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20145300000016

第16章 武器大观(3)

火箭炮有多轨式、多管式和框架式。其运动方式有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可一次发射1发至数十发火箭弹,最多可发射上百发。其主要特点:发射迅速,火力猛,配用弹种多、威力大、机动性能好,但发射时火光大,射弹散布大,阵地目标容易暴露。它主要用于压制大面积集团目标;也可用以布设地雷场,阻止坦克前进;又可排除大片地雷,开辟通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火箭炮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许多性能优异的火箭炮。其中,仅前苏联就制成BM-14、BM-24、BM-20、BM-25等多种火箭炮。

这些火箭炮的发射装置多种多样,既有管式和圆笼式,也有方笼式,但轨道式已被淘汰。它们配用尾翼稳定火箭弹和旋转稳定火箭弹,射程达9~20公里。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研制成威力更大的BM-21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

它的发射管多,射程远,标志着火箭炮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并促进了世界各国火箭炮的发展。这一时期,原联邦德国制成了110毫米36管火箭炮,其最大射程达18公里,既可单发射击,又可以齐射。更引人注意的是,它已具有对付装甲车辆的作战能力,比苏联的BM-21式火箭炮技高一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火箭炮普遍重视起来,并研制出了一批性能先进的火箭炮,如意大利的菲洛斯25/30式122毫米多管火箭炮、西班牙的特鲁埃尔140毫米多管火箭炮、联邦德国的拉尔斯110毫米火箭炮、以色列的LARl60式290毫米多管火箭炮、原捷克斯洛伐克的RM-70式122毫米多管火箭炮以及美国M270式277毫米多管火箭炮等。

1983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上,一种装在大型卡车上的火箭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就是当时前苏联新装备使用的BM-27式16管240毫米自行火箭炮。这种火箭炮比当年曾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强。它的16个发射管每个长约5米,火箭弹径达240毫米,射程可达40公里。B-27火箭炮的战斗性能有突破性进展,配有威力强大的子母火箭弹、杀伤爆破火箭弹、化学火箭弹等,对付集群坦克、装甲车辆和集结的有生力量十分有效,标志着火箭炮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目前,世界各国装备和正在研制的多管火箭炮约30种。口径绝大多数为51~381毫米,管数为3~40管。北约除将M270作为压制火力的主要炮种外,还制定了新的发展计划。根据未来常规战争的需要,北约决定发展三种不同射程的火箭炮:20~30公里的轻型、50公里左右的中型和100公里左右的重型火箭炮。

目前有代表性的火箭炮有中国的神龙WM一80型273毫米火箭炮、俄罗斯的龙卷风BM.30火箭炮、美国的大地震M270多管火箭炮、南非的暴风雨BLT“巴塔莱”40管火箭炮等。

长脖子的凶猛独角兽——加农炮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长、初速大、射程远、弹道低伸的火炮。“加农”系英文“Cannon”的译音。中国习惯于把弹道低伸的一类火炮称为加农炮。坦克炮、反坦克炮、舰炮、海岸炮和航空炮等均属这种类型。一般炮身管长为口径的40倍以上,初速在700米/秒以上,射角在45°以下,可用以射击坚固的垂直、装甲目标和压制远距离目标。

发展加农炮的尝试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人们为提高火炮的初速和射程,开始制造身管较长的加农炮。

起初,用加农炮发射球形爆破弹往往发生膛炸,搞得炮毁人亡,损失很大。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球形弹强度低,而加农炮的膛内压力大,温度高,使弹丸发热而爆炸。因此,那时多用榴弹炮来发射爆破弹。

后来到了1756年,俄国人马尔梯诺夫制成了一种身管长介于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的“独角兽”炮,适合于发射爆破弹,而且增大了射程。这种炮因在炮身刻有独角兽标志而得名,炮身较长,其身管长为口径的10倍,而炮的药室却呈圆锥形,有利于发射爆破弹。当时,欧洲各国对独角兽炮很感兴趣,纷纷进行仿制和改进,并列入军队装备。他们将这种炮称为“长炮身的榴弹炮”,可见它是加农炮发展过程中的“混血种”。

