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20145300000024

第24章 高新科技武器(2)

作为一种打击点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制导炮弹主要用于摧毁坦克、装甲车辆、舰艇等运动目标和坚固防御工事。海湾战争中,美陆军使用90枚“铜斑蛇”制导炮弹,就摧毁了89辆坦克和装甲车,几乎百发百中。相比之下,普通火炮即使射击精度更高,如果要摧毁几十公里以外的小目标(如坦克、舰艇、工事等),也要发射一二百发炮弹才可能有一二发直接命中目标,而对于运动目标的命中精度就更低。试验表明,用榴弹炮打运动中的主战坦克,需发射普通榴弹176枚,才平均有1发直接命中;要摧毁1辆主战坦克,则需要发射普通榴弹2500枚左右。而制导炮弹几乎百发百中,直接命中1~2发即可摧毁主战坦克。

两者相比,不仅作战效费比(作战效能与费用之比)获得极大的提高,而且作战效能增大了数百倍。

目前,各国研制和装备的制导炮弹大多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和激光、红外、毫米波制导技术。美、英等国还在发展微波雷达被动寻的制导炮弹,实际上就是一种反辐射制导炮弹,专门用于攻击雷达等电磁辐射源目标。在1982年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就使用了“狼”式反辐射火箭弹,攻击叙利亚防空雷达阵地,取得了可观的战绩。这种反辐射制导炮弹不仅是一种信息化武器装备,而且也是用于直接攻击敌方的信息目标。

今后,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制导炮弹将采用末段主动和被动寻的制导方式,具备“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并且能够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制导炮弹的诞生,为炮兵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使火炮攻击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作战效能与杀伤威力成百上千倍地提高,并且必将推动炮兵火力攻击方式上的一场彻底变革,炮兵也将步入精确战时代。

6.水中精确制导武器:制导鱼雷

鱼雷与导弹构造基本相似,只是导弹在空中飞行,而鱼雷是在水中航行,并自动导向攻击目标的水中兵器而已。鱼雷的主要使命是反潜,其次是反舰和海岸防御,必要时也能封锁海峡和航道。对于潜艇来说,鱼雷是必不可缺的主战装备;而对于反潜作战,鱼雷也必不可少,鱼雷可采用热动力或电动力,由雷头、动力系统和制导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世界上第一条鱼雷是英国人怀特黑德于1866年发明的。100多年来,鱼雷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直航鱼雷”为第一阶段;战后至70年代末的“制导鱼雷”为第二阶段;80年代出现的“智能鱼雷”为第三阶段。至今世界上只有9个国家能够自己研制和生产鱼雷;即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日本和中国,它们都发展了第二代和第三代鱼雷,而这两代鱼雷技术水平却相差10~20年。

早期的鱼雷只能定向直航,无制导能力。德国首先研制出第一条电动鱼雷。

1943年,德国研制成功第一种具有制导能力的自导鱼雷,由头部的噪声自导装置接收目标的噪声信号进行引导,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研制出第一条线导鱼雷,由发射舰艇通过导线对自导鱼雷进行制导。当时,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和英国的鱼雷技术也较先进。

20世纪50-6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鱼雷制导技术的进步,诞生了不仅能攻击水面舰船、也能搜索攻击水下潜艇的新型制导鱼雷。美国后来居上,靠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获取的大量鱼雷资料和专家,鱼雷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到70年代末水平比西欧诸国高出一大截。例如,火箭助飞鱼雷(反潜导弹),就是美国最早研制出来的。

20世纪70—80年代,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广泛用于鱼雷武器中,改进了其制导系统的性能,增强了对目标的搜索、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80年代初,鱼雷发展进入智能鱼雷阶段。尽管美国MK50小型鱼雷智能化程度很高,但一直领先的局面已被打破。例如,俄罗斯的65型鱼雷性能就比美国的MK481鱼雷略胜一筹;法国“海鳝”小型鱼雷性能也明显优于美国MK46;意大利A184鱼雷和A244鱼雷,目标识别技术在世界上更是独一无二;瑞典TP43x0鱼雷则开创了全世界小型鱼雷装线导技术的先例。

