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20145300000004

第4章 部队与兵种(3)

第二野战军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1945年9月,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阎锡山部13个师侵入晋东南解放区。10月,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两个军沿平汉铁路北上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先后取得上党、邯郸两个战役的胜利,歼灭阎锡山部3.5万余人、孙连仲部3万余人。其间,原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八路军及地方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领导。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艰苦奋战一年,取得击破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歼敌20余万,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1947年6月30日起,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方针,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人强渡黄河,歼敌约6万人,取得鲁西南战役的胜利。随即分路强行突进大别山,并迅速实施战略进攻,像一把尖刀直刺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心脏部位,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整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3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计28万余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1949年4月,第二野战军同第三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昌等城市和皖、赣、浙、闽广大地区。1949年11月初到1950年4月,第二野战军分两路西进,在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发动西南战役,以风卷残云之势追击国民党军残兵败将,一举解放四川、贵州、云南、西康(今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4省。随后,以一部向西藏进军,促使西藏和平解放。1950年4月,第二野战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西南军区建制。

第三野战军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抗战胜利后,面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危险局面,原山东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共11万余人于1945年冬整编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陈毅、栗裕分任两军司令员。1947年1月,山东、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栗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共58万余人,由陈毅、栗裕、谭震林、张震、唐亮等担任领导。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同第二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解放了南京和上海,接着以一部兵力进军福建,至1949年10月,全部解放华东及其沿海大部岛屿。此时,第三野战军已发展到82万余人。1950年4月,第三野战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并入华东军区。

第四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在东北的抗日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阴谋幻想,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派遣一批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抗日武装组成东北民主联军,执行发展东北的任务。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整编为东北野战军,人数达103万。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整编为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萧克,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司令部共150万人。3月中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南下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月中旬从武汉以东团风到武穴间强渡长江,解放了武汉。6月以后,第四野战军主力兵分三路渡过长江,在第二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了宜沙、湘赣、赣西南、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歼敌近40万人,到12月底,全部解放中南大陆;另以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胜利地进行了西南战役,在湘、桂、粤境内歼灭土匪115万人。1950年3月,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的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渡过琼州海峡,到5月1日解放了海南岛。至此,中南大陆及沿海主要岛屿均获得解放。1950年4月,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改归中南军区指挥。

11.种类繁多的陆军兵种

步兵

步兵是陆军中徒步作战的兵种,主要配备有步枪、机枪、火箭筒、轻型火焰喷射器和轻型反坦克导弹等武器,能独立地或在其他军兵种协同下,完成最后消灭敌人、解决战斗的主要任务。步兵在进攻时,能够歼灭运动中和防御之敌,夺取和占领敌人阵地;防御时,能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顽强扼守阵地。步兵的行动受地形、气候、天象的影响比较小,搭乘车辆实施机动的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还具有快速机动作战的能力。步兵是武装力量中最早出现的兵种。

炮兵

炮兵是以火炮、火箭炮和战役战术上使用的导弹为基本装备的陆军兵种,包括地面炮兵、高射炮兵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陆军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炮兵的特点是火力强大、射程远、射击精度良好、机动能力高,因此在战斗中的使命是支援和掩护步兵、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协同其他军兵种作战或独立完成火力突击任务。炮兵使用的原则是:集中使用,实施突然、及时、准确、猛烈的火力突击,与其他军兵种密切协同动作和进行广泛机动。14世纪起,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开始制造和使用火炮。18世纪,炮兵军官出身的拿破仑把炮兵作为法国武装部队的骨干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高射炮兵和迫击炮兵,战后出现反坦克炮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了自行火炮和火箭炮的炮兵部队在战斗中进一步发挥了主要火力突击力量的作用。斯大林曾把炮兵誉为“战争之神”。

装甲兵

陆军中以坦克和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亦称坦克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装甲兵以坦克部队和装甲步兵部队为主,并编有炮兵、通信、防空、防化、工程、反坦克导弹及其他保障部队。装甲兵由于拥有强大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高度的快速性和机动性,可以减轻核武器和常规武器袭击的损害,并能最充分地利用核突击和常规火力突击的效果,在短期内达成战斗和战役的最终目的。因此通常在协同作战中用于机动作战,也可在其他军兵种协同下独立执行作战任务,还可配合步兵作战。中国的第一支坦克兵是国民党军队于1929年凭借18辆英制坦克起家的战车队。194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缴获的日本坦克为基础成立东北坦克大队。1946年4月12日,解放军坦克部队首次参加进攻长春的战斗。1950年9月,成立装甲兵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全军装甲兵部队的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军装甲兵主要装备我国自行研制的系列坦克、装甲战车及各种反坦克武器。

