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20150700000052

第52章 眼科病治疗去(1)

眼为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通过经络,与内在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诸脉者皆属于目,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联系。这种脏腑、经络与眼的有机联系,保证了眼的正常功能。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反映于眼部,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相应的脏腑,以致引起脏腑的病理反应。因此,在诊治眼病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因证论治,调整人体内部与眼病有关的脏腑、气血之间的相对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一、五轮学说

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就是将眼分为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借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与脏腑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意义。

(一)肉轮:指胞睑(包括皮肤、肌肉、睑板和睑结膜),在脏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肉轮”。因脾与胃相表里,故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与胃。

(二)血轮:指两眦(包括两眦的皮肤、结膜和泪器),在脏属心,因心主血,故“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与小肠。

(三)气轮:指白睛(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在脏属肺,因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气轮疾病常责于肺与大肠。

(四)风轮:指黑睛(包括角膜、虹膜、睫状体),在脏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因肝与胆相表里,故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与胆。

(五)水轮:指瞳神(包括瞳孔与瞳孔以后的眼内组织,如晶状体、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与视神经等),在脏属肾,因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故水轮疾病常责于肾与膀胱。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其生理病理还与其他脏腑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二、辨证

(一)辨内外障:“障”是遮蔽之意。按其部位来分,则可归纳为外障与内障两大类。

1.外障:外障是肉轮、血轮、气轮与风轮等部位病变的总称。多为六淫外袭或遭受外伤所致。其特点是多突然起病,发展较快,外症比较明显,眼部自觉症状较突出。一般来说,外障眼病多有余之证,以属表、属实、属阳居多。

2.内障:内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内障专指瞳神中生翳障者,其主要病变在瞳孔与晶状体。广义内障则泛指水轮疾病,即包括发生于瞳孔及其后的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多外眼正常而只有视觉方面的异常,用检眼镜检查常可发现眼内病变。一般来说,内障眼病多为内伤所致,如七情过伤,过用目力或劳累过度等,导致精气耗损,血脉阻滞,脏腑经络或气血功能失调引起。多属里、属虚、属阴。

(二)辨翳:起于黑睛上的混浊称为翳。可呈点状、树枝状、地图状或圆盘状等。

根据混浊的形态、色泽、深浅程度不同,翳的名称亦甚繁多,但首先要辨是新翳还是宿翳,然后再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

1.新翳凡黑睛混浊,表面粗糙,边界模糊,具有发展趋势,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者,统属新翳范畴。相当于西医的角膜活动性病变。多因外感六淫所致。亦易化热入里,病变由浅入深。多实证。

2.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发展趋势,不伴赤痛流泪等症状者,统属宿翳范畴。相当于西医学的云翳、斑翳、白斑等角膜瘢痕病变。多由新翳转化而来。

(三)辨视觉:视力突然下降,多属实证;逐渐模糊,多属虚证。

(四)辨痛痒: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性疼痛属实,时发时止属虚;痛而拒按为邪实,痛而喜按为正虚。目痒目赤,多外感风热;睑弦赤烂,痒如虫行多脾胃湿热,外感风邪。

(五)辨红肿:胞睑红肿,多脾胃热毒;胞肿不红,不伴疼痛,多脾肾阳虚,水湿上泛。白睛红赤,眵泪并作,多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如火,多肺经实热;红赤隐隐,多肺经虚热。抱轮红赤,羞明泪多,多肝胆实热。

(六)辨眵泪:眵多黄稠,多肺经实热,眵多清稀,多肺经虚热。泪热如汤,多肝经风热;冷泪长流,多肝’肾不足或泪道阻塞所致。

三、治疗

由于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以及眼的结构与功能上的特点,对眼病的治疗,既有内治,也有外治。大多内障眼病以内治为主,外障眼病则多配合外治。此外如针灸、推拿与按摩等疗法,亦常应用。

(一)内治法:常用的有疏风清热法、泻火解毒法、滋阴降火法、祛湿法、止血法、活血化淤法、疏肝理气法、益气养血法、补益肝肾法、软坚散结法与退翳明目法等。

(二)外治法:包括点眼药法、熏洗法、外敷法、冲洗法等一般外治法。还有钩割法、镰洗法、熨烙法、三棱针法与金针拨内障法等等手术疗法。

一、溃疡性睑缘炎

本病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睫毛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比较顽固难治。中医称“睑弦赤烂”。多因脾胃湿热蕴积,复感风邪而发。

