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20150500000035

第35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

【要点】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意义表现为:这一论断深刻把握了时代特征,即科技在当代社会生产力中居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实意义表现为: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科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因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2.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一方面,经济增长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创造、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又会促进经济增长。

3.科技进步与文化系统的互动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社会后果:一是科技进步与文化的整合,导致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并在宏观上引发整个文化结构的重组;二是科技进步与文化发生尖锐的冲突,从而导致文化的变态以及二元文化的产生。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变迁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节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关系相联系的。马克思考察近代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时发现:“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

第二,马克思通过分析近代生产力的构成,做出了“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在内”的论断,并且明确指出,科学是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和“可变因素”,承担着生产职能。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并且明确指出“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还认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应该把科学称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要素……”。

第三,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知识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类型或形式,是生产的精神要素,所以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而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所以自然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没有并人生产过程之前,在没有被生产所占有之前,它是一种精神的、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科学一旦并人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力相结合,被生产占有,就会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第四,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它能控制整个生产的范围和广度,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他指出:“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也就是说起一种放大作用和带来倍增效应。马克思还指出:“是科学力量得以实现和控制整个生产的范围和广度。”科学技术并人到生产过程中去以后,使“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生产过程就带有科学的性质,生产过程成了“普遍应用科学原理”的科学过程,这种生产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不断更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宙航行、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机器、生物工程相继问世,并对影响和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在深刻理解,充分重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密切注视着当代科技、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于1988年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今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科学命题,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和生产力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意义表现为:这一论断深刻把握了时代特征,即科技在当代社会生产力中居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传统生产力的诸要素中。首先,使劳动者的体力因素的作用逐渐下降,智力因素的作用逐渐提高。因此,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日益减少,而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劳动者日益增多。其次,劳动工具也从传统机器系统向智能机器系统发展,关键是新增加了控制机,使机器系统由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控制机四部分构成。呈现出智能化、自动化、高速化、精密化的特征。再次,劳动对象的发展出现两大趋势:一是劳动对象日益扩展,能利用的自然物和人工材料不断增多,劳动对象日益多样化、丰富化;二是劳动对象日益深化,自然资源的开发从宏观到宇观、微观,从陆地到海洋、太空,人工材料的性能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用途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自身和教育、信息、管理也成为现代生产力中的非实体要素,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比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更为重要的作用,使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中不再只是累加效应,而且已呈现出乘积效应。从而使生产力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飞跃。因此,在当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已升到主导地位,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对客观事实的科学概括,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意义表现为: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科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因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与它们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质量和规模、结构,关系到这个国家社会和经济能否稳定协调地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能否不断提高和改善;第二,科学技术在军事和国防建设上的功能愈来愈突出,是军事上战斗力的标志。未来战争是高技术的战争,它既是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较量,更是科学技术的较量;第三,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人类和自然的前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第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使人类从保守、封闭、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惧怕变革的思想习惯转变为勇于创新、敢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这一切表明,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国际政治较量的重要筹码,军事对抗的锐利武器,综合国力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邓小平正是在把握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作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应该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中第一位的要素摆在现代化建设中最关键的战略位置上,贯穿到经济和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技进步实际包涵着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科学进步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或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认识的提高和发展,表现为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学说,建立新的学科。技术进步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方法、技能及所创造的物质手段的创新和发展。表现为新生产工具、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不断发明,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等。由于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联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促进,其界限难以划分,因此往往将上述概念综合起来统称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不仅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的增加,而且还要考虑生产总量增加实质的问题。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资本、劳动、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社会结构、政策、社会风俗、地理状况及自然条件等则形成经济增长的客观环境。

构成经济增长直接动力和客观环境的诸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要使经济增长加快,都必须使这些因素处于相互协调的良好状态。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一方面,经济增长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创造、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又会促进经济增长。在现实活动中,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交织在一起,实现科技进步的过程,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必须由经济增长来证明,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根据美国及西欧国家的有关历史资料,比较具体地分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他们发现,除了资本、劳动外,科学技术起了很大作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1950—1962年为31.2%;法国1950—1962年为33.2%。新科技革命后,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来自科技进步的因素已达60%一80%。

因此,作为经济增长直接动力的资本、劳动、科技进步,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三要素,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质的不同。

资本和劳动因素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种常数形式的财富的缓慢积累的过程;而技术进步因素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则是指数形式的财富积累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只能通过重新组合或追加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其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时,即使投资和劳动没有变化,也能够创造出超常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创造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原有的资本和劳动最充分地发挥作用,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科技进步是核心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实现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即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这是扩大生产场所的扩大再生产;另一条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扩大再生产。因此,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即表明我们应该走内涵式经济增长之路。从我国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6年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极小,完全走的是一条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改革开放后的12年时间经济平均增长率是8.35%,其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50.9%,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8.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3%。

但与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2%一56.4%之间相比,还只是中下水平的。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状况尚未有根本的改观。因此,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