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20150500000045

第45章 科教兴国战略(3)

三、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基础,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和当前国际激烈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突出的体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展我国的高科技,并且实现产业化。邓小平曾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定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第二层次是高技术产业化;第三层次是高技术的渗透和扩散,改造传统产业。“863计划”属于第一个层次,这个计划指导思想是,积极跟踪、有所突破,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军民结合、以民为主,培养人才、加强后劲。发展的主要领域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和激光技术。“火炬计划”属于第二个层次。这个计划与“863计划”相衔接,但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令性计划,靠的是政府拨款;前者是指导性计划,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主要靠贷款。“火炬计划”的实施,要达到“三化”目标:高技术成果商品化,是指一项高技术成果,从它的发源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转变成进入市场的产品的过程。实现商品化的成果必须具有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高技术商品要产业化,就必须有合乎市场需要的性能、高而稳定的质量、有竞争力的价格和高明的营销策略等,这样,才能形成大批量的生产,占领较大的市场。高技术产业要国际化,就必须使产品不仅适合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适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不仅把产品销到国外去,而且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有影响份额。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一项艰巨任务。只有把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和工作做好了,高技术才能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发挥其关键性的作用。

高技术产业化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两个结合:一是技术与资金的结合;二是研究、开发与生产、营销的结合。政府的功能就是为促进这两个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为了促进技术与资金的结合,政府对高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生产实行优惠政策,大力鼓励风险投资,形成和完善风险投资的市场体系。为了促进研究、开发与生产、营销的结合,政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以便有效地提高高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

此外,建立多种类型的科技工业园,也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已经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世界上比较标准的科技工业园,到1993年止已发展到1000多个,中国从1988年5月以来,已经建立了5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是培育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向传统产业扩散以至转移高技术的“辐射源”、进行体制改革的示范区。

四、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资源开发的重心已由物质资源向人力资源转移,各国都把人才看成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准拥有人才,谁能培养、吸引人才,形成人才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谁就能拥有未来。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求,教育部门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教育还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造性拔尖人才,在科技和经济的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人才呢?首先,需要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的原动力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创新则来源于个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所以,创造性是现代人才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素质。

其次,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它不仅要求人们掌握艰深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应该具有扎实的综合性基础知识。第三,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高技术及其产业有很高的风险性,失败的可能性相当大。

百折不挠、勇于进取、敢冒风险,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第四,要有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不论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经济工作,都应当按规律办事,必须抱老实和诚实的态度。要诚实守信,尊重知识,尊重专利权。这不仅是优秀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第五,要有团结协作精神。不论从事高技术研究开发,还是发展高技术产业,都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还需要各种人才的密切合作,协同攻关。所以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也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第六,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大大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要在大变革的浪潮中不落伍、不淘汰,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这些就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些基本素质。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需要各种各类的人才,组成一支宏大的知识劳动大军,这支大军中既需要从事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人才,也需要培养后备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既需要会开拓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也需要进行风险投资的金融人才;既需要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领导决策人才,也需要有很强的创业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人才。有了这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发展知识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意义

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纵观历史,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体系是与工业革命同步建立起来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在引进外国技术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195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制定了12年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我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组织实施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工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初步建立了整个科学技术体系。1978年3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科技事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第二个里程碑。从此,中华大地进行了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深刻革命,形成了开发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发展布局,建立起独立、完整、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1995年5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这一战略作为跨世纪的基本方针,这是我国科技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

重温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邓小平同志在绘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中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首要位置。他一再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面对当今,人类进步一日千里,展望未来,21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世纪,他反复强调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人手。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无疑应当借鉴世界诸多国家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有益启示,但决不是昔日他国“技术立国”、“教育立国”发展模式的重复或仿效,而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纲领的重大部署,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治国方略,是在我国改革与发展实现了伟大历史跨越的基础上,从新的历史起点、新的战略高度,依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力量,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的外延式、粗放型模式,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市场化进程,促进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是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步骤,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环节

在实施科教兴国进程中,全社会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亿万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国520个城市中,300多个推出科教兴市计划,2000多个县中,75%的县提出科教兴县措施,国务院主要经济部门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计划,这不仅对经济建设发展,而且对社会文明进步,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思考题

1.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2.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