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20145300000019

第19章 武器大观(6)

1868年下水的法国舰中问有4门10.5英寸(26厘米)火炮,炮塔塔座和菱形堡全身披甲。厚甲挂在要害部位,如发动机弹仓、最大的火炮上,其他部位稍加护卫,旨在提高战斗力。一年后,英9000吨无帆“摧毁”号下水,它的装甲重250吨,可储煤1600吨。全舰的柚木厚达17英寸(43厘米)以上,铁甲厚至少8英寸(20厘米),要害部位达1英尺(30厘米)厚,炮塔表面甲厚14英寸(35厘米),4门35吨火炮架在二个塔台上,中间隔着二个烟囱和二个驾驶台。人们崇拜巨型战舰,战舰成了漂浮的钢铁要塞。意大利舰船首先披上了21英寸(52.5厘米)厚的钢甲,可抵御当时所有的炮弹。接着造船业转向确保舰船的要害部位,而其他部位能保证正常航行、发射即可。这一时期产品的典型代表当属英国的“不屈”号。舰中部设4门16英寸(41厘米)80吨火炮,装甲厚度达24英寸(60厘米)。

19世纪下半叶,钢与镍、锰、碳结合产出了高强度镍钢、锰钢和碳钢,从而大大降低了装甲舰的厚度与重量。同时火炮的制造工艺也不断改良。“不屈”号16英寸前膛炮能射出1600磅(726公斤)炮弹击穿1000码以外20英寸(50厘米)厚的钢板。到20世纪,面对美国的强力钢板,这种炮弹的穿透力还不到10英寸(25厘米)。因此,从19世纪80年代起人们的研究方向一直集中在提高速度和穿透力上。研究结果表明要加长炮筒,慢发火推进才能提高速度、加大穿透力度。炮筒加长增大了前膛装填的难度,因此改为后膛炮。

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战舰的外壳更薄,外形更优雅。例如美国1891年两个烟囱、双帆、双炮塔“印地安那”号和英国的“陛下”号。

4.“无敌勇士”:无畏战舰

英国从1905年起就打算把19世纪所有的科研成果集中在“无畏”舰上。第一艘下水的超级舰是HMS“无畏”舰。

1906年2月10日“无畏”舰顺利下水,震惊了整个世界。它有10门12英寸(30厘米)火炮,大于其他任何一艘战舰且速度快。它首次采用涡轮发动机,吃水线以下有11英寸(27.5厘米)厚的铁甲抗鱼雷攻击,时速达21.6节。

之后的四年中,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密歇根州和日本加入了制造“无畏”舰的行列,但始终没能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生产能力。到1914年英国已有30艘“无畏”舰下水。

英国最好的“无畏”舰是“伊丽莎白”号,有8门15英寸(38厘米)火炮,13英寸(33厘米)厚的铁甲,速度为25节,均超过了1909年德国战舰。

尽管绝大多数德战舰上的火炮门数达12门之多,但炮位不当,离开了中位,而且舰体小、航速慢,只有装甲部分优于英舰。德国最佳战舰排水量为2800吨,时速22节,中位有8门15英寸火炮,吃水线和炮塔铁甲厚13英寸,在群炮和鱼雷轰击之下能继续战斗。

为了超过英135英寸(34厘米)火炮,美1911年的“纽约”号和“德克萨斯”号采用了14英寸(35.5厘米)大口径火炮。舰体装甲薄厚各异,从炮塔处的18英寸(46厘米)到吃水线的13英寸(33厘米)不等,其他部位没有铁甲保护。1914~1921年间,美国生产14英寸火炮战舰7艘以上,日本则积极回应了16英寸(41厘米)火炮舰船。

1922年初,“华盛顿条约”签署,其中“战舰休假”条款的形成有二个原因:公众广泛的裁军意愿;政府发展经济的愿望。当时战舰的设计者受到再三警告:“无畏”舰将受到飞机轰炸和鱼雷的毁灭性打击。然而,战舰不过是政治武器,为政治斗争服务而已,竞争还在继续。到二战爆发时排水量在25000吨~70000吨的舰船已经难以防守一战时防守相对安全的区域了。

各国战舰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法国模仿英国的设计方法,没有大的突破,只是速度提到30节。德“袖珍战舰”,按条约限定设计为1万吨,实际已超过了1.2万吨,航程达2万英里,成了专门劫掠商船的武装快艇。1936年德开始了重型舰船制造,是当时威力最大的战舰,分别为4.17万吨和4.29万吨,载8门15英寸(38厘米)火炮,12门5.9英寸(12厘米)火炮和44门口径各异的AA炮。意大利、英国生产的战舰在3.5万吨左右,但难防空中打击。英战舰,如“威尔士王子”的防空火炮面对强大的空中火力束手无策,于1941年12月与另一个战舰一起双双被击沉在马来西亚海域。

