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20150700000029

第29章 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法(4)

八、心绞痛

心绞痛是指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迫性疼痛的症状,大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属于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范围。其病理变化可概括为标本两个方面:心和肝、肾、脾等脏气的亏虚是其本,从而导致气滞血淤,心脉痹阻,或胸阳不运,痰浊内生,痰淤交阻的标实证。以致不通则痛,引起心胸疼痛阵作。

【诊查要点】

1.疼痛的部位,一般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放射至左颈、左肩、左臂内侧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发作,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2.疼痛呈绞窄、紧压或闷窒感觉,亦可仅感胸闷,多在剧烈活动、受凉、饱食或情绪激动以后突然发作,经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即得缓解。

3.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可有高血压病,高脂蛋白血症主动脉或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亦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或梅毒性心脏病人。

4.体检心脏与血压可无异常发现,或有心尖区第四心者,心律失常和血压增高(常见于冠心病);或在主动脉瓣区有杂音(常见于风湿性或梅毒性心脏病)。x线心脏检查可能有主脏扩大、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增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脂质含量测定与康华氏反应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5.如疼痛发作剧烈,持续不止,甚至出汗,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均无效时,提示有心肌梗塞的可能,须立即做心电图检查。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心绞痛经常发作时应治标为先,以活血化淤,理气通络,通阳化浊为主;疼痛缓减后则宜标本同治,以调补脏气为主,酌加治标药物,巩固其疗效。

(一)标证胸闷不舒,或心胸绞痛阵作,舌质有紫气或紫斑,脉细弦涩。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通络。

方药:丹参15~3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红花2~3克,郁金10克。

加减:胸闷甚,或伴咯痰,体胖.苔白腻者,酌加全瓜蒌15~30克,薤白或桂枝10克,法半夏10克,炒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

胸痛甚,酌加蒲黄、五灵脂、桃仁、三棱、莪术各10克,另用参三七粉1克吞服,每日2~3次。

(二)本证

1.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酸肢软,口干,脉细弦,舌质偏红。

治法:补养肝肾。

方药:制首乌15克,生地或熟地10~12克,白芍10克,甘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桑寄生15克。

加减:兼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脉弦者,酌加天麻10克(或菊花10克,白蒺藜12克),钩藤15克(后下),生石决明15~20克(先煎)。

阴虚火旺较甚,五心烦热,梦遗、失眠者,加龟板15克,黄芩10克。

兼心阴虚,心悸、气短、脉细数者,去女贞子、桑寄生、白芍;酌加孩儿参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6~10克,玉竹12克,当归10克。

兼肾阳虚,怕冷、尿频、遗精或阳痿者,参考心肾阳虚证酌加温肾之药。

2.心脾两虚头昏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面色苍白,唇口淡红,脉细软无力或有结代。

治法:补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10~15克,党参10~15克,当归10克,玉竹12克,熟地10克或制首乌15克,五味子6~10克,白术10克,朱茯苓或朱茯神12克,柏子仁或熟枣仁10克。

加减:兼阳虚证,汗出、怕冷、脉结代者,去熟地;加桂枝5克,炙甘草5克。

心悸明显者,酌加远志6~10克,灵磁石15克~20克。

3.心肾阳虚心悸气短,倦怠无力,怕冷自汗,腰酸肢软,遗精,面色苍白,舌质淡白或紫暗,苔薄,脉沉细少力。

治法:温补心肾。

方药:六味回阳饮加减。党参10~15克,制附片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肉桂1.5克(或桂枝3~5克),肉苁蓉10克,仙灵脾10~15克。

加减:兼脾阳虚证,面肢虚浮、便溏、食欲不振者,加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

二、中成药

国内各地研制之成药品种甚多,择要如下:

速效救心丸每次4~6粒,每日3次。急症可一次服10~15粒。

麝香保心丸每次1粒,每日1~3次。

苏冰滴丸每次1丸,每日3次。

以上丸药用于控制心绞痛,可在发作时服,亦可连续服用。

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舒冠片每次6片,每日3次。

黄杨宁片每次2片(每片含环维黄杨星5毫克),每日3次,46~60日为一疗程。

愈风宁心片每次5片,每日3次。

以上药物适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或用于疼痛缓减后巩固治疗,需连续服用,非速效制剂。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或每次8~16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天一疗程。适用于控制心绞痛。

