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9500000019

第19章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

周敦颐一生妙悟玄机,参透大道,却惜墨如金,语必惊人。他除了留下少量诗文外,只有《太极图》一幅、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一篇和二千多字的《通书》一卷。区区一幅太极图,寥寥二百五十字的《太极图说》,却为统治中国上千年、甚至影响整个东亚社会的宋明新儒学构筑了一座广远而深宏的理论大厦,被后儒誉称为“有宋理学之宗祖。”朱熹声称,《太极图说》粹然为孔孟渊源,上接《论语》《孟子》,凌驾汉唐诸儒,真得千圣以来不传之秘。

周敦颐的《太极图》,其实是来源于华山道士陈抟的易学系统。“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言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图。”道家的《太极先天秘图》,本是历代道士修炼仙道的经验总结,表达了道教人士对宇宙生成及其结构的基本看法。陈抟老祖根据自己的修炼实践,进一步细化为从形而下的玄牝之门开始,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以至五气朝元,取坎填离,直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的形而上神秘境界的修仙程序,取名《无极图》。

道家人物看重的是切切实实的修炼程序,而儒家人物所需求的只是一个内容精湛、具有概括力和包容性的宇宙图式。所以周敦颐得到《无极图》后,便根据“自上而下,顺则生人”的原则,修改成为新儒学需要的《太极图》。至于《图说》的内容,道书中类似的内容很多,而周敦颐的最后开悟,却得之于禅师之力。他曾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得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的偈语。

《濂溪学案》说:“性学要旨,谓元公初与东总游,久之无所人,总教之静坐。月余,忽有得,以诗呈日:‘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自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总肯之,即与结青松社。”通过这样一个出入佛老而返于六经的过程,《太极图说》便诞生了。

《太极图说》计二百五十余字,共两段,前言天道,构造了新儒学的本体论;后言人道,奠立了新儒家的伦理学。其前段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其意是说,宇宙的最高层次是无极,其次是太极、阴阳、五行和万物。无极之真表现为太极元气,是无象无状的形而上者,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灵妙善应的宇宙本体;它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动而未形、有无之间的神几;它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却又不象万物那样的不动不静、顽固不化,而是以神应之性妙润万物的灵机。阴阳与五行是形而上本体和形而下万物之间的中介物质,它们介于清通与质碍之间,是宇宙间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体现者。无极之真化为太极元气,通过二五之精的妙凝作用产生出具有阴阳五行之性的万物,万物在阴阳五行的交感与生克作用下生化无穷,最终又复归于太极和无极。整个宇宙之间的物质运动就这样被高度概括为几个不同层次的转化和交融,成为一个生机盎然、真空不害妙有的太和结构。

通过《太极图说》和《通书》的理论创造,儒佛道三教各领风骚的历史宣告结束,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开始走向三教合一、广大精微的新儒学方向,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哲学思维若天马行空、智慧之果若天花乱坠的新时代。

关于周敦颐对理学的开山之功,朱熹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人伦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四书》之所传也。”正所谓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周敦颐的大道理不只是讲天道,而更重要的是讲人道的。《太极图说》的天道观虽然取之道家,而其内容却是以赞易的形式表达的,其后段如下: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就是说,在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以生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社会的人也就随之产生了。人之高于万物者,以其独秉阴阳五行之秀气,因而最灵最妙,最为天下贵,“天下之众,本在一人。”他就这样在浩渺无际的大宇宙中肯定了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赋予人以行天道而顺万物的神性权威。由于阴阳与五行的内在运动,使人在肉体生成的基础上显发出神思和智慧。阴以生形,阳以发神,木火土金水之五行秀气则借助无极之真而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五常之性秉受无极而太极的神应与灵妙,受形而下万物的感发而产生善与恶的分际,人世间的万事便随之而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中之圣者便开始制礼作乐,塑造出中正和仁义的道德规范,用寡欲养心主静的方法修身以成圣,从而确立起人类社会的太和秩序。人世间的圣者,须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的超人,他们以高深的道德修养与天地自然和阴阳四时融为一体,其静动语默无不中节合律,因而能穷神知化,主宰宇宙。总之,天道无形,统于阴阳;地道有形,摄于柔刚;人生天地间,秉天之仁,秉地之义,遂成人道;大至宇宙万有的原始终要,小至人伦万事的生死变化,无一可逃乎三才之道与六爻之动。

易理的广大精微,真是无与伦比啊!