先进的制导鱼雷和智能鱼雷,已成为威力巨大的水中精确制导武器,改变了水中杀伤兵器的面貌,使得潜艇的水下精确攻击能力大为提高。水下精确战的威胁,已经成为未来海战不可轻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7.空中卫星的克星:反卫星武器

反卫星武器是发展当中尚未经过实战的精确打击武器。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曾相继研制过反卫星导弹。美国试验的反卫星导弹是一种小型化动能武器,从飞机上发射,攻击在低轨道上运行的军事卫星。其中两级助推器和一个微型自动寻的截击器组成,两级火箭的作用能将导弹推至460公里左右的高度,自动寻的截击器装有用于探测目标的长波红外传感器、进行制导控制的微型计算机、激光陀螺和控制截击器机动的多个小型火箭,截击器中没有炸药,靠动能撞毁目标。这种空基反卫星导弹与地基反卫星武器相比,具有灵活、机动、反应迅速、不受发射场地限制等优点。

另外,发达国家还重点探索和发展动能反卫星武器和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如美国和前苏联曾大力发展高功率反卫星激光武器等。近年来,美国加强了反卫星激光武器的研制,并已于1997年底开始进行外靶场试验。反卫星武器的发展,使得空间的争夺(天战)更趋激烈,并将成为未来精确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精确战本身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凶神恶煞“核武器

1.核武器中的“大哥大”:核导弹

对常规导弹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一种由反作用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和战斗部三大部分组成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那什么是核导弹呢?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在结构上大体相似,所不同的是战斗部部分。装有高能化学炸药的是常规导弹,而战斗部由核装置构成的是核导弹。多数战术导弹装备常规弹头;地地导弹弹头则较为多样化,既可装备常规弹头,又可装备核弹头;战略导弹通常装备核弹头。

核导弹的发射需要专门的发射系统和发射控制系统。发射系统、发射装置及测试设备、瞄准设备、起竖设备等各种专用技术设备组成。核导弹的发射装置种类比较多,如发射台、发射架、发射井和发射筒等。按发射时导弹的状态,可分为垂直发射装置和倾斜发射装置。按其机动性,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机动式发射装置。机动式发射装置又分机载(空中机动)、舰(艇)载(海上机动)以及车载(地面机动)三种。机载发射装置有导轨式和导管式两种。地面机动发射又分公路机动、越野机动和铁路机动等几种发射方式。另外,公路机动发射系统可采用履带式车辆、轮式车辆或牵引拖车,上面装有竖起装置的发射装置,使其具有运载一竖起一发射一体的功能。例如,美国的“民兵”、“和平卫士/Mx”及前苏联的SS一24、SS一25陆基州际弹道导弹,就属于固定发射的核导弹,而美国的“三叉戟”C一4潜地弹道导弹则属于水下发射的核导弹,“潘兴”Ⅱ式属于机动发射的核导弹。

核导弹大致可分战术核导弹和战略核导弹两大类。战术核导弹主要有近程地地核导弹、舰舰和航空核导弹、反潜核导弹等,用于打击战役和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战略核导弹主要有陆基州际弹道核导弹、潜地弹道核导弹、反弹道核导弹等,用于攻击战略目标,发射距离可达上万千米的洲际范围。

自核武器诞生以来,各核国家竞相优先发展核导弹。地面、水面、水下、空中各种条件下发射的核导弹相继问世,核导弹从大到小,从地面到水下、空中,从单弹头到多弹头,达到了系列化的程度。其中,美国和前苏联尤甚。目前,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国、俄国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截止到1989年,仅陆基洲际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核弹头,美国就有7602枚,苏联有10万枚,梯恩梯当量分别为2427.5百万吨和4423.4百万吨。

2.杀人毁物的“巨魔”:核航空炸弹

核航空炸弹是用航空器携载投放的装有核战斗部的炸弹。1945年美国用飞机投放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小男孩”和“胖子”,就属于航空核炸弹。

