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20145300000036

第36章 军事名将(1)

第一节 我国古近代军事名将

1.东方兵圣:孙武

春秋末年的一天,吴国王宫的演兵场上,一位严肃的军人正在让180名宫女排队列阵,进行操练。宫女们虽然多次听到号令,却始终嬉闹不止。这位军人果断下令,将为首的两名队长——吴王的爱姬斩首示众。宫女们见军法无情,都老老实实听指挥,训练得完全符合作战要求。这位军人就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将、精通兵法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影响,对指挥打仗充满兴趣。长大以后,他来到江南山清水秀的吴国国都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将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献给吴王,并在操练宫女的时候充分显示了军事才华。后来,他被吴王任命为将军,占领了楚国国都郢(yvng,今湖北江陵),赢得了赫赫名声。但是,孙武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并不是因为他立下了破楚的战功,而是因为他为后世奉献了一部著名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这部书充满了超人的智慧和深邃的军事理论,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语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言。所以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很尊敬他,称他为“东方兵学的鼻祖”,成为举世公认的“兵圣”。

2.身残志坚的军师:孙膑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领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兵增援。令人奇怪的是,齐国援军并没有出现在邯郸城外,而是直捣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军回救。接着,齐军又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打了一个漂亮伏击战,魏军大败。这种“围魏救赵”的战法的创造者,就是齐军的军师——一位坐在轮车上指挥打仗的残疾人孙膑。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真名叫什么已经无人知道了。他曾与魏国大将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很嫉妒他的才华,怕他超过自己,派人将他召到魏国,施以膑刑(将膝盖骨切断),使他再也站立不起来。孙膑也因此得了这个名字。孙膑在如此残酷的打击面前,并没有消沉绝望,而是想方设法来到齐国,靠自己的才华得到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军师。孙膑出山第一仗,就取得桂陵大捷,因此名扬天下。不过,魏国向来很强大,一次战败并没有使它大伤元气。公元前341年,魏军又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于是孙膑再次统军出征。这一次,孙膑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战法,让齐军直趋大梁,迫使攻韩魏军回救。魏军有了上次的教训,集结大军l0万,打算一举击败齐军。孙膑看到魏军强悍骁勇,很瞧不起齐军,决定采取退兵减灶的办法,引诱魏军追击。魏军大将庞涓追了几天,眼见齐军每天晚上在驻地打造的军灶逐渐减少,还以为齐军士兵大都逃掉了,就率领少数轻车铁骑昼夜追赶。在道路狭窄的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附近,魏军受到齐军伏击,全军覆没,庞涓也自杀身死。齐军乘胜追击,全歼魏军主力,取得了齐魏争霸的决定性胜利。孙膑不仅战功赫赫,在军事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弟子们将其言行整理成兵法,人称《齐孙子》,可惜后来失传了。1972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掘出这部兵法的残简,经整理,定名为《孙膑兵法》。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

南宋女诗人李清照有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描述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秦朝末年拔剑而起,成为勇冠三军的统帅,在灭亡秦朝之后,又与刘邦苦战5年,终因兵败自刎乌江。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南)人,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很小的时候,秦始皇统一六国,项燕兵败自杀,他便随叔父项梁过起了流亡生活。项羽长大以后,身高力壮,精通武艺,对兵法也很感兴趣,逐渐产生了灭亡强秦、夺取天下的宏大志向。公元前209年,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项羽也随叔父项梁起兵于吴(今江苏苏州)。秦王朝派名将章邯领兵数十万前来镇压,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消灭项梁部主力,杀死项梁。义军主帅宋义畏惧秦军,率大批援军驻扎在黄河南岸。此时,军中乏食,士卒饥冻,再不进兵就要发生骚乱。在这关键时刻,项羽果断地杀死宋义,夺取全军指挥权。接着,他派兵2万渡河,先切断秦军粮道,又下令全军过河后,砸碎饭锅,沉掉渡船,每人只带3天的干粮,以示有去无回的决心。全军将士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慑服,在对秦军的总攻中,人人奋不顾身,连战连捷,终于在第二年迫使章邯所率的20余万秦军投降,取得了灭秦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可惜项羽在后来的战争中恃勇逞强,光凭个人勇敢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没有在战略上占据主动地位,最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一战中,被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团团围住。项羽夜听四面楚歌,以为部下大都投降了,心中彻底绝望。他所爱的美人虞姬自尽,他自己也在突围的过程中自杀身死。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将终因有勇无谋,年仅31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4.智勇双全的名将:韩信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或长于运筹帷幄,或长于冲锋陷阵,但在秦末汉初却有一位两者兼备的名将。他就是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大功的韩信。

