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20149200000031

第31章 书法与篆刻艺术(8)

9.篆书:《篆书屏》

[作品简介]

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于1801年书。共六屏条。曾刊入西冷印社《金石家书画集》。是邓石如晚年的代表性作品。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为名,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家道贫寒,少年即工于篆刻,为梁山献所赏识,便介绍他去江宁梅家。梅家收藏秦汉金石拓本极其丰富,邓石如先对许多篆书名碑刻意钻求,每种临摹均在百本以上。又苦于那些碑文中篆体不够完备,乃手抄《说文解字》二十本,并旁及钟鼎、瓦当、碑额。这样整整写了五年篆书,再转学汉隶。他又用三年时间,遍临汉隶名碑各五十本。八年苦心孤诣的探求,终于使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艺术欣赏]

《篆书屏》是晚清时篆书艺术的又一辉煌之作。其书用笔揉以隶法,提按起倒,变化无穷,苍劲雄浑。结体上往往上紧下松,布白疏密错落有致,虚实相生。邓石如自评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代白以为黑,奇趣乃出。‘’整幅作品雄奇郁勃,朴实宏博,意味生动。邓石如崛起于篆书衰落数百年之后,借古拓今,突破了古人玉筋法的金科玉律,使篆书大放光彩。康有为对邓赞El:“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监禅师。”“上掩千古,下开百祀一可见《篆书屏》的重要艺术地位和影响。

10.魏书:《龙门二十品》

[作品简介]

魏楷,又称魏碑。是指广泛存于南北朝时期尤以北魏为主的各种刻石纪铭(如墓志、造像记、碑刻等)中的一种楷书书体,它是楷书再一次勃兴的标志。

其质朴雄强的壮美书风,与南方的秀丽、典雅的优美书风呈双峰对峙,后人常以“金石气”与“书卷气”相别视之。魏碑继承了汉隶的笔法,结体谨严,笔姿厚重,沉稳大方,雄健挺拔,由于轻形尚神,似欠成熟,给人以口悍之感。众多的魏碑刻石繁花似锦,它的勃勃生机伴着质朴无华的烂漫,闪烁着诱人的光浑。若以艺术风格分类:方正峻利,粗犷雄强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恣肆奇逸、奔放怪崛的有《石门铭》、《广武将军碑》;雄浑粗壮,峻岩奇伟的有《瘗鹤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温厚淡穆,雅丽瘦健的有《郑文公碑》、《崔敬邕墓志》、《刁遵墓志》;庄和秀劲、整饬秀美的有《张黑女》、《马呜寺碑》;雄强奇巧,朴厚古茂的有《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中岳嵩灵庙碑》等等,康有为曾作过精彩概括,计有十美。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龙门口记里选出来的二十种书法作品,这二十种书法题记作品,被后人公认为是北魏时期的书法代表作。

在这二十品作品中,犹以《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和《魏灵藏造像记》最负盛名。

[艺术欣赏]

龙门造像题记“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它们虽然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却表现出棱角森挺,雄伟凝重的共同风貌。所以康有为又说:“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据前辈书家研究,这种棱角分明,斩截利落的粗犷笔画,固然有“书丹”者的功力,但却另有刊刻者的再创造,它们是书家与刻工共同劳动的结晶。有的书迹甚至可能是未经“书丹”,而由刻工直接用刀刻凿而成。所以这种笔画,都带有较重的切凿痕迹,而表现出书法艺术一种崭新的形式美。一般所说的“魏碑体”,就是这一类字体。写这种书体,必须侧锋切人,逆锋涩进,一笔三折,才能摹拟出棱角方挺的笔趣,而具有纵横排宕之势。

11.楷书:《颜勤礼碑》

[作品简介]

《颜勤礼碑》为开创大唐一代书风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碑文楷体,碑之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文颜勤礼所写的神道碑。碑石原立在陕西省7)-半县宁安乡凤栖村原墓道侧面,1922年出土。现藏西安碑林。

[艺术欣赏]

颜真卿书写此碑时已是七十一一岁高龄,颜书刚劲雄浑、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完全成熟,其用笔讲究藏头护尾,以拙为巧,笔意圆劲内涵,笔势开张舒展;其结构则宽博圆满、雍容大态,表现出质朴敦厚、天真无饰的艺术真趣。这正是一种人书俱老,返朴归真的高层次的境界。

颜体的用笔融篆隶笔法于楷、行、草之中,书法家推崇的折钗股、屋漏痕、印泥、画沙等笔意兼而有之。其横画多瘦劲,竖、勒则相对粗壮;对称之竖笔,每作环抱之势;而捺笔则用“蚕头磔尾”的写法,形式独特。宋代朱长文《墨池编》称颜体笔法为“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形象地描写出颜书用笔骨力雄强、筋肉丰实的特点。颜字结体方正饱满,端庄严整,气势宽博。这些共同形成了它雄强浑厚、朴茂端庄的特有风格。

颜体书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颜书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创立新体,开一代新风。自东晋以后,“二王”流美超逸的书风笼罩书坛,形成历史上第一个大流派,迄至初唐,四百年间变化不大。到颜真卿于异军突起,开创了雄强刚健、大气磅礴的新风格,形成了“二王”以后的第二大流派,强烈地表现出盛唐的时代风貌。颜体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可以说一千多年来长盛不衰。今天,颜体仍拥有极其广大的书法爱好者。

12.行书:《黄州寒食诗》

[作品简介]

《黄州寒食诗》为宋代书法家苏轼所书。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谪黄州,在黄州,他筑屋于“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亲自躬耕,常与友人饮酒赋诗,苦中作乐。《黄州寒食诗》便是在此时写下的不朽书法名篇之一。

[艺术欣赏]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用行书体书成。

纵观此书,笔势纵横跌宕,时重时轻;结体欹侧不拘,奇变百出;布局疏密参差,气脉连贯。全篇笔随意动,初尚端庄,继而狂放。写到“春江欲人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时,其笔势已随其凄苦之情而奔腾跌宕;写到最后“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则越加猛纵,字迹几大于首行一倍,把他在政治倾轧中被贬黄州的愤慨屈辱之情倾泻于纸上。诗后有黄庭坚跋语:“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苏字用笔厚重劲健而又纵横洒脱,表现为外柔内刚,融雄伟与清逸于一体的气派。苏轼强调书法艺术的写意抒情与个性自由,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勇于创新开拓,不怕别人非议,曾自豪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我们从《黄州寒食诗》中,可以充分地体会出苏轼这种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13.篆刻:《战国烙马玺》

[作品简介]

战国烙马玺是战国时期贵族王室大家用来在马身上烙印一个标志,以表明对马的占有权的一种印玺。玺印文字为“日庚都萃车马”六字。

[艺术欣赏]

战国烙马玺并非是为了艺术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它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制作的。

但出于意外,这个巨玺在客观上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艺术性却特别引人瞩目,使人喜爱,真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感。它文字排列十分巧妙,疏密变化、对比强烈,令不少篆刻家为之倾倒,情不自禁地去摹刻,其中最大的原[天l是文字排列创造了“意象”,极大地催发了人们的想象。从上部看,好像“双峰并峙”给人以雄奇突兀的美感。从下部看,仿佛“两龙争壑”,更让人感到险中出奇,拍岸叫绝。看它这种大起大落造成的大块虚实,也给篆刻艺术在美学上开辟了一个锦绣的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