美国很快吸取了二战初始阶段的教训,于1944年造出10艘4.5万吨级16英寸大功率发动机战舰,其装甲更坚硬并配有150多门各式防空火炮。在装备超级战舰抵御空袭及潜艇袭击的过程中,曾经辉煌一时的“无畏”舰退居二线担当起护航任务。尽管从1942年起美国未损失一艘战舰,但1945年随着日本巨舰被鱼雷命中沉没,战舰的历史使命就此结束。

5.“亦君亦臣”:巡洋舰

19世纪后半叶,带帆舰艇日渐衰亡,人们需要一种耐力速度火力及装甲都超过它的新型舰船,巡洋舰应运而生。有全甲的也有半甲的,还有轻型的和重型的,种类相似差别不大。

20世纪80年代后期装甲巡洋舰问世,后来,以速度取胜的小型巡洋舰也装上了铁甲。巡洋舰可满足各国的不同用途。美国辅以厚甲用于海岸防御;法国、意大利追求时速;英国又要速度又要求铁甲精良以完成大英帝国辽阔海疆的巡逻任务。如1900年建造的巡洋舰时速为20节,排水量为1.1万吨,载16门6英寸(15厘米)炮,12门12磅炮弹火炮,2门18英寸(45厘米)鱼雷发射管,装甲厚度由指挥塔的12英寸(30厘米)到甲板的4英寸(10厘米)不等。

小型巡洋舰得益于20世纪20年代“战舰假日”条款。因主战舰发展受限,所以1万吨以内的巡洋舰似乎是最棒的。虽然到了30年代这些舰船不再时髦,但仍然以其8英寸(20厘米)炮,装甲轻速度快而备受人们关注。

英美意3个国家看准了巡洋舰的开发前景。英美用来保卫海疆;意大利用于地中海防御系统。英美建造的巡洋舰大同小异,装甲轻速度快,航程1.3万英里,拥有几架水上飞机和9210门8英寸炮。和意大利仅限于地中海海域之内的巡洋舰相比,英美巡洋舰黯然失色。

日本第一批1万吨巡洋舰,1936年增至1.338万吨,载10门8英寸炮,占领了1937~1939年德国1.39万吨巡洋舰市场。法轻型6.1英寸(15厘米)炮巡洋舰效果极好,是同类型中的典范。

20世纪初“无畏”舰的出现引来了另一种新型舰——战列巡洋舰的诞生。

它体重轻速度快,重约1.7万吨,载大型“无畏”炮,能为主战舰队巡逻护航。

1907年英首批战列舰下水服役,因为求速度而牺牲了装甲,所以战斗中无法自我保护。因此一直遭舆论的批评指责。1906年日德兰海战中两艘战列舰被击沉,另一艘受了重伤。尽管如此,战列舰在海军军舰编制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它低矮的轮廓时髦的外表让人羡慕不已。二战爆发又一次暴露了它的弱点。1941年5月24日,8门15英寸(38厘米)炮战列巡洋舰被兵力相近装甲更精的法国战舰击败。二战期间德国也在不断地研制战列巡洋舰,比英舰结实有力,排水量达3.1万吨,时速为32节,载9门11英寸(28厘米)炮,还算是小型舰。设计甲板铁甲厚度为6英寸(15厘米),舰体主要箍带和炮塔的装甲厚度为12~13英寸(30~32.5厘米),能抵御重炮轰击。

6.海战多面手:驱逐舰

当人们意识到在海上也可以使用鱼雷时,大型鱼雷艇问世,它的任务是为主舰队保驾护航。第一艘鱼雷艇驱逐舰是英国造,于1893年下水服役,它有3个鱼雷发射管,1门12磅炮弹火炮和3门6磅炮弹火炮,时速达28节。它能赶上当时最快的鱼雷艇,也可轻而易举超过主力舰。驱逐舰速度快,杀伤力强。19世纪末涡轮驱逐舰问世,最高时速达34节。小鱼雷艇用于海岸防御,驱逐舰随主力舰队完成海上作战任务。进而促使战舰增设了更多的辅助兵力和军械与鱼雷舰抗衡。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鱼雷的危险性得到了验证。日本鱼雷艇在一个晚上就摧毁了在阿瑟港停泊的俄战舰2艘、巡洋舰一艘。1914年鱼雷的速度威力射程进一步完善,可重创7000码以外的战舰。所有海军舰队被迫认真考虑这一威胁,不得不组建驱逐舰小舰队来保护主力舰免受鱼雷艇的攻击并主动进攻对方。

