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20145500000019

第19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样抗击风雨(2)

她自学了外语,翻译出版了《海边诊所》。她还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获得了硕士学位。美国的海伦·凯勒,眼瞎耳聋,说话都很困难,但是她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而且成为一名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学识十分渊博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残疾儿童的教育事业,被誉为十九世纪杰出人物之一。

我们在惊叹这些人的成就的同时,在称赞他们的勇气的同时,我们却发现:有些在父母的万般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却受不了半点挫折,受到一点点不顺就会自暴自弃。

成成是个三年级小学生。他是个智商很高的孩子,从小受到父母溺爱,是在夸奖与掌声中长大的孩子。然而,他却因为一个奖励没有得到,就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了。

“学习好有什么用呢?老师又不会让我当三好学生。”成成抱怨道。

原来,成成在一所非常有名的小学上学,而且是在最好的班里。这个班里的孩子都是有头有脸人家的孩子。一年级期末考试,成成考了两个100分,是班里考得最好的孩子之一。可老师却把三好学生的名额给了三个考试成绩相对差的孩子,成成则成了牺牲品。

“老师不公平。”两年过去了,成成依旧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出了这件事,你应该立即对孩子做疏导工作。现在,这件事已经成了孩子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一个有经验的教育者对成成的爸爸说。

“人家的孩子都不把这当回事,他怎么就这样较真呢?”

“因为你的孩子太聪明,他看透了其他孩子还看不明白的事情。”

家长们通常认为,聪明的孩子比较省心,他们学习成绩好,老实听话,成长过程中万事顺利。但他们实际上更容易受挫。他们好强却又敏感,机警而又脆弱。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们显得更明白事理,但烦恼也更多一些,遇到挫折,他们退缩得也更厉害。

教育者问成成的爸爸:“你是否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表示过愤慨?”

“是的,我是个疾恶如仇的人。”

“显然你对孩子影响很大,所以孩子也不能承受一点不公平的事情。

如果你平时在家里不谈论这类问题,或是把不公平的事情当做笑料,一笑置之,孩子就不会这样敏感、这样较真。”

越是顺利成长的孩子,越是聪明的孩子,我们越应该关心其内心世界,增强他们抗击挫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公平都是相对的,社会上存在不公平现象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一个真正聪明的孩子不应该因为一点不顺自暴自弃、毁掉自己。相反,在逆境之中长大的孩子,反而会承受更多不公平。在接受更多的打击后,他们会更加顽强。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的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童第周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是在承受不公平,受教育的过程中更是充满坎坷。但是,面对重重困难,在别人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他依然在坚持,依然在努力,从不放弃自己。而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成成,仅仅因为别人的过失就想放弃学习,自暴自弃。我们看到这其中的抗挫能力的差异。

所以,作为家长,在给孩子温暖家庭生活的同时,更应该让孩子承受一些不平,让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珍惜,学会坚强,学会正确的确立自我价值,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生活中阴霾,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天成为一位有能力消除这些阴霾,给予别人公平的人。

适时给孩子找点麻烦,那也是一种爱。

物竞天择,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的竞争中,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社会的竞争中,谁要想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谁就必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它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适应能力是我们任何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

在自然界中,鳄鱼似乎并不讨人喜欢,然而,鳄鱼是恐龙时代的动物,在世纪更替中,许多物种灭亡,但鳄鱼却存活了下来。“变色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讲信用,但是,这种动物却能通过对环境的适应,迅速调整外观保护自己。归根结底,鳄鱼物种不灭与变色龙的自我保护,都是一种适应能力。拥有适应能力的人,才可以融人环境,才可以平静的面对生活中坎坎坷坷。有时适应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有这样的一个哲学故事。有位圣人出去游玩,这天他正来到一个瀑布前,水从200英尺的高处倾泻下来,泛起的水沫有15英里那么远,水流太急了,以至没有一种鱼能在里面存活。

但是,这位圣人却看到一位老者走进了瀑布,圣人想,那老者是不是遭遇了什么困境想轻生,于是差遣一名弟子沿着河岸跑过去救他。

谁知那老者在大约百步以外又出现了,头发随风飘垂着,他正沿着河岸边走边唱歌呢?