三、慧缘效验方

失笑散每次6~9克,布包煎汤口服,发作时服。

琥珀、参三七、血竭、沉香各等分,研细末和匀,每服1.5~3克,一日2~3次;或发作时顿服。

三棱、莪术等分,研细末和匀,每次1.5克,每日2~3次;亦可在发作时顿服。

以上两方适用于心绞痛发作期,亦可与复方煎剂同服。

广郁金、延胡索、檀香各45克,荜拨90克,细辛15克,冰片24克(研细另兑)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心绞痛发作期。

四、针灸疗法

体针:内关、膻中、神门、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运有快速捻转插法5~10分钟,痛止后留针30分钟。心俞、膈俞可拔火罐。

耳针:心、交感、神门。

【预防】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禁忌吸烟。少进荤油、肥腻、动物内脏、蛋黄、牛奶等食物。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发病时念颂大明咒三遍。

每日礼拜观音菩萨一次,上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九、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症。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者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脏、内分泌、颅内等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症候,而不是一独立的疾病,故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前者则称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肝阳”等病范畴,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有一定关系。发病原因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复加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过嗜酒辣肥厚,而致心肝阳亢或肝肾阴虚,两者互为因果,并可发生化火、动风、生痰等病理变化。一般早期偏于阳亢为多;中期多属阴虚阳亢,虚实错杂;后期多见阴虚,甚则阴伤及阳或以阳虚为主。

【诊查要点】

1.常见症状有:头昏、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慌、四肢麻木、面红、烦躁、失眠等。

2.成人收缩压160毫米汞柱或以上,和舒张压95毫米汞柱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高血压;血压在140~160/90~95毫米汞柱之间者,称为临界性高血压。

3.病程较久,出现心慌、心悸、气急或夜间呼吸困难等症时,应检查心脏。如发现心脏向左扩大,心尖区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第二亢进或心率增快等,提示高血压心脏病。

4.如发现血压突然升高,伴心率增快异常兴奋、皮肤潮红、出汗、剧烈头痛、眩晕、耳鸣、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气急、心悸等症状,提示高血压危象;如并见意识障碍、抽搐、昏迷、或暂时性偏瘫、失语等症状,提示高血压脑病,均属高血压的特殊表现,提示病情严重。

【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首当分别标本虚实。标实为风阳上亢,治以潜阳熄风为主,挟有痰火的,佐以清火化痰。本虚多为肝肾阴虚,治以滋养肝肾为主,必要时当标本兼顾;如阴虚及阳者,又须注意补阳。

(一)风阳上亢头眩晕,目花、耳鸣,颞顶抽掣痛,头重脚轻,肌肉跳动,手抖、唇舌、肢体麻木,或有手足抽搐、项强,语言不利,苔薄白,舌尖红,脉弦或劲。

治法: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10克,钩藤15克(后下),白蒺藜12克,菊花10克,夏枯草12克,臭梧桐10克,地龙10克,生牡蛎10克,珍珠母30克或石决明15克。

加减:如头痛较甚,目赤面红,烦躁易怒,口苦,苔黄者,去臭梧桐;酌配龙胆草5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或另服羚羊粉,每次0.3克,一日2次。

如体肥多痰,头眩昏重,肢体重着麻木,苔腻者,去牡蛎,珍珠母;酌加陈胆星6克,竹茹10克,竹沥半夏10克,僵蚕10克,橘红5克。

(二)肝肾阴虚头昏头痛,眩晕耳鸣、目花,视物模糊,心慌易惊,失眠多梦,腰腿酸软,或有遗精,形瘦口干,面赤升火,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复方首乌丸加减。制首乌15克,大生地12克,枸杞子10克,桑葚子10克,龟板15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牡蛎30克,灵磁石20克。

加减:心慌易惊、失眠较甚者,可加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丹参10克。

如阴虚及阳,兼见面色苍白,下肢酸软,夜尿多或有阳痿滑精,脉沉细,舌质淡红,宣育阴助阳,酌加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肉苁蓉10克,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阴虚不显著者,去大生地、龟板;面足浮肿者,去龟板、灵磁石、配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己10克;形寒肢冷较显著者,可再加制附片4克,肉桂3克。