【诊查要点】

1.睑缘充血,有较多黄色蜡样分泌物,干后结痂,剥除痂皮后,露出睫毛根端和小溃疡。病久则睫毛脱落,形成秃睫;睑缘组织形成瘢痕而变形,可引起倒睫、睑外翻等。由于泪液浸渍,可致眼睑湿疹。

2.自觉睑缘发痒、刺痛,泪多、畏光。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主证:睑缘红赤溃烂,痛痒并作,眵泪胶黏,睫毛成束,睫毛乱生或秃睫,舌红,苔黄腻。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荆芥、防风各5克,滑石、木通、车前子、茯苓、黄芩、连翘各10克,枳壳、陈皮各6克,黄连、甘草各3克。

二、局部治疗

本病以局部治疗为主,并注意清洁卫生。

(一)拔除睫毛后,以黄连油膏加少许枯矾或八宝眼药调匀,涂擦局部,一日3~4次。

(二)较顽固者,尤其是合并眼睑湿疹的,用人中白块文火烤热或夏天烈日下晒热后烫局部,以勿烫伤皮肤为度。

(三)下睑外翻者,在揩泪时,从颊部往上揩,避免因往下揩而加重外翻,造成恶性循环。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二、麦粒肿

本病是睑腺因细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针眼”。多风热外侵或脾吸热毒蕴积,气血凝滞所致。

【诊查要点】

1.自感眼睑某一部位知觉过敏,逐渐疼痛加重,尤以长在眦部为甚。

2.睑局部皮肤呈现红肿,压痛。在近睑缘部可触到硬结。以后硬结逐渐软化而出现脓点,终则溃破而愈。严重者则可引起眼睑及附近球结膜发生水肿及耳前淋巴结肿痛。

睑板腺的急性炎症称麦粒肿,可见睑结膜面出现黄色脓头,常可自行突破。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风热外袭,病属初起,局部微有红肿及压痛,可伴有头痛,发热。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花、连翘、芦根、桔梗、牛蒡子、黄芩各10克,薄荷、防风、竹叶各5克,生甘草3克。

(二)热毒上攻,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尿黄。苔黄、脉数。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石膏20克,栀子、生地、丹皮、天花粉、蒲公英各10克,穿山甲、制大黄、白芷各6克。

二、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5克,每日2~3次。

防风通圣丸5克,每日2次。

黄连上清丸5克,每日2次。

三、局部疗法

(一)雄黄粉或玉枢丹加醋调,涂敷局部,干后再涂,保持局部潮润。

(二)脓成后切开排脓,皮肤面切口与睑缘平行,睑结膜面切口与睑缘垂直。切忌挤压。

(三)盐水热敷,每日3次,每次15分钟。

四、佛禅疗法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三、霰粒肿

本病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受阻和分泌物潴留所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

中医称“胞生痰核”。多因脾失健运,痰湿互结而成。

【诊查要点】

1.睑皮肤隆起,皮肤颜色不变,可触及坚硬肿块,但与皮肤不粘连,且无压痛。

在正对肿块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

2.一般无显著自觉症状,硬结较大者可有沉重感和异物感。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化痰散结。

方药:陈皮、半夏、茯苓、僵蚕、昆布、白术各10克。睑结膜面充血较明显,可加黄连3克,夏枯草5克。

二、局部治疗

(一)初起时,可于局部进行热敷、按摩,以促进其消散。

(二)生南星磨醋,涂患处皮肤,干后再涂。

(三)痰核较大者宜行霰粒肿切开刮除术。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四、急性结膜炎

本病为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结膜急性炎症。可以通过手、手帕或生活用品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俗称“红眼”或“火眼”。如传染性较大,且能引起广泛流行者,中医称“天行赤眼”。多外感邪热毒所致。

【诊查要点】

1.眼有异物感、灼热感,畏光,眼分泌物增多,呈黏液或黏液脓性,晨起分泌物可粘住上下睫毛而不能睁眼。

2.鲜红色结膜充血,以睑结膜与穹空窿部最为明显,结膜肿胀或有小出血点。可伴眼睑红肿。

3.如累及角膜则视物模糊,畏光、刺痛与流泪症状加重。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外感风热病初起,眼局部症状悉俱,但不严重,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治法:疏散风热。