航空核炸弹主要由核爆炸装置、引爆控制系统以及带稳定翼的弹体组成。结构上大致可分为头部、中段、后体和尾部四部分。头部和后体为电子装置,主要有解除保险开关、闭锁器、引信装置、传感器、点火装置、电源、电接插件等;中段为核爆炸装置;尾段一般为圆锥状或后体部分的延伸,配装不同形状、尺寸和横截面的尾翼及各种类型的减速机构或降落伞。根据战略战术要求和载机特性,通过上述结构上的不同设计、组合和连接,即可产生多种规格尺寸、威力和各种爆炸特性的核航空炸弹。一般来说,由战略轰炸机携带的战略核航空炸弹的威力要高些,一般在几十万吨至几百万吨梯恩梯当量之间,个别型号的威力甚至叮高达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由战术战斗机携带的战术核航空炸弹的威力要低一些,一般在几千吨至几十万吨梯恩梯当量之间。

核航空炸弹可以不同方式投放,在预定的地面、低空和空中爆炸。最常用的投放和引爆方式有4种:空爆/延时引信、地爆/延时引信、空爆/完备引信、地爆/完备引信。

与核导弹相比,核航空炸弹的投放系统较为简单,而且与先进的载机相配合,可以使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因此,美国、苏联在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首先发展的就是核航空炸弹。此后,在几十年里不断设计、生产、部署,更新一批又一批的战术和战略核航空炸弹。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的现代战略核航空炸弹,具有改进的安全装置和高速超低空投放能力,它与同时发展先进的隐身轰炸机相配合,将显著地增强战略轰炸机的核攻击力量。

世界其他核国家对核航空炸弹的研制也非常重视。早在1956年10月11日,英国在马拉林加岛首次用“勇士”飞机空投了核航空炸弹,当量小于2万吨。

1957年5月15日,在圣诞岛用四引擎洲际轰炸机在5000米高空投下一枚两相氢弹,被认为是“干净弹”,爆炸后放射性沉降几乎可忽略,当量为百万吨级。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改进,发展成了供“幻影”一4式飞机携带的AN一22型钚原子弹,威力为6万吨。我国于1965年5月14日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核航空炸弹爆炸试验,1967年6月17日用飞机空投了第一颗氢弹。

3.核弹家族弟兄多:其他形形色色的核弹

中子弹

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或“加强辐射弱冲击波弹”。它是利用核裂变反应与核聚变反应而提高中子射线产额的特殊类型的小型化的氢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的低当量氢弹,属战术核武器中的一种。中子弹加强了中子辐射而相对削弱了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效应。一般核弹爆炸时不仅杀伤人员,而且对周围建筑物、工厂设备等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额外破坏(也叫牵连破坏)。而中子弹爆炸放射出的大量高能中子,可以穿透1英尺厚的钢板,可以毫不费力的穿透坦克装甲、掩体和砖墙等物,杀伤其中的人员,而坦克、建筑物、武器装备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中子弹是一种有效地反坦克武器。中子弹爆炸时放射性沾染很轻,经过较短的时间,部队即可进入爆炸地区,这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中子弹方案早在1958年即由美国核武器专家S·T·柯恩提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研制成功。1981年里根总统批准生产中子弹,现已为“长矛”地地战术导弹和203毫米大炮装备了中子弹。

核炮弹

核炮弹是指用火炮发射的装有核战斗部的弹种。核炮弹常分为裂变型与增强辐射型两大类。1952年美军就为280毫米口径的火炮配备了核炮弹。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已有3500多门火炮能发射核炮弹,并拥有核炮弹5000多枚。新型的核炮弹还在弹内装有定时器和存储器、引信部件、电源、电子程序装置、目标探测器和发动机等装置,以提高射程和命中精度。此外核炮弹在弹体结构上也逐渐实现了通用化,以便在野战条件下实现裂变型和增强辐射型核战斗部的置换。

如美国155毫米火炮的W48裂变型核炮弹,其威力不到1000吨TNT当量,重量仅54.24公斤,长86.4厘米,直径15.5厘米;202毫米炮的W79聚变型核炮弹,威力从1000吨到24吨TNT当量可调,重约98公斤,长109厘米,直径20.3厘米。

核定向能武器

以核能作为动力源的定向能武器。它利用核弹或核反应堆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激励或驱动产生高能的激光束、粒子束、电磁脉冲、等离子体等,并将其定向发射,具有可控的杀伤破坏能力。该武器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