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原创技术发明方法:自主创新源泉
20150400000025

第25章 支点思维是猫抓老鼠思维(2)

事实上变通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我们必须掌握变通的方法的原因。只有掌握变通的方法,才能走向创造发明的成功之路。这里我们所说的变通是支点的变通,是支点延伸的变通,是支点切入的变通;也就是说变通不能离开支点,不能离开技术支点原理到技术原型的转换,不能离开不断完善和已经创造产生的技术原型的改革实验。因为变通离开支点,离开支点形成的技术原型就离开了创造力源头,也就离开了创造力的灵魂,也是离开了支点=辉煌的法则!

成功者永远不能退出.退出就等于失败!

成功者不退出就只能变通,不变通则无路可通!

如果把变通说成是一种发明创造的能力,那么运用变通能力的方法就是:

热情+聚精会神+镇定+善断。

于是简述变通能力的方法就是:

信心+勇气+审时度势+打破一切常规的支点切人。

那么成功的等式呢?

四、成功的等式

肖伯纳说:“只有敢于并善于改变自己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从上面的等式可以感觉到,成功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一种突破跨越。

目标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一定要达到并一定能够达到的理想境界。它是小时候就要培养的志向。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是和他内心的理想境界分不开的。比尔·盖茨读小学时,在自己的家里就和他的好朋友爱德蒙德表白过自己的志向与理想。有一天,他俩站在窗前,爱德蒙德看到窗前的绿色草坪,油绿的小草,别有一番情趣。他突然问盖茨:愿意做草原上的小草吗?

盖茨挥动着小手,异常激动,涨红着小脸回答说:“与其做草原上的一棵小草,还不如做秃丘上的一棵大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大橡树挺拔高大,昂首天空。”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的士兵。”

有了理想目标,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向成功殿堂的那一扇门。

方法:方法就是运用支点的艺术技巧。能力想出方法,方法解决问题;自信心有多强,能力就有多强;能力有多大.技巧就有多娴熟。

资源:对人来讲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资源。对技术发明最重要的资源是支点资源和信息资源。我们讲支点切人,是讲前沿热点的支点切入。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有充分的信息资源。

支点切人首先是信息资源切人。当年X射线一诞生立刻形成信息资源,传播到整个世界。柏克瑞及时切人X射线支点,就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居里夫人及时切入天然放射性支点。就发现了镭……

机遇:机遇就是运气。机遇,可遇不可求。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会随时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可真能抓到机遇,把握机遇的人才会得到好运气。支点论的核心是顿悟——“尤里卡”,是机遇。

“尤里卡”完全是一种偶然,一种机遇,一种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是灵光一现的思维闪电。查德威克在发现中子之前,波西和奥里奥、居里夫妇都找到了,机遇的大门对他们三位洞开,可是他们没有把握机遇,而与中子失之交臂。

X射线在伦琴发现之前,好运气已经在好几个研究黑体辐射的科学家面前出现,并使底片曝光,克鲁克斯就遇到过,可他放弃了。在60C的发现过程中也有科学家与之失之交臂。在克鲁托宣布发现了印C之前,1983年白夫曼和克拉兹摩尔也涉人了60C原子簇,但他们感到原子簇的分子太大了,简直无法理解,遂使好运擦肩而过,留下了无限遗憾。

可见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机遇,才能使偶然变成必然。

成功机遇变成现实,走向辉煌。

行动:行动是什么?行动就是一个字——干。干才、才干;干,才有才。干,才有才干。科学发现不能离开行动.技术发明更不能离开行动,都必须在实干、苦干中产生。自伽里略开创实验科学以来,科学实验就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行动。这里我们不妨把思维也看做行动,因为大脑思维是神经元、神经细胞的运动过程。过程是行、是动,不行、不动,不能形成过程。

就行动而言,行,才能动;动,又推动行。行动就是行而动之,动而行的无穷运动……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实践,就是投身到科研实践中去,去追求,去实验,去探索,去创造,去成功,去走向自己人生的辉煌!支点论的核心是寻找支点。所以行动的核心是围绕寻找支点,切人支点,支点延伸,支点交变效应而展开的行动。有了目标、方法、资源、机遇、行动……成功的美好光环却不一定会降临于你。这就是为什么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人的缘故。辉煌并不是人人有份,其原因在于成功还必须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失败是一种打击,甚至是最沉重的打击,在打击中倒下,就永远不会成功;这样会淘汰大部分人,大部分科学家。无法面对失败的人,永远不能成功。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失败了再干的坚韧。失败了再干的顽强!