韩信(?~前196),淮阴(今属江苏)人。他自幼生活困苦,常常饿得要饭吃。秦末各地义军蜂起,他先是投奔到项羽军营里,没有被重用,又改投刘邦麾下。一开始,刘邦也没有发现他的才能。韩信很失望,于是不辞而别。刘邦手下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杰出军事才能,知道刘邦要夺取天下,非重用韩信不可,便星夜前去追赶,挽留韩信并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为将后,建议刘邦选择关中地区为战略基地,出兵汉中,平定三秦(今陕西关中地区),然后引兵东向,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刘邦采纳了这个计划,很快平定关中。随后,羽翼渐丰的刘邦统率主力在荥阳(今属河南)一带与项羽相峙,韩信则统率军队进军楚军侧后,先后败魏,灭韩,破赵,降燕,定齐,消灭了各地依附项羽的军事集团。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军事行动中,他或背水布阵,激励部下与敌人决一死战;或半渡而击,乘敌人队形不整以弱胜强,巧妙利用敌人弱点,发挥自身优势。直到项羽由强变弱,刘邦由弱变强,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才与刘邦会师垓下,布五军阵击败楚军主力,迫使项羽绝望自杀。然而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却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杀死,并且诛灭三族。后人对刘邦这种兔死狗烹的做法愤愤不平。宋朝名将韩琦曾作诗为韩信鸣冤说:“破赵降燕汉业成,兔死良犬日图烹。”可见韩信在军事史上的重大建树是不会因他个人的悲惨结局而被埋没的。

5.抗击匈奴,保家卫国:卫青

西汉前期,来自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频频袭扰汉朝边境。汉武帝即位以后,决定进行大规模反击,以便根绝边患,求得长治久安。在这场著名的汉匈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著名将领,其中功居首位的是大将军卫青。

卫青(?~前106),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放羊,长大后又牧马,备受磨难。只是由于姐姐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他的将帅之才方得到重视,从此步步升迁,在后来进行的汉匈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前127年,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率部进犯河套地区,卫青带领骑兵进击,将其赶了出去,并在那里设置朔方郡,作为保卫边疆的战略重镇。3年后,卫青再次发动漠南之战。他乘匈奴右贤王不加提防,领兵星夜远程奔袭,一举俘获匈奴1.5万人,获牲畜上百万头。匈奴惧怕卫青的威势,于是远远躲到漠北(今蒙古境内的大沙漠以北),不断袭扰汉朝边境,企图引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将汉军歼灭。卫青虽然从来没有率领大规模骑兵集团穿越沙漠远征作战的经验,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深入匈奴腹地,出现在匈奴主力面前。一开始,为了以逸待劳,寻找战机,他下令将车环绕起来当做营栅,大部分士兵在营内坚守,仅以少数骑兵与匈奴接触。到了傍晚,乘大风骤起之际,派兵从两翼包抄匈奴军队,一举将匈奴击溃,并乘胜追击至柘(zm)颜山赵信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歼敌1.9万人,取得了反击匈奴作战最重大的胜利。

