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半个瓜皮爬上来
20149800000048

第48章 自己的事

论辈分,我应该叫他周叔的。小时候,村里很多孩子都叫他傻子周。

刚懂事的时候,我对周叔没一点好感。母亲说,我很小的时候,她抱我出去,穿了红布的裹脚棉裤,周叔说要是他的孩子,他可不舍得让穿这么旧的衣服。

等我可以取笑周叔的时候,我们这一帮半大孩子见了他就喊傻子周,他歪斜着半个身子,头也狠狠地歪过去,扬起大巴掌,却没有在我们身上落下,我们大笑着跑远了,他也呵呵笑笑,走远了。

周叔干活很卖力气,谁家有了红白事、盖房子,总乐意叫他,他也乐意去帮忙,这样可以吃上一顿两顿好的。有盖房子的,过沙和水泥的活总是他的,有结婚娶媳妇的,搬桌子的活也是他的。

周叔会打柱子。那几年,盖房子的多,用土垒墙,会打柱子的人就特别受欢迎。一根半米长的木头,前端一块碗口大的圆铁疙瘩,后端一个手柄,两手紧握了,抡起来,双手过头,柱子头贴着心窝,打下去,一个溜光坚实的圆窝,一个贴一个,一排一排打过去,虚土打实了,墙就结实。

周叔一身的力气,脸憋通红,柱子抡老高,通通通过来,通通通过去。

周叔肩上扛了柱子在村里过来过去,村里的房子就越盖越多,可他依然住在窑洞里,安生地和梅婶、有些残疾名叫需要的儿子过日子。

周叔和梅婶喜欢听戏。到了晚上,累了一天的周叔在院子里扔一片破席,一家人躺在上面,拧开收音机,听蒲剧,听豫剧,听秦腔,听眉户,听到高兴处,他还会咿咿呀呀来上两嗓子。

梅婶腿不方便,走路有些跛,做活也不利索。出门赶集,去镇上教堂做礼拜,周叔和梅婶总是一起,走一路,巴巴巴说一路。

有人说:瞧这俩人,穷乐和。

他们不在意,依然该乐和就乐和,倒比平常的夫妻看着更恩爱许多。

需要长到十几岁还只有五六岁的孩子那么高,额头早早有了皱纹,总流口水,一到冬天,衣服前襟上明光瓦亮的。

需要,吃饭了。

需要,回家了。

村里经常传来周叔和梅婶叫需要的声音,一会儿就看见需要从哪个角落里出来,颠了瘦小的身子一拧一拧回家了。

可能是受周叔影响吧,需要也喜欢听戏唱戏,但他本来说话就不清楚,唱戏呜里哇啦更不清楚,调倒是对的,没唱几旬,口水出来了,在嘴角拖老长老长。

一家人的日子不好过,到周叔的父亲、母亲先后去世就更不好过。房子住父亲先前盖的,他们自己种点粮食,周叔的弟弟接济点零花钱,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又几年,周叔的弟弟出车祸死了,只有弟媳妇偶尔给他们点钱。

再看周叔和梅婶,他们似乎也没什么难过的,周叔总是笑呵呵的,梅婶和需要也笑呵呵的,什么时候都笑呵呵,一家人没心没肺的样子。

有一年,需要去看戏,跟着戏班子走了。后来找到了戏班子唱戏的那个村,却没找到需要,到现在也没找到。村里人说,大概早就没了吧。

周叔和梅婶还是老样子,依然喜欢赶集,几乎每个集日都要去转转看看,也不买啥,大清早去,傍黑才回来,凑热闹。

前一段时间,我和哥回老家。正准备走时,看见周叔歪了半拉身子,歪歪斜斜从场院那头过来。本来很大的场院上不知谁盖了猪圈,大概有猪出栏,一辆奔马三轮车上装了满满一车肥猪,准备拉走,几个人挤在一起算账。

周叔老远看见是我们的车,急急地招手。车停下,车窗外尘土飞扬,周叔站在尘土里,给哥说:最近出了一件大事。

原来是梅婶让车给撞了。他们去赶集,梅婶腿不方便,不小心一辆汽车过来,撞了她,腿骨折了。

哥问要紧不,周叔说不要紧,打上石膏了。

周叔脸依然通红,和很多年以前没多少变化,只是胡子花白了,头和脖子更歪斜,鞋永远也提不上,在脚后跟那儿踢拉着。

哥问要不要帮忙,他呵呵一笑:不用,状子我都写好了,准备跟车主打官司,他们赔钱太少,不够手术费。周叔原本是识字的,后来好像还自学过法律。

聊了一会儿,我们走了。回头看周叔还站在那儿招手,一脸灿烂的笑容。

幸福和快乐原本是自己的事,只要周叔自己觉得开心、快乐,我们也就不用为着他的苦难忧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