但加农炮真正的发展则是在线膛炮问世以后,当时的加农炮主要用来对付有装甲防护的战船。后来随着战舰的发展,出现过专门用来对付它的450毫米的大口径加农炮,但这种大口径加农炮寿命相当短,加农炮的发展不得不另辟新径。

于是,改进加农炮的途径就从大口径而变为缩小口径和提高炮弹质量。结果,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加农炮的最大口径只有305毫米,但它的威力和寿命却相应提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身披挂钢甲的坦克出现在战场上,为了对付坦克等活动的装甲目标,加:衣炮又担负起打坦克和对敌前沿和大纵深目标进行火力突击的任务。

现在我们所说的加农炮是指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长脖炮。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使用较普遍的是口径为75毫米至130毫米的加农炮,其炮身长为口径的30至52倍,初速达880毫米/秒,最大射程为3万米。

由于加农炮的身管长,火药燃烧所产生的火药气体压力大,因而弹丸的初速高(一般为700~900米/秒),碰击坦克装甲时的动能大,穿透装甲的能力就强,正好能满足发射动能穿甲弹的要求。因此,穿甲弹都采用加农炮来发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对付日益增厚的坦克装甲,不仅反坦克炮多采用加农炮,连坦克本身也装备了适于发射穿甲弹的加农坦克炮。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加农炮的“脖子”更长了,其炮身长已达口径40~61倍,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为35公里。如果使用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可达43公里以上。

目前,有代表性的火炮有:前苏联的2c5式152毫米自行加农炮和c一23式180毫米自行加农炮和芬兰的M一60式122毫米加农炮等。

火炮家族中的“混血儿”——加榴炮

加农炮和榴弹炮是火炮家族中出世较早的两种。榴弹炮的身管粗而短,初速小,弹道较弯曲,主要用来破坏和击毁固定目标,如工程设施、桥梁、交通枢纽等;而加农炮的身管细长,其长度一般都超过口径的40倍,而且初速高,弹道低伸,适合直接瞄准射击诸如装甲车辆和坦克等活动目标,所以通常也叫做“平射炮”。

早期的火炮,都是发射落地不爆炸的球形实心弹,并无榴弹炮、加农炮之分。16世纪中期,英国人什拉波聂里发明了一种装有许多金属弹子的炮弹,落地后发生爆炸,弹子、弹片四处翻飞,这种炮弹俗称开花弹、爆炸弹。又因它像石榴一样多籽,便得了个“榴弹”的雅号。

为了适应作战需要,提高火炮的通用性,使一炮多用,减少火炮品种和型号,有些国家研究将加农炮与榴弹炮合二为一,吸取两者的特长,制成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性能的加农榴弹炮。现在的加榴炮用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其弹道低伸,接近加农炮性能,可遂行加农炮的射击任务;用小号装药大射角射击时,其弹道较弯曲,接近榴弹炮性能,可执行榴弹炮的射击任务。早在1937年前苏联就研制成了M-20式152毫米加榴炮,身管长为口径的32.3倍,初速为655米/秒,最大射程达17230米。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积极设计制造更先进的加榴炮。到目前加榴炮已成为现代陆军地面炮兵家族主要成员,是野战火炮的主力之一。主要用于射击远距离目标和破坏较坚固的工程设施。

现代加榴炮的日径多为152~155毫米,其身管长达口径的39~52倍,从而提高了火炮初速和增大了射程。

由于加榴炮有较突出的优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首先重视发展加榴炮,而没有专门研制新的加农炮。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加榴炮有:中国的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和155毫米加榴炮、前苏联的盯20式152毫米加榴炮、美国的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等。

“防空卫士”——高射炮

高射炮被人们誉为“防空卫士”,是一种用于毁伤空中目标的火炮。它的特点是:射角大、瞄准和发射速度快。有随动装置的高射炮,可用雷达和指挥仪计算射击距离,通过同步联动,控制火炮自行瞄准射击。

