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原创技术发明方法:自主创新源泉
20150400000001

第1章 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的知识(代序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局长——韩宇

一、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马大猷院士最近撰文指出:“国家要考虑安排整个国家的科学力量。基础研究创造新的科学知识,是国家科学水平和经济水平发展的源泉,最为重要。”“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这些深刻见地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要合理布局。基础研究对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基础研究的重要使命。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摇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筋骨和脊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还是原始创新,而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不能把所有的创新都归结到基础研究,但是没有很好的基础研究,一切的创新都是空话,最终只能是模仿、只能是引进。没有基础研究的长期储备和雄厚积累,技术创新与突破、应用与开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型国家今天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功,大多可以溯及其对基础研究的昨天甚至前天做出的战略部署;而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则为未来占领高技术发展制高点奠定基础。从他们的经验来看,一是保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具有合适的比例。如,美国2003年三者的比例约为1:1:3,法国2001年约为1:1:2,韩国1999年为1:2:5。长期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结构严重失衡。而我国2003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约为1:3:13。二是在其培育创新能力阶段,都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例如,日本在1967至1973年经济起飞初期,基础研究投入占R&;D总经费的比例平均高达25%,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基础研究投入占R&;D总经费的比例也高达22.9%。

据科技部统计,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5%下降到2003年的5-3%,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17的平均水平。据OECD统计,200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仅为美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的1.7%、日本的5.7%、法国的12.9%,尚不足韩国的二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统筹好当前与长远部署,统筹好积累储备与应用突破,统筹好基础能力建设与整体能力建设,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超前部署,推动基础研究和其他科技工作的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步提高。

2005年我国GDP预计将超过15万亿元,人均约1400美元。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人均GDP发展到1000至3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也是一个转型期。2006年一2020年,我国经济将从起飞阶段进入稳定发展期,依据创新型国家的经验,这是对基础研究实施高投入的阶段。考虑到国情,我们应当树立投入基础研究就是投资未来的战略理念,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努力实现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的比重达到10%,我国基础研究应当也完全有可能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二、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基础研究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

实现基础研究健康发展,投入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是灵魂,体制是保障。其中,文化和体制建设往往具有根本性,是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创新潜力,提高国家投入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从科学发展史看,20世纪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并不是在条件最好的国家和实验室中产生的,催生这些创新成果的恰恰是他们拥有与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管理体制。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基础研究投入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文化尤具紧迫性。

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基础研究的动力既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也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科学推力”与“需求拉力”。

自由探索是任何科学研究所必须的。而不是某一类动力驱动的研究的专门属性。国家要保证科学的真正繁荣,必须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中保护自由探索。正如范尼瓦尔·布什所说:“科学在广阔前沿的进步来自于自由学者的不受约束的活动,他们用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支配的方式,不断地研究他们自己选择的课题。”我们要保护来自“纯科学兴趣”的自由探索,也要支持来自“对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的自由探索。

从国际经验来看,保护和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是切实执行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基础研究的使命在于求真探源,无论是“好奇心”驱动还是“任务导向”的研究都必须坚持自由探索。保护和支持自由探索,在精神文化层面,就是要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平等争鸣的文化环境;在制度安排层面,就是要坚持科学家在发展基础研究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以正确的体制机制保障科学家自主选题。针对基础研究的“基础性”

特点,要注重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针对其“探索性”、“不可预见”等特点,在重点部署的同时,必须要保证一定的资助覆盖面,支持科学家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工作,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针对其“长期性”、“厚积薄发”等特点,要注重长期积累和连续资助,要在自由申请项目多年培育的基础上.通过重点项目等形式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引导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探索精神;针对其“战略性”

和“前瞻性”等特点,适时推出重大研究计划鼓励科学家在个人兴趣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点上开展创新研究。

(原文刊登于《科技日报》2006年2月13日,本文是节选)

原创思维、创新力与竞争优势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以西方科学鼻祖苏格拉底“转动世界”和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理论为源,系统阐述人类2000多年科学与技术、发现与发明成功路径的支点创新力理论著作。它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发明、发现的最短矩路径。同时,它也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

历史证明,支点创新力是西方特别是英、美进入发达国家的心照不宣的瑰宝。从阿基米德洗澡顿悟发现世界第一个物理定律——浮力定律的“尤里卡”开始,到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牛顿的苹果落地、爱因斯坦的跳下地球……千百年来的历史,形成了科学巨人的支点发明的历史丰碑和自主创新的定式。世界科学技术史证明,一部支点创新力的编年史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迹史。

感谢清华大学赵大庆博士、强燕平夫妇为读者提供了这本独一无二的支点创新力教科书。它作为清华大学科研思维方法课教材已经多年教学实践的熔炼,并取得较好效果。为改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弱”,书中揭示了最简单的原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功的黄金法则。本书还着重阐述了,简单是成功的捷径,简单出于支点理性,简单是成功的明智选择。

本书的“教案精选”部分,能使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学实况,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理解支点创新力的历史沿革。作者深入浅出地从D·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等西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众多经典案例中,剖析了企业技术原型深层次内聚力与自主创新的源泉,始于原创科学发现转化为原创技术发明的支点创新力法则。运用这一法则,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领先于世界的创意产业,这也是我们编辑出版此书的初衷。

2006年5月24日世界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约斡·霍金斯在北京2006科博会上对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发表主题报告,他强调说:如何从以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产品制造国向以创新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创意经济转型,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本书对迎接世界创意经济潮流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最简单的原创思维方法。

王玉山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