汁,加入微量冰片,滴耳内。适用于脓多者。

如脓液青绿稀薄,气味恶臭,经久不愈,x光摄片见乳突部骨组织有破坏阴影者,属胆脂瘤型中耳炎,应手术治疗。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中医称为“耳疔”,多由挖耳、浸水,耳道上皮损伤或软化后,感染火毒所致。中耳脓液长期刺激亦可引起。

【诊查要点】

1.有剧烈跳动性耳痛,如以指压耳屏,牵引耳郭,则疼痛加剧。

2.外耳道软骨段呈局限性红肿,凸起,如已溃破则有脓液可见。附近淋巴结肿痛。

3.严重时可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地丁、蒲公英、连翘、黄芩、赤芍、山栀各10克,龙胆草5克。

初起畏寒发热有表证者,加牛蒡子、薄荷。

二、中成药

银黄口服液1支,每日3~4次。

牛黄消炎丸成人10克粒,每日3次。

三、局部处理

红肿未化脓者,用30%黄连(或黄柏)水棉球冷湿敷,经常更换。

脓肿形成者应切开引流。以后每天用3%过氧化氢清洗,涂黄连膏。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念大明咒三十遍。

耳门瘘管

胚胎时发育畸形,在耳屏前有一小孔,瘘管深浅不一,最深的可以通到中耳或鼻咽部。

【诊查要点】

1.此瘘自幼即有,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存在。耳屏前有一小孔,有时分泌带有臭味的脂状物。

2._旦感染,局部红肿热痛,溃后脓液不断。不易愈合,愈合后容易复发。

【治疗方法】

此病不感染时没有症状,病人不来治疗,亦无需治疗。

一、局部红肿热痛,敷金黄膏,内服清热解毒剂,以免炎症范围扩大。

二、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三、溃后,注意引流通畅,有脓腔者要扩大创口。每天用五五丹粉或引流条换药,以腐蚀炎性芽和瘘管壁,脓少后改九一丹,只要坚持换药,一般都能愈合。反复发作者同样处理。常因瘢痕化不再复发。

耳道异物

常见的是蚊蝇、小虫等飞入耳道,或儿童玩弄豆粒、果核、沙粒、纸团塞入耳道。

【诊查要点】

1.小而无刺激的异物可不引起症状,大的异物可引起听力障碍、耳鸣、反射性咳嗽。

2.吸水陛异物,胀大可刺激和压迫外耳道,引起炎症和疼痛。

3.动物性异物,因在耳内骚动,引起痒、痛、耳鸣等不适感。

【治疗方法】

一、一般宜用异物钩将异物取出。

二、活动的昆虫,用菜油或眼药水滴入耳道,待虫死后用镊子取出。

三、圆形异物不能用水冲洗,视情况采用异物钩、镊子取出,或用回形针弯成“U”形套出。

3.鼻甲肥大,滴收敛剂后可缩小。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疏风宣肺。

方药: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辛夷、白芷、藿香各10克,薄荷、橘梗、菖蒲各5克。

鼻流清涕为风寒,加麻黄3克,羌活、荆芥各10克。

鼻流黄涕为肺热,加黄芩、桑白皮各10克,生石膏30克。

二、局部处理

1%~2%麻黄素溶液滴鼻。

鲜鱼腥草、苍耳茎叶、辛夷花各3克,薄荷2克,冰片微量,研末装入瓶内。用少许吹入患侧鼻孔,每日3次。

三、针灸疗法

体针:迎香、合谷、列缺、印堂。

耳针:内鼻、肾上腺、额。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鼻窦炎

副鼻窦炎中医称为“鼻渊”。由外感风火热毒阻于鼻窍而成。如热毒留恋不清,反复发作,则转为慢性。

【诊查要点】

1.急性期:鼻塞,流黄脓涕,眉额或眼眶下压痛。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积脓。常伴有形寒发热,头昏头痛。