圣人也跟着老者走,当赶上时问:“先生,我原以为你是一个神仙,但现在,我知道你也是凡人。请你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在这样湍急的水流中行进自如的呢?”

“没有”,老者答道,“我没有什么方法,我是随着漩涡进去,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去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来适应我。就这样,我能够对付它。”

要知道,时代在变化,环境也随之变化。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适应变化中的环境,不断地去适应社会。社会适应力是指人类适应外界环境从而赖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作出反应和适应的能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更要学会接触新环境,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广州某小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从学校的四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当时,他的父母正特意从家里赶往学校,准备在附近租房子陪读一段时间。但陪读的父母没有及时赶到,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原因仅仅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不断落实,“小王子”和“小公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小,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生活上的事情全部越俎代庖,认为这样就是爱孩子,帮助孩子。殊不知,掌握充足的科学文化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欠缺道德修养、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生存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就是再有才华,也算不上一个高素质的人,更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

上面讲到的广州坠楼的小学生,应该给溺爱孩子的家长一点提示:如果孩子无法适应新环境,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还会有什么作为呢?更可怕的是,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还会用自杀选择逃避,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况啊!

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即在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如果今天父母临时加班回不来,孩子可以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吗?如果住校了,妈妈不在身边,衣服又太脏了,他会自己洗吗?这些事情都属于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从道理上说和简单,就是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美国,不论是一般家庭的孩子,还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往往从读小学开始,甚至更早,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还担负起家中的诸如洗碗、吸尘、甚至送报纸和看小孩的工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到底,不能三天大鱼两天晒网。

此外,孩子不适应新环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原来的环境中习惯了。习惯,在这个时候有可能在心理上起着这样一种作用,就是把原来的环境当成一种标准,用这种标准来衡量新的环境中的一切,这样,新环境中的一切不如旧环境。其实,新环境有新的环境的标准,按照新的标准它有自己的优点。如果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敞开胸怀接纳新环境,孩子就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小刘是和飞飞一起由外校转到希望小学来的,小刘不善于和不认识的小朋友交往,尽管希望小学的有些小朋友主动和小刘交往,但是,小刘总有些害羞,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小刘都感到十分孤单,使她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飞飞则不同,他来到希望小学只有两三天,大部分同学都成了好朋友,他整天玩得特别高兴,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

通过对比你会发现,如果要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就要让他不仅用一种开放的心理接纳新环境中的事物和规定,更要用一种开放的心理接纳新环境中的人。这一点,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社交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人际交往和融入环境的快乐。

劝诫孩子,要有容人之量

寺庙里有一副对联说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事,这副对联很耐人寻味。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事纠缠,牵丝攀藤,盘根错节,世态百味,甜酸苦辣,难以胜数。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一种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一种方法,则是冤仇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赞的。在孩子的品质培育之中,我们应该着力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容纳,学会体谅。

有这样一个不知道回声的小孩子。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山野中,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笨蛋”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气冲冲地回家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

“应该这样,”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这位善良的母亲恰到好处地教会了孩子怎样待人。诚然,“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宽容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即使别人错了,无礼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宽容他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同样能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

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有容乃大”四个字深深的印入孩子心田。美国学者房龙写过一本名为《宽容》的书,他把宽容列为人类最基本的美德和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精神之一。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学会宽容,以宽广心胸、豁达心态笑对人生风风雨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因为今天的社会,价值观、信念的多元化日趋明显,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利益的差异化、多元化甚至两极化也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利益的冲突时时存在。在此大背景下,培养孩子的宽容精神,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多元化的思维角度、广阔的胸怀、兼容并蓄的求知精神、能屈能伸的处世方法、合作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的平等、民主精神。

毫无疑问,以上述理解来看“宽容”,世上有多少成年人可以做到?

更遑论孩子。但这是一个目标,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应该、也可以为此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