骑兵

骑兵是陆军中乘马执行作战任务的部队。主要装备步枪、马刀、机枪和轻型火炮,既能乘马作战,又能徒步作战,通常执行追击、截击、奔袭等任务,还用于执行边防巡逻、侦察、警戒等。其行动受地形、气象的影响较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能实施迅猛有力的突击,曾在许多交战中起过决定性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武器装备广泛运用于战场,骑兵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兵种地位。目前,一些国家只保留少量骑兵,用于巡逻、侦察和警戒。

空降兵

空降兵是以伞降或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兵种或部队。通常用降落伞空降到地面的称伞兵,乘载运输机、滑翔机、直升机等降落到地面的称机降兵。空降兵具备超越地理障碍、实施远距离奔袭作战等能力,具有快速机动的特点,能突然出现于敌人后方,配合正面军队作战。其基本任务是:夺取并扼守敌防御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和地区,配合正面军队围歼敌人;破坏敌指挥机构、导弹、核武器等重要军事设施,交通枢纽和后方供应;支援在敌后作战的军队、民兵和游击队。由于航空技术和空降技术的发展,现代空降兵也开始装备有重型武器,如空降自行火炮、伞兵战斗车等,并有航程远、载重量大、起飞着陆距离短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运载。现代空降兵的机动能力、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已成为现代军队的一支重要的机动突击力量。在中国,国民党军队于1944年组建伞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空降兵旅组建于1950年9月。

陆军航空兵

陆军航空兵是陆军编制内的航空兵,主要装备直升机和轻型固定翼飞机,用来直接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队作战。陆军航空兵担负在战区内进行航空侦察、航空火力支援、反坦克作战、校正炮兵射击、空运人员和物资等任务。陆军航空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曾大量使用这种部队。

工程兵

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一般由工兵、舟桥、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建筑、工程维护等部队组成。工程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工程侦察;构筑指挥所和其他重要工事;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开设渡口;构筑、设置和排除障碍物,实施爆破作业;协同其他兵种反坦克,反空降;对重要目标实施伪装;侦察水源,构筑给水站;对其他兵种和民众实施的工程作业进行技术指导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原称工兵,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中就有工兵营,并在作战中执行了工程保障任务。红军长征时,工兵常编入先遣部队担任“开路先锋”。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炮校设立了工兵专业,培训工兵干部,指导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开展地雷战、地道战和突袭战。新中国成立后,工兵部队改称工程兵。工程兵在历次作战和大规模的国防工程建设及抢险救灾斗争中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铁道兵

铁道兵是担负铁路保障任务的专业工程兵种,通常由线路、隧道、桥梁、建筑、机械、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组成。战时主要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输送;对决定弃守地域的铁路实施遮断,迟滞敌人的行动;必要时担负铁路运输军事管理和战斗任务。平时参加铁路建设和国防工程施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前身是1946年建立的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后来改编为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1954年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北京成立。1982年9月15日铁道兵撤销,并入铁道部。

通信兵

通信兵是担负军事通信联络任务的专业兵种。一般包括通信、通信工程、无线电通信对抗、航空兵导航和军邮等专业部队、分队。主要任务是组织运用有线电、无线电、信号等各种通信手段,保障军队指挥和武器控制的通信联络,组织实施航空兵导航勤务和野战军邮勤务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创建初期就有了专门的通信分队。1931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了第一个电台分队。1933年中共中央军委成立了通信兵领导机构。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广大通信人员克服了技术装备缺乏等各种困难,完成了保障作战指挥的任务。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通信部,组建了通信部队、通信工程部(分)队、通信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军队建设和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历次作战中胜利地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

防化兵

防化兵是担负防化保障任务的兵种。由防化观察、侦察、洗消、喷火和发烟等部队、分队组成,负责指导各兵种部队和战地民众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实施防化保障及组织化学反击等。具体任务是:实施原子、化学观测和化学、辐射侦察;实施沾染检查和组织剂量监督;实施消毒和消除沾染;实施烟幕保障等。喷火分队直接配合步兵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组建防化兵,相继成立领导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级防化部门和防化、喷火、发烟部队、分队,并不断改进设备,提高了防化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