2.慢性期:不同程度鼻塞,眉额胀痛不适,脓涕不断,味臭,嗅觉减退,头昏头痛。上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辛夷、黄芩、山栀、麦冬、牛蒡子各10克,银花、鱼腥草各15克,生石膏30克,薄荷5克。

慢性期,去牛蒡子、薄荷,加苍耳子、藿香、白菊花各10克。

二、中成药

藿胆丸5克,一日3次。

三、局部处理

30%黄连水或黄柏水滴鼻。

1%麻黄素溶液滴鼻,收缩鼻甲,通畅引流。

四、慧缘效验方

鲜鱼腥草50克,煎服,并用鲜草捣汁滴鼻。

鹅不食草,煎浓汁,澄清滴鼻。

五、针灸疗法

合谷、内庭、上星、少泽。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念大明咒十遍。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由于肺虚卫气失固,抵御外邪能力减弱,风寒乘虚入侵所致。

【诊查要点】

1.多在吹风受凉时突然发作,鼻痒,鼻塞,连续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2.鼻腔黏膜苍白、水肿。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补肺固表,祛风散寒。

方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味。生黄芪15克,防风、白术、桂村、白芍、苍耳子各10克,炙甘草5克,生姜2片,红枣4枚。

初起风寒重,加麻黄3克,细辛2克。

病久气虚甚,加党参、诃子各10克,五味子5克。

二、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10克,一日3次。

玉屏风口服液1支,一日3次。

鼻炎灵冲剂1包,一日3次。

三、慧缘效验方

鹅不食草研末,用凡士林调匀,涂纱布卷上塞鼻。

蝉衣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

四、针灸疗法

体针:上星、合谷、肺俞、迎香。

耳针:内鼻、肾上腺、额、内分泌。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中医称为“鼻藁”,俗称“臭鼻子”。由肺经有火,日久肺燥阴伤,鼻失滋养所致。

【诊查要点】

1.鼻腔宽大,黏膜干燥萎缩,嗅觉减退。

2.结有黄绿色脓痂,具有特殊臭味,痂块堵塞时感觉鼻塞。

3.伴有头昏、头痛、鼻腔及咽喉常感干燥,在脓痂脱落时,可引起轻度鼻出血。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养阴、润燥、清火。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玄参、花粉、黄芩、石斛、桑白皮、白菊花各10克,鱼腥草15克,生石膏30克。

鼻血加侧柏叶、生地各10克。

二、中成药

千柏鼻炎片4片,一日3次。

藿胆丸5克,一日3次。

三、局部处理

(一)用生理盐水洗鼻腔干痂,减少臭味。

(二)用麻油、菜油、蜂蜜经常涂鼻腔,润燥和保护鼻黏膜。

(三)黄连10克,煎浓汁1小酒杯,大蒜1瓣,捣烂加水取汁数滴,混合滴鼻。

四、针灸疗法

体针:印堂、合谷。

耳针:内鼻、肾上腺、额。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鼻息肉

鼻息肉中医称为“鼻痔”,由鼻腔或鼻旁窦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成。

【诊查要点】

1.鼻腔内可见到灰白色或粉红的半透明新生物,表面光滑柔软,触之无感觉,不易出血。

2.巨大息肉可使鼻梁变宽,外形臌大饱满而如蛙形。

3.鼻塞涕多,嗅觉减退,头昏头胀。

4.如息肉表面粗糙不平,或有溃疡及出血现象,要考虑恶性变,应做活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积极治疗鼻腔疾病,以免息肉除去后再生。

2.局部治疗。

(1)硇砂散用水或麻油调成糊状,涂在棉片上,贴在息肉的表面或根部。枯矾粉用法同上。

(2)大的息肉,应手术摘除,再用上药可减少复发。

二二、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鼻前庭炎、鼻前庭疖

鼻前庭炎中医称为“鼻疮”,鼻前庭疖中医称为“鼻疔”,均由肺炎熏灼而成。

【诊查要点】

1.鼻前庭弥漫性红肿、糜烂、结痂。如有局部性隆起、肿痛及有脓头出现,则为鼻前庭疖。

2.鼻腔痒、痛、干燥不适,常因挖鼻而引起鼻出血。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泄肺火。

