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9500000016

第16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

《易纬》六种:1.《稽览图》:把《易经》与历法结合起来,用64卦配合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讲卦气,占验灾异吉凶,以明天人感应,供帝王稽览,书中有图,故名《稽览图》。2.《乾凿度》:乾为天,度为路,圣人顺乾道浩大,凿开通向天廷之路,显彰化源,沟通人神。3.《坤灵图》:坤为地,明地之灵妙,以图配之,故名。4:《通卦验》:通过卦气来占验吉凶灾异,通释卦气之征验,故名。5.《是类谋》:又作《噬类谋》,卜噬其可行之类,预为筹谋,故名。6.《辨终备》:以天人感应原理占验灾祥,辨别吉凶,小辨终备而无遗患,故名。

《诗纬》两种:1.《推度灾》:按照天象的行度,以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原理推测天意,占验吉凶,故名。2.《汜历枢》:大明在亥,水之始也。

以诗三百篇配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午亥之际配《大明》,乃武王革命之诗。

历数的运行,贵在掌握关键时刻,即革命之机。“泛览五际,其枢在水”,故名。

《礼纬》三种:1.《含文嘉》:礼是文明的象征,是区别文与质的标准,乃嘉美之集中表现,故名。2.《稽命征》:考察天命,只有神圣才能征应,受命为王,故名。3.《斗威仪》:北斗星在天象中象征威仪,礼主容仪,取法于北斗,故名。

《乐纬》三种:1.《动声仪》:歌咏舞蹈,雍容盛德,故名。2.《稽耀嘉》:顺乎天行,功成事举,光耀永嘉,故名。3.《叶图征》:制作灵图,以为征验,故名。

《春秋纬》十四种:1.《演孔图》:孔子端门受命,天降血书,中有作图制法之状,故名。2.《元命包》:圣人制命,统于一元,无所不包,故名。3.《文耀钩》:孔子修《春秋》,九月书成,凡一万八千字,文成而光耀四布,钩治阴阳,故名。4.《运斗枢》:北斗星的运动乃记时之枢纽,故名。5.《合城图》:天与人之间以诚相通,有图相配,故名。6.《感精符》:天降精气以生圣人,必有符瑞相伴,故名。7.《考异邮》:天垂象,见吉凶,考其祯祥灾异,天人通邮,符应不爽,故名。8.《保乾图》:承天之命,应运受图,于时保之,故名。9.《汉含孳》:孔子西狩获麟而作《春秋》,为汉制法,麟为汉家受命之瑞,故作《春秋》孕育着孳生。10.《佐助期》:圣王兴起,必有神灵辅佐帮助,应期而至,故名。11.《握诚图》:诚者天之道,王者所握,有图相配,故名。12.《潜潭巴》:阴阳灾异,其理奥秘,深潜难知,精微难言,其曲如巴,故名。13.《命历序》:帝王年世,有命自天,五运相承,历数有序,故名。14.《说题辞》:解说经旨,阐明纬理,宣扬圣意,以为题辞,故名。

《孝经纬》两种:1.《援神契》:援引众义,阐发微旨,孝通神明,天人合契,故名。2.《钩命诀》:孝通神明,以立情性,钩稽天命,以崇人伦,故名。

谶纬之学的基本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是数术、经学和神学相结合的产物,内容极为庞杂。有古代神话中的传说故事,有天文、地理及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对六经文字的儒学解释,其理论基础则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谶纬之学中的天是有意志、有感情,能赏善罚恶的上帝神,通过天象的变化和阴阳五行的运动来表达其意志,儒生们可以根据阴阳五行原理和数术来占验天意以定吉凶,也可以通过观测天象来解读天意。在谶纬之学中,天人感应的具体规律被描述得非常细致人微,人们不仅可以根据其中的对应关系对天象的吉凶作出判断,而且也可以运用阴阳五行原理进行推算和占验。谶纬之学在东汉时被称为“内学”,谶纬典籍则被称为“秘经”,但凡经说上的分歧,甚至国家的礼乐制度,都要以谶语为根据来决断。谶纬之学实际上是东汉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学法典的性质。

汉光武帝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儒生们研习谶纬遂成风气。汉明帝时,“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

凡善于附会图谶者可加官司进爵,反对者则往往遭贬。至白虎观会议引谶纬以释经,谶纬遂成为汉王朝的神学正宗,正象王莽、光武帝利用图谶以谋天下一样,汉末的野心家们同样利用谶纬来夺权。如“代汉者当途高”,“汉以魏,魏以征”,“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代汉者,魏公子”等谶语都是曹魏集团编造出来为自己服务的。曹魏得天下后,深知谶纬的弊害,便下令禁绝,要求民间所藏谶纬诸书一律上缴,匿不送官者坐罪。

可是,后来的统治者仍不免要利用谶纬。刘裕代晋即帝位,“太史令骆达陈天文符瑞数十条。”南齐肖道成代宋称帝,“姓名骨体,及期运历数,并远应图谶数百十条。”等等。也和曹魏集团一样,他们一旦利用谶纬得逞,就下令禁止。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三年“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符坚亦”“禁老庄图谶之学”。宁康三年“尚书郎王佩读谶,符坚杀之,学谶者遂绝。”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和九年诏:“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时说:“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朕应篆受图,君临海内。”这仍是利用谶纬来为自己的政权作论证。可是一旦他政权稳固,即下令“私家不得隐藏纬侯图谶。”

史载,“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经过统治者屡次利用、屡次禁绝后,纬书渐失其传。

谶纬之学作为官方学说失势后,又以非官方的形式流传。一方面是为道教、佛教所吸引,在宗教的笼罩下继续流行;另一方面则是以民间信仰的方式传播。如隋末有个名叫桓法嗣的道士,自言善解图谶。他向王世充献《孔子闭房记》,其中有一图,画着一丈夫手执一竿以驱羊。一干合而为王字,指王世充,而隋朝又为杨姓,意为王世充当驱除杨姓而为天子。

至于民间的谶纬之书,历代都流传不绝。如流传甚广的《推背图》,传说是唐代的司天监袁天罡和李淳风所撰,上面有谶有颂,配有图画,与六十四卦结合,是典型的图谶。例如其中第二十三象为“丙申,大过卦。”画一船在洋中行驶,中坐数十人,上有三角旗子随风飘动。其谶日:“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其颂日:“天长白瀑来,胡人气不衰,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据说,前二句谶语是暗指清朝顺治皇帝的统治,相应的颂词则指满清入关,以致“主客不分”。下附所谓金圣叹析语说:“此象乃满清人关之征,反客为主,殆亦气数使然,非人力能挽回欤!”这显然是在为满清政权的合理性作论证。以理推之,当是对清初知识分子在反清失败后无可奈何的心情的一种反映,也可能的是满清统治编造出来麻痹汉族人民的。

除《推背图》外,李淳风还作有《藏头诗》。在宋代,据说有邵康节创作的《梅花诗》。在明代,则有据说是刘伯温创作的《烧饼歌》等等。

后来的谶纬之书虽不及汉代丰富,亦不可谓不多。历朝谶纬之书的年代多无从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成书的年代一般晚于所假托历史人物的年代。如《推背图》及《藏头诗》必在袁天罡、李淳风之后,后人推崇他们,才借其名以伪托。同样,《梅花诗》必在宋元之后,等等。而且,这些谶纬之书在每一朝代都有可能被修改,这种修改一方面可以弥合与前代史实不相符合之处,又可以加进新内容为新的时代服务。总之,谶纬之书的成书年代尽可以很早,其内容却可以是常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