6.“将军只数汉票姚”:霍去病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最喜爱的将领是谁?他在一首诗中曾经作出过答案:“将军只数汉票姚。”这里的“汉票姚”指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因为他曾做过票姚校尉,后人又称他为霍票姚。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大将卫青的外甥。他幼年从军,18岁时率领轻骑800人出击,歼灭匈奴2000余人,被封为冠军侯,从此声威大振。公元前121年,他刚刚20岁,就统率大军北征匈奴。

第一次,追至焉支山西1000余里的地方,消灭匈奴的折兰王、卢侯王等9000余人。第二次,进攻到祁连山,消灭匈奴3万余人。匈奴非常害怕他,传唱歌谣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一年秋天,他奉命去接受匈奴浑邪王的投降。不料受降时,匈奴军中有人打算谋叛。

霍去病当机立断,飞马抢人匈奴军中,拉住浑邪王,对谋叛者予以坚决镇压,从而使受降仪式顺利进行下去。公元前119年,霍去病领兵一路远征漠北,深入2000余里,一直追击匈奴左贤王到狼居胥山,歼敌7万余人。尤为可贵的是,他立下如此显赫的战功,却并不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有一次,汉武帝表彰他的功劳,为他建了一座豪华的住宅,叫他去看看。霍去病回答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意思是敌人尚未消灭,哪里还顾得上家呢?这种先公后私的精神受到后人的普遍赞扬。可惜的是,公元前117年,他刚刚24岁,就不幸病死,没有来得及建立更大的功勋。

7.乱世英豪:曹操

在古典小说和戏剧中,曹操总是以白脸奸臣的面目出现。其实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中善于运用巧计,出奇制胜,先后扫平了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出身于军事世家,父亲曹嵩做过汉朝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曹操20岁时就做了洛阳北部尉,后来又当过县令、议郎、典军校尉等。当时天下大乱,群豪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立汉献帝,广泛招揽军、政人才,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针对袁绍军事实力雄厚,攻打不易的情况,他首先将攻击矛头指向弱小的吕布、张绣、袁术各部。直到将这些势力相继消灭,自身的军事实力也增强了,曹操才在黄河岸边的官渡与袁绍部主力决战。他采纳手下谋士的良策,以声东击西战术,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杀死;接着又大破袁绍追兵,斩另一员大将文丑,使袁军将士震惊不已。在接下来两支大军相持的过程中,曹操采用偷袭和心理战相结合的战法,抓住粮草供应这个关键,派兵奇袭袁军后方粮草基地乌巢,一把大火将其粮草烧得精光。这个消息传到前线后,袁军军心沮丧,全线崩溃。除袁绍带着几百名骑兵逃走外,其余全部被歼。曹操不仅用兵如神,治军有方,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曾注释过《孙子兵法》,又自著兵法10余万言,可惜除了《孙子兵法》注本以外,其余军事论著大都失传了。

8.“智多星”: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的诗句。确实,诸葛亮能使实力弱小的刘备势力发展壮大,成为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汉,功绩是当时无人可及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砑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3岁丧母,8岁丧父,跟随叔父在外生活10多年。耳闻目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情景,他从小就立下匡时救国的远大志向,即使在乡村茅庐中躬耕隐居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刻苦学习。他29岁那年,既无地盘又缺兵少将被曹操追赶得走投无路的刘备找到了他,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早就预测到刘备可以与曹操、孙权势力三分天下,于是慨然允诺,并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帮刘备制定了一个发展战略——《隆中对》,建议刘备东联孙吴,西取荆、益,南抚夷越,北拒曹操。

刘备照此行事,果然只用了7年工夫,就夺取益州(今四川成都),转弱为强。

后来,诸葛亮仅率数万步骑兵,先后5次讨伐强大的曹操政权,打得老谋深算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尤其是他在打败仗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自贬三等,并把自己的错误布告天下,进而加强训练,严格治军,使一度沮丧的蜀汉将士恢复信心。他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运输军粮工具木牛流马,并革新弓弩等等。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