所有的成功者都遇到过失败。我们羡慕爱迪生的辉煌,但据说爱迪生的1600个专利、1000多次成功中,却遇到过4000多次失败,只不过人们没有看见过他的每一次失败,媒体没有报道他的每一次失败罢了。我们赞扬沃森和克里克用DNA双螺旋开拓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我们了解过沃森和克里克有过的沉痛失败吗?一开始他们就走进了三链DNA模型的误区,错误地计算出其重复周期为28乘10的10次方.并做成模型,请来专家同行观看。富兰克林一看到模型就以睿智的眼光批判说:“这个模型过多依赖于水分子的参与了……”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富兰克林已经成功地拍摄到一张DNA大分子晶体衍射图。失败使沃森的奖学金中断了,吃饭都成了问题。克里克也只好放下DNA去研究原定的蛋白质课题。如果自此失败后,沃森和克里克就此退出,他们将永无成功。就因为他们不怕失败,有了失败了再干的坚韧和信心、勇气,才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最终由于看到了富兰克林的DNA大分子晶体衍射图,才顿悟DNA是双螺旋结构特点,这才走向成功。人总是要有那么一种坚韧,一种面对任何失败都摧不跨、拖不倒的坚韧,才能和胜利成功结缘,才能走向自己人生的辉煌。坚韧而不怕失败,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做人必须顽强坚韧!

技术发明(家)就更需要有百折不屈的坚韧顽强精神,才能成功.再成功!支点的偶然性,使成功变成一种机遇。“机会只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是巴斯德的名言。当年他说:“……一种原理的发现也是这样,它里面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它能开出许多新发现的花朵来,如果你们不能培养它,让它有自由生长的机会,那么你们总可以看到它将来的发展。电报是科学中一种新奇的技术。但是你们知道它是怎样开端的呢?1822年,丹麦有位物理学家叫奥斯特德。

他手里拿了一根铜的导线,导线的两端联在一个电池的两极上,当时桌子上刚巧有一根能自由转动的磁针。他忽然看到那磁针转动起来了,并且它所定的方向跟地磁的方向截然不同。你们也许会说:这是偶然的呀!但是,偶然的机会只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读者朋友,让我们都做“素有准备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21世纪中国世纪的到来,为突破西方的专利壁垒去准备吧!

五、支点选择随机性

巴斯德语重心长的教导,有一个中心:机会只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里面巴斯德还提出一个规律、法则:机会往往是偶然的。于是机会与偶然就成了科学与技术奇迹的摇篮曲。支点的偶然性我们将在“支点成功学”卷一《原创科学发现方法》中专门论述。当支点偶然性跃迁到技术发明创造领域,就更多表现在支点切入选择的随机性上。

随机性是支点交变效应交变固有的属性,它来源于自然现象与自然现象千变万化的启承转合。正如巴斯德强调的:“一种原理的发现也是这样,它里面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它能开出许多新发现的花朵来……”技术原理转换为技术原型是发明的关键。然而,自然存在的偶然性注定了这种转换的支点切入是必然的随机的。也就是说,支点切入与选择存在随机性,它完全是随机的。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偶然性的随机特点进行支点选择与切入。

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亚历山大·波普在牛顿故居墙壁上的诗是:“自然和自然规律都隐蔽在黑暗的夜间,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

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了。”

H.W房龙说:“自然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它那些更深入细致的情况仍不为人所知。”

——他们道出了自然规律固有的法则,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自然规律是隐蔽的——“自然和自然规律都隐蔽在黑暗的夜间。”人类的智慧就在于使自己适应世界,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人类科学的认识规律和发现规律的目的是适应世界,也就是适应规律,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理论原理来实现发明创造,为人类利益服务。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大自然没有的新装置、新产品。

自然规律变化的随机性构成了支点的随机性;支点选择的随机性和支点切人的随机性,是支点理论中的一个规律、法则。这是无法回避的,它表现在技术发明产生方面,总是呈现偶然的、随机性的、无法规划的客观事实。同时也表明技术发明的无限前瞻性。

让我们从点视窗来讨论一下支点选择的随机性和支点切人的随机性。

我们任意画一条直线(段),可以看作一段直的木棒或铁棍。用下图线段表示。

AOB线段是由无数点的无限集合形成的点的线性排列。

也就是说无限个点的直线排列构成了线段AOB。AB是线段的两个端点,O可以是线段上的任意一点。如果把O放在中部。线段AOB只有三个点是已知的(已经发现规律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