周敦颐所赞的易理,也就是理学家所谓千古秘传的圣人之道,其核心内容是至诚至静和仁义中正。《通书》说:“诚者,圣人之本,纯粹至善者也。”又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周敦颐的整个学说都是要人学做圣人的,而不是教人去读死书,《太极图说》的精湛内容只有通过学做圣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

他认为,人道之极首先体现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中,而五常又以仁义为核心。仁为泛爱之德,义乃合宜之谓,其关键在中正二字上。所谓中,就是中道、中和、中节,“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圣人立教,使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所谓正,就是“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动而正日道”,“师道立,则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达到了中正仁义,就达到了人道之极,也就成圣了。

怎样才能做到仁义中正呢?要用诚和静的方法,其理论根据全在《周易》之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佛道两家的心性之学和修养方法,就这样被周敦颐揉人了《周易》之中。

对诚的强调,是周敦颐新儒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他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要想达到诚的境界,就要主静,而主静之法在于寡欲。他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室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又说:“圣可学乎?日:可。日:有要乎?日:有。请闻焉。日:‘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

周敦颐对圣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又是普通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而达到的。人们一旦修养成圣,就成为像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一样可以主宰宇宙和十方世界的超人。他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诚、神、几,日圣人。”这样的圣人,其实就是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和佛家的释迦牟尼的有机统一体。新儒家有了这样伟大而包容的圣人,其取代佛道二家而占居中国哲学的主导地位,也就指日可待了。

邵雍创立象数学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赐号康节,是宋明理学中最著名的象数学大师。宋明理学家普遍喜《易》,而邵雍的成就最高。朱熹说:“自有《易》以来,只有康节能说一个物事如此整齐,包括得尽。他腹里这个学,能括宇宙,终始古今,其诗云:‘日月星辰高照耀,皇帝王霸大辅舒。’可谓人豪矣!”

邵雍的祖藉在河北范阳,幼年时随父迁徙共城(今河南辉县),居苏门百源之上,开始刻苦自奋的易学生涯。他家境贫寒,布衣蔬食,却以饮食之油贮灯夜读,曾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数年。他兴趣广泛,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喜《周易》。曾手抄《周易》一部,贴于墙上,日诵数十遍而不止。

为了参透易理,他常常昼夜危坐以思,废寝忘食而不觉。同时,他还四处游历,实地考察与易学有关的历史故迹,以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当时的共城县令李之才,是华山高道陈抟老祖先天易学的第三代传人,他见邵雍潜心易理,且有坚韧不拔之志,便主动收为弟子,授以“物理性命之学”。后又把《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等道家易学的不传之秘传授于他。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体会,邵雍终于悟到了易学的真髓,他喟然叹道:“道在是矣!”于是,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建立起弥纶天地、囊括古今的先天象数学体系,成为“纯一不杂,汪洋浩大”的理学宗师。

邵雍悟道之后,胸襟大开。嘉佑问路过洛阳,爱其山水风俗之美,始有卜筑之意。后来终于在其门生的帮助下迁居洛阳。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蓬荜环堵,不蔽风雨,他亲自打柴做饭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不久,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共同出钱买了一块宅基,建屋三十间,请他迁居,并供给衣食,他的生活从此改善。为此,他特意赋诗一首说:“嘉佑卜居终是僦,熙宁受卷遂能专。凤凰楼下新闲客,道德坊中旧散仙。青春未来尚可出,红日已高犹自眠。洞号长生宜有主,窝名安乐岂无权。敢于世上别开眼,会向人间别看天。”称新居为长生洞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邵雍居洛阳三十余年,讲学于家,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远近尊之。士之过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庐。他性情旷放,常于风和日丽时节坐一部单人手推车出游,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侯,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所到之处,其家妇姑、妯娌、婢妾有争竞经时不决者,自陈于前,先生逐一为分别之,人人皆得欢心。于是酒肴竞进,复游一家。

他一生没有做官,虽数次被荐举出仕,都固辞不受,宁愿混迹百姓之中,过悠闲日子。曾赋《后园即事》诗云:“太平身老复何忧,景受家园自在游。几树绿杨荫乍合,数声幽鸟语方休。竹侵旧径高低进,水满春渠左右流。借问主人何以乐,答云殊不异封侯。”

邵雍晚年体弱多病,常常卧疾不起,却得司马光、张载、程颢和程颐等大师“晨昏候之”。后来,程颢为其作《墓志》说:“先生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有大志。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可必致。乃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然后颓然其顺,浩然其归。”

邵雍的先天学体系,真可谓包罗万象、广博精深之极。程颢说:“尧夫欲传学于某兄弟,某兄弟哪里得工夫?要学,须得二十年功夫!”其后学们则说:“邵雍先王之学,非妙契天地之心,不足以知此。某盖尝玩之,而浅识陋闻,未足以扣其关键。”邵雍之学本是经世之学,今人但知其明易数、知未来事,却小了他的学问。

邵雍留下的著作有两种,其心术之精微在《皇极经世》,其宣寄情意在《击壤集》。朱熹为其画像作赞诗说:“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醉里乾坤。”

关于《周易》卦象的排列方法,《说卦》提示了两个系统。

邵雍根据“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相射”的提示,搞出一种八卦次序和八卦方位,并进一步推演出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方位,称为伏羲易;又根据“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的提示,搞出另一种八卦次序和方位,称为文王易。他认为,伏羲易只有图画而没有文字,反映了天地未生以前的状态,所以是先天易;文王易虽有图画,但以文字为主,反映了天地万物未生以前的状况,所以是后天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本,气为末,所以先天易为体,后天易为用。先天易是研究宇宙本体的学问,后天易则是研究现象界万物的学问。他作《道装吟》说:“如知道只在人心,造化功夫自可寻。”认为只要对反映本体界规律的先天易心领神会,就可以掌握整个宇宙的秘密。所以说:“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邵雍对易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陈抟易的基础上悟创了先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