驱逐舰除了能护航用于反潜战以外,还能胜任多种任务,广泛用于二战,是大西洋战役中打击德u形舰船的骨干力量,也是太平洋、大西洋海战中用鱼雷摧毁敌方受伤舰船、登陆打增援的一支生力军。二战时期的驱逐舰,虽然速度快、吨位大、武器精良,但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没有大的改变。

二战后,各国海军普遍把驱逐舰作为参加远洋编队的舰种;再加上更多国家实施“面向远洋”的海军战略,驱逐舰的续航力也愈来愈大。典型舰如美国的“亚当斯”级,以20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8000海里;法国F70反潜驱逐舰在18节航速下达8500海里。增大续航力的措施大同小异,如,改进动力装置以降低油耗,改进燃油性能,在保证其他舰载物的前提下加大储油量,改进舰型及实施科学的航行方法等。

作为主要水面战斗舰艇,增加其攻击武备,提高其抗打击能力,无疑是更为核心的内容。美国的跨世纪驱逐舰主力舰艇“伯克”级,装备了“宙斯盾”系统后,可有效地迎击来自空中的各种敌方目标。而其垂直发射系统不仅能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标准”Ⅱ防空导弹;还能垂直发射“战斧”导弹,有较强的对舰、对岸攻击能力。前苏联的“无畏”级驱逐舰,据称是“装备了足以使任何潜艇感到畏惧的反潜武器”。该舰装有2座4联装SS—N一14舰对潜导弹发射装置,2座12管RBU一6000反潜火箭发射器;2架卡一27反潜直升机。

SS—N—14反潜导弹射程30海里,可以加装核弹头;卡一27反潜直升机与美国的“海王”性能相近,2架直升机交替飞行,保持空中的搜索持续不断。舰上的防空武器为先进的SA—N一9舰对空导弹,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可在360度角全方位内打击来自空中的目标。日本在其最新型驱逐舰上装备了从美国引进的MK一50反潜鱼雷。这种鱼雷采用定向、两次爆炸技术,专门用来打击双壳体新型核潜艇。鱼雷命中潜艇后,引信先引爆前半部炸药炸穿潜艇外壳,鱼雷后部继续挺进潜艇内壳后实施第二次爆炸。两次爆炸在几微秒内完成。而为了实施先敌攻击,各国在提高各种探测手段,特别是线列阵拖曳式声纳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第三节 空战武器

1.空中的“无敌勇士”:战斗机

战斗机也被称为歼击机。战斗机的主要用途是歼灭空中敌机和飞航式空袭兵器以夺取制空权,也可以遂行对地攻击任务。根据其任务要求,战斗机必须具有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好、火力强等特点。

自从1915年第一架专门用于空中格斗的战斗机问世以来,战斗机的发展经历了活塞式和喷气式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基本上取代了活塞式战斗机。由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了喷气式,加之气动布局的改善,出现了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以后简称第一代战斗机),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战斗机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一100、前苏联的米格一19等。这一代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马赫数为1.3左右。机翼大多数为后掠翼。动力装置为带有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武器采用航炮、空空火箭和第一代空空导弹,并装有光学一机电式瞄准具。机载雷达为第一代雷达,功能简单,作用距离小(仅几千米范围),而且是电子管型,结构笨重,可靠性差(甚至可靠时间仅有几小时)。

第二代战斗机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一104、F一4,前苏联的米格一21、米格一23及法国的“幻影”Ⅲ、中国的歼7、歼8均属于第二代战斗机。第二代战斗机的机翼多为小展弦比薄翼型、三角翼或变后掠翼;动力装置仍以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勾主,但推力增大,推重比提高;武器为航炮和第二代空空导弹,并装有具有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机载雷达属于第二代雷达。第二代雷达与第一代相比,功能有所增加,作用距离增至几十千米,并采用了晶体管,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可靠性也有所提高。

第三代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代战斗机突出了中、低空机动性,即所谓空中格斗性能。其代表机型有F一15、F一16(美国)、米格一29、苏一27(前苏联)、“幻影”2000(法国)等。这代战斗机最大飞行马赫数一般为2左右。其主要特点是空战格斗性能好,火力强,有出色的中低空亚、超音速的机动性,不仅能执行空战任务,且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