方药:银花、黄芩、连翘、大青叶各10克,淡竹叶、菊花、防风、薄荷各5克。

(二)肺胃热盛患眼灼热疼痛,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眵多黏稠,伴有口干便秘,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大黄、玄明粉、生地、连翘、银花各10克,生石膏20克,菊花、陈皮各3克,丹皮12克。

二、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5克,一日2~3次。

黄连上清丸5克,一日2次。

青麟丸5克,一日2次。

三、局部治疗

(一)分泌物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内服药的澄清液冲洗结膜囊。

(二)日间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滴剂频频滴眼,如为病毒性结膜炎则用抗病毒药频频滴眼,严重时每1~2小时一次。

(三)晚间临睡前用抗菌素软膏涂眼一次。

四、针灸疗法

体针: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等穴。

点刺眉弓、耳尖、太阳穴放血。

五、佛禅疗法

每日礼拜观音菩萨二次,上莲花明檀香—支。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五、慢性结膜炎

本病可因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感染,或由急性结膜炎未痊愈而转为慢性;也可由物理或化学因素或屈光不正所引起。病程较长。中医称“赤丝虬脉”。多系外感风热或余邪未清所致。

【诊查要点】

1.睑结膜充血,可有乳头增殖。球结膜轻度充血,可有少量分泌物。

2.眼干涩感、异物感,视物易疲劳。

【治疗方法】

(一)外感风热病初起,眼微赤,刺痛,畏光。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柴胡、黄芩、麦冬、桑白皮、地骨皮各10克,银花15克,薄荷5克,生甘草3克。眦部红赤较著者加黄连3克。

(二)肺阴不足余邪未清,病久未愈,舌红少苔。

治法:养阴润燥,兼清余邪。

方药:生地、知母、麦冬、当归、白芍、黄芩、桑白皮各10克,菊花3克,蝉衣、谷精珠各5克。便干加麻仁。

二、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5克,一日2~3次。

明目地黄丸5克,一日2~3次。

三、局部治疗

八宝眼药点眼,一日2次。

四、佛禅疗法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六、沙眼

本病为一种常见的由沙眼病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症,如不积极防治,可发生许多合并症,严重者可导致失明。中医称之为“椒疮”。多脾胃湿热,外感风热邪毒,内外合邪,气血壅滞所致。

【诊查要点】

1.初起可无特殊感觉,或仅有不同程度的发痒,异物感、流泪、畏光与分泌物增加,后期则刺激症状加重。

2.睑结膜血管纹理不清,并有乳头肥大与滤泡存在,后期可出现条状疤痕;角膜上缘有血管伸入血管翳,渐向下方伸长。

3.后期可产生倒睫、睑内翻、全角膜血管翳、角膜溃疡与眼球干燥等多种合并症,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沙眼分期:沙为进行期;沙Ⅱ为退行期;沙Ⅲ为完全结瘢期。

沙眼分级:病变面积<;1/3险结膜为“+”,病变面积在1/3与2/3之间为“++”,病变面积>;2/3睑膜为“+++”。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沙眼重症患者用之。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散淤。

方药:栀子、连翘、黄芩、大黄、当归、赤芍、银花各10克,红花、防风、枳壳各5克,白芷3克。

二、中成药

重症用青麟丸,每次5克,一日2次。

三、局部治疗

(一)平时可点八宝眼药,每日2~4次。

(二)睑结膜乳头滤泡较多者,在1%地卡因液行表面麻醉后,用黄连水浸泡的乌贼骨(乌贼骨切成鸭舌形,表面磨平,约3.5×1.5厘米大,煮沸消毒后晒干,浸入黄连水内备用)轻轻摩擦局部,使滤泡略破,微出血为度。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涂抗菌素软膏即可。可数天进行一次。

(三)睑结膜充血严重久而不退者,在1%地卡因液行表面麻醉后,用小刀或注射的针头轻轻划痕,以出血为度。

(四)少量倒睫可施行拔睫或电解法;眼睑内翻者应施行内翻矫正术。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