方药:黄芩汤加减。黄芩、山栀、麦冬、桑白皮、野菊花各1d克,银花、连翘各15克,生甘草5克。

鼻出血加生地、丹皮各15克。

二、局部治疗

鼻前庭炎用黄连膏涂鼻腔。

鼻前庭疖先用黄连膏涂,脓头成熟后,不能用力挤压,用镊取出,消毒药水揩拭干净后再涂药膏。

三、中成药

银黄口服液1支,每日3次。

黄连上清丸5克,每日2次。

牛黄解毒片2~4片,每日3次。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5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念大明咒十遍。

鼻出血

鼻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小量出血称“鼻衄”,严重出血不止称“鼻洪”。

【诊查要点】

1.外伤引起的,有外伤史,鼻腔内可见伤口。

2.因各种鼻炎引起的,鼻腔可见到糜烂及溃疡。

3.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等引起的,有相应的病史和全身症状。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外伤引起的,服三七片、云南白药。

(二)因鼻腔炎症溃破、糜烂引起的,内服清火凉血止血剂。清肺火如黄芩汤,清胃火如清胃汤加白茅根、茜草根、藕节之类,火盛者加大黄、芒硝。

(三)因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二、局部处理

(一)冷湿毛巾、冰袋敷额及鼻根部。

(二)三七粉、云南白药、血余炭、白芨粉,用棉球蘸药塞入鼻腔。

(三)明胶海绵或止血淀粉海绵填塞在出血处。

(四)1%麻黄素溶液、1:1000"肾上t腺素溶液,棉片浸湿填塞。

(五)如出血量较多,可从前鼻孔填塞凡士林纱布条,压迫止血。如出血部位靠后,可采用后鼻孔填塞法。用凡士林纱布卷成长形纱布条,直径约1.5~2cm,长约6cm,在纱布条中间,用长粗丝线一根线扎紧,两头留等长二根丝线,消毒备用。使用时,先用细导尿管沿下鼻道插入,至口咽部时用海绵钳夹住拉出口腔,以油纱布条一根线扎住导尿管,拉出导尿管;自口腔中引出长线,拉紧长线,油纱布条反折,其中心部分即紧紧嵌于后鼻腔中,压迫出血点;将线头系在纱布卷上,用胶布固定于面颊部。口中的一根线,可以入软腭以下剪断。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取出时剪断前鼻孔的固定线头。待油纱布条逐渐松动后,再用止血钳夹住露在口咽部的线头,将线连同纱布球经口内拉出。

鼻腔异物

多见于儿童,在游玩时把豆粒、珠子、纸片之类塞入鼻孔所致。

【诊查要点】

1.症状依异物的性质、大小、形状及停留的时间长短而定。常见鼻塞、脓涕带血、鼻臭等异常现象。

2.在清除鼻腔分泌物后,一般即能发现异物。金属异物如果在鼻腔检查不到,可做X线照片检查。

【治疗方法】

取出异物的方法要随物体的形态而定。

一、如果异物不大,时间短,可用清洁的羽毛刺激对侧鼻孔,促使打喷嚏,使异物排出。

二、如果是纸片、布条、火柴棒之类的异物,可用镊子取出。

三、光滑圆形的异物,切不可用镊子或钳子钳取,这样,反而会把异物推深。一般可用特制的鼻异物匙,轻轻沿鼻中隔放到异物后面后,将小头匙向下,向前将异物拉出鼻腔。如异物系黄豆、果核等圆形硬性物时,拉出前应用纸遮住口腔,以免拉出时滚入口腔,呛人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