二、中成药

安宫降压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牛黄降压丸每次1~2丸,每日1次。

以上两丸适用于热实证。

杞菊地黄丸(浓缩)每次8粒,每日2次(或菊杞地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

知柏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

以上两丸适用于肝肾虚伴内热者。

三、慧缘效验方

小蓟草30克,车前草30克,煎服。

野菊花、臭梧桐、罗布麻、桑树根、夏枯草、青木香、马兜铃、钩藤、地龙、槐花、茺蔚子、丹皮、黄芩、杜仲、中国梧桐叶等均有一定降压作用,可随症选用2~3味,煎服,每味15克。

四、针灸疗法

体针:风池、曲池、阳陵泉、行间。

耳针:肝、肾、降压沟。

五、其他疗法

(一)穴位埋线疗法

取穴:(1)合谷、三阴交;(2)血压点、心俞;(3)曲池、足三里。每次埋一组,20~30天一次,三组轮流使用。

(二)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1)足三里、内关、合谷;(2)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注射0.25%盐酸普鲁卡因1毫升,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地藏菩萨一次,上荷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十、癫痫

癫痫是一种反复突然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临床表现有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和局限性发作等类型。大发作在中医学称为“痫症”,俗称羊痫风。

发病原因,一为先天遗传,一为情志刺激,或续发于其他疾病。如脑部疾病、一氧化碳中毒、心血管疾病等。由于心、肾、肝、脾的脏气失调,导致一时性阴阳紊乱,气逆痰涌,火炎风动,蒙蔽清窍而突然发作。

【诊查要点】

1.询问既往有无同样发作病史,有无脑部疾病和其他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的原因,以区别是原发性癫痫,还是因脑部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癫痫。

2.癫痫的典型症状为大发作,即突然跌倒,意识丧失,口中发出异常叫声,头转向一旁,全身强直,抽搐咬牙,口吐白沫,咬破唇舌,瞳孔散大,两目上视,二便失禁,经数分钟后抽搐渐停,转入昏睡,约半小时以上逐渐清醒。小发作者,突然表现痴呆,不能自主,一侧肢体或面部有麻木或抽搐,但为时短暂,并不跌倒;另有表现为精神障碍,如精神模糊,无意识动作,短暂的情绪或知觉改变和幻觉等为主,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经过时间亦很短暂。

3.如癫痫连续发作,反复抽搐,间歇时间短,神志昏迷不清,终致昏迷,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者为危重现象,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4.注意与癔病性抽搐、晕厥、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发作性跌倒及其他精神病相鉴别。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久发可致正虚。治疗当以化痰熄风为主,兼以顺气、清火。如久发正虚,当补益心肾,健脾化痰,标本同治。

(一)风痰壅阻发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旋即昏倒,不省人事,发出尖叫声,面色苍白,目瞪直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则二便失禁,发后头昏痛,神疲,身酸痛,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定痫丸加减。嫩钩藤12克,川贝母6克,陈胆星5克,竹沥半夏10克,朱茯神12克,菖蒲5克,远志5克,全蝎5克,炙僵蚕10克,珍珠母30克。亦可服成药定痫丸,每次5克,一日2次。

加减:气郁胸闷甚者,加矾水炒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

火盛,面目发红,烦躁,头痛,口苦的,加龙胆草5克,黄连3克。

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

(二)心肾不足痫症日久,发作过频,发时神昏仆地,手足颤动,叫声如嘶,昏沉嗜睡,醒后精神萎靡,甚则智力减退,言语不清,面色不华,头目昏眩,腰酸肢软,食少痰多,苔薄,脉细。

治法:培补心肾,健脾化痰。

方药:河车丸加减。紫河车6克(研粉,分吞),茯神10克,丹参15克,远志6克,潞党参12克,炒白术6克,橘红5克,甘杞子10克,炙首乌10克,炙甘草3克。

加减:神虚易惊,酌加熟枣仁10克,磁石15克,琥珀粉2克,分2次吞服。

形瘦虚烦,口干舌红,酌加麦冬10克,生地15克,龟板15克。

二、中成药

白金丸每次5克,每日2次。用于痫症神呆,痰多者。

河车片每次4片,每日2~3次。用于久发正虚者。

定痫丸每次5克,每日2~3次。适用于各种癫痫。

三、针灸疗法

体针:人中、大椎、后溪、丰隆、太冲、腰奇。夜发,加照海;昼发,加申脉。

针腰奇用二寸五分~三寸针,从尾椎上二寸处进针,针尖向上沿皮刺入二寸许。

耳针:皮质下、神门、脑点。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两次,每次5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观喜弥勒佛二次,上香—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