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地区的平民百姓高垲,早年放弃了当举子的愿望,专心学书。夏日夜晚,蚊虫猖獗,高垲为不影响练字,便将两瓮子套在脚上,坚持练习。冬夏不辍,苦练书法,夙夜揣摩,废寝忘食,书法渐臻化境,后来终于学成书道。大江南北名胜碑版大多都由他书写。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种自然界的哲理就告诉我们,人无论是学道,还是习艺,必须坚持始终如一,认准了就干下去,不变初衷,自然就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原典】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才能出世间于世间。
【释义】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把世间万物交给世间;把天下还给天下万民的人,才能在世间超脱于世间。
【解析】道无禅师说:“生死不可厌,涅盘不可欣;此时与此地,生死两离分。”总而言之,世间是生死的苦境,涅盘是常乐的净土,但是这也不是各有分别的,只是能摆脱厌弃欣喜之念,在生死的世间常存,因此自然会有涅盘享受的妙乐,这就是所谓的“在世而出世”。
元仁宗时,翰林学士贯云石,有一次经过梁山泊,见一渔父织芦花絮为被。他很喜欢芦花,认为芦花清雅不俗,想用绸被来换芦花被。渔父见他用贵重的绸被来换便宜的芦花被,觉得这人很奇怪,便说:“您如喜欢我的芦花被清雅,请你以诗来换取。”贯云石当场赋诗曰:“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这首诗写出芦花之清雅,格调高绝。渔翁于是以芦花被相赠。这首诗很快传开,人们呼贯云石为“芦花道人”,而贯云石便以此为名号。
贯云石以芦花为号,就在于他的生命里融入了芦花的精神,言行中做到“就身了身,心物付物”,高洁无为的心性显得淋漓尽致。所以,一个人不能总是在现实的尘世中忙忙碌碌,应该跳出自我的圈子去考虑问题,逃脱功名利禄的缠绕,才会使精神自由自在。
【原典】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释义】人生就是一场木偶戏,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动的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线不乱,舒卷自由,行止在己,丝毫不受他人的操纵,就超脱人生的游戏,置?綐蹊@????【解析】人只有心地清正,光明磊落,无欲无求,自己的命运应该随自己去发展。人生这根蒂才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才能“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
至平二年。传说苏轼自凤翔回朝,途径华岳,随行一士卒忽遇鬼附身而发狂,自己脱掉衣巾。苏轼命人将他捆绑,而那名士卒的衣巾却坠入崖底。于是众人说是山神发怒,希望苏轼拜谒祠庙,祈祷山神的原谅和保佑。苏轼一行人礼拜完毕,刚出庙,马前突起旋风,顷刻大风漫天,飞沙走石。
苏轼对士兵说:“是不是山神怒气更大了?我不怕!”冒风而行,但风实在太大,难以移步,人马几乎被刮倒。士兵们劝苏轼再去祷告,苏轼说:“祸福,天也。神怒就让它怒吧,只要我们心正行正,我们照旧走路,它能把我们怎样?”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止了,而在狂风中行走的士兵却平安无恙。
苏轼的把柄根蒂在手,自然不乱方寸。真可谓一线不乱,卷舒自由,神鬼拿他有什么办法呢?
现实生活中,你有所求,别人有所给予,这就是你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一个圈,而把柄在别人手中,被别人牵引,身不由己。所以说,人贵在自知,处世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无欲无求,才能不受他人控制,做到卷舒自在。
【原典】“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释义】“为了老鼠不饿死,常留剩饭;可怜飞蛾被烧死,不点灯火”古人这种慈悲心肠,是我们人类万物繁衍不息的生机,如果没有这点意念,就成了没有灵魂只有躯壳的泥土树木。
【解析】人性有恶善,待人也应以慈悲为怀,为人处世要有同情弱者的胸怀。古人认为人既是万物的灵长,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清末兵部尚书彭玉麟,带兵打仗多年,执法严格,在军中以“刚直之名满天下”,似乎很难让人亲近。但是,他又以善待朋友、邻里而闻名,经常兴办公益慈善事业,“亦多情人也”。彭玉麟当几十年的父母官,“自府道至尚书,于交友,在卑位者未尝令依官礼,终身若布衣昆弟之好,当世称其高雅。”彭玉麟友善待人,“人皆推敬”的是他的慈悲心肠和博大胸襟。
所谓“人道”也,是帮助天地发育生生不已的机用而生的,人类也就是这生生发育的根本,所以应当对于万物怀有慈悲心。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念头,就是无情无义的东西,与土木无异,也不过等同行尸走肉了。所以说做人是需要一些慈悲心的,如果铁石心肠,那么世道冷漠,又谈什么欢乐呢。治家、睦邻、择友,有一点慈悲,则令人如沐春风,浑身温暖,以慈悲心肠融化心头的坚冰。
【原典】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释义】暑热不必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身体时常就像在清凉的庭台上;贫穷不可排遣,只要排除穷困忧愁,心境时常就会在舒适的居室中。
【解析】佛家云:“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一个道行达到炉火纯青的出家人,不但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就是对于气候的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就大多数的人来说,什么是穷,什么是富?这完全是一个人的观念问题。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才是真正的超凡绝俗。
清代学者钱陈群,年幼时家甚贫寒,他还未成年时,靠别人介绍到京城,教书糊口。冬日没有皮衣,便买三百钱皮袖自己缝到袍子上。回乡的钱陈群,因为想一心一意地学习,便令人去掉阶梯,每天缒绳送饭。年终才下一次楼,就这样,发奋学习两年,他的学问见识终于为世人所佩服欣赏,于是被皇上召到京城,并且受到皇帝的重用。钱陈群不为贫苦而改初衷,苦读于宁静之中,抛却一切俗念,“缒绳送饭”终有所成。寒窗寂寞,却是好居所,钱陈群的为学不倦的精神也为后人推崇。
一个人治学也好,修身也罢,在于心地的恬淡,能够消除烦恼与妄执,那样俗世红尘也成了“清凉台”,穷困逆境同样成了“安乐窝”。
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