德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专用高射炮。这种炮口径50毫米,身管长1500毫米(口径的30倍),炮弹初速573米/秒,最大射高4200米。两年之后(1908年),德国克虏伯兵工厂也造出了一门高射炮,口径为65毫米,身管长度为口径的35倍。值得一提的是,该炮装在门式炮架上,首次采用控制手轮调整方向进行瞄准。

继上述两种高射炮之后,德国在1914年制成了有代表性的77毫米高射炮。

它的较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装在四轮炮架上的简单炮盘。这种炮盘在行军时可以折叠起来,用马或车辆牵引;作战时,打开炮盘,支起炮身,即可对空射击。

此后,各国都在研制口径较大和炮管长的高射炮,以便对付飞机的挑战,并希望在同飞机的竞争中获得必胜的优势。

目前,各国现装备的高射炮大都是60毫米以下口径的高射炮,主要有20毫米、23毫米、25毫米、30毫米、35毫米、37毫米、40毫米和57毫米8种口径,其中以20~40毫米口径占多数,而且多为双管联装和自行式的。

近年来,随着直升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大量使用,要求高射炮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命中率。在这种情况下,今后的高射炮口径有可能向稍大的方向发展。如有的国家研究用40毫米以上口径高射炮对付远距离低空武装直升机。

由于作战飞机向低空、超低空、高速和全天候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地毁伤低空飞机,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高射炮发展趋势主要是采用小口径、高初速,更新弹种,火炮、雷达、指挥仪安装在同一车体,自行高速机动,发射制导炮弹,提高火力密度和射击精度。如美国和法国正研制40毫米48管火箭式高射炮安装在装甲车上,发射火箭增程弹。作战时,采用4管、8管、12管不同方式齐射,发射的炮弹其密度用计算机控制,能保证在1600米距离上,摧毁能力达70%。

现代高射炮不仅用于击毁空中目标,必要时也可用以射击地面和水面的目标,还可摧毁巡航导弹等。按口径可分小口径(20~60毫米)、中口径(60~100毫米)、大口径(100毫米以上)高射炮。

目前,新型的较大口径高射炮多采用雷达火控系统,而以光电火控设备作为辅助火控手段;对小口径高射炮来说,是以光电火控设备为主要火控手段。由于配备搜索和跟踪雷达进行自动搜索、跟踪,使高射炮的反应时间大为缩短。

在研制新的高射炮弹药方面,除了继续研制新型榴弹和穿甲弹外,还着重研制制导炮弹。德国在设计和研制35毫米激光波速制导炮弹,美国也研究了35毫米和40毫米简易制导炮弹。研制制导炮弹是当前提高高射炮命中概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较先进的高射炮有:美国的爱发脾气的印地安人“火神”高炮系统,俄罗斯的戴眼睛的北极熊23毫米4管自行高射炮和怪老头37毫米高射炮,日本的“大和远空战刀”87高射炮等。

“追杀坦克的利剑”——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是由发射时炮身不后坐而得名。元后坐力炮的结构独特,它的炮尾有喷孑,发射时炮身的坐力被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的反作用力所抵消。这就是它不产生后坐力的原因。无后坐力炮的特点与它的名字有关。由于它在发射时不像加农炮和榴弹炮那样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因而就不需一套笨重复杂的反后坐装置,火炮的炮架等也不必做得特别结实。这样,它的结构自然就简单多了,而且重量轻,便于运送和随时架起来向敌目标尤其是向坦克和装甲车辆等活动目标射击。

无后坐力炮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发射时没有后坐力,由此使结构大为简化,重量相应减轻,便于携行和机动。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与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等反坦克武器相比,在弹丸威力、射程和精度方面均显不足,已难以对付日益先进的现代坦克。另外,无后坐力炮消耗火药多,发射时有一多半的火药用于后喷,以消除后坐力。后喷火危险区大,易暴露目标。

论射程、精度、威力,无后坐力炮不及新崛起的反坦克导弹和不断改进的反坦克炮;讲轻便、灵活,在反坦克武器系统中,还有比它更小、更轻的反坦克火箭筒。因此,美国及其他一些军事强国已有将无后坐力炮从现装备中逐步淘汰的趋势,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还在大量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