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股神是这样炼成的:巴菲特最有价值的100条投资策略
2014500000090

第90章 忌讳投机心态

巴菲特认为,投资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理财行为,能够为投资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和快乐的心情。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对投资进行了科学的定义:所谓投资行为,就是经过全面彻底的分析,能够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充分的回报。一切不合乎以上原则的行为都属于投机。

根据格雷厄姆的投资定义,投资行为有严格的规则。其一:一切可以称得上投资的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全面而彻底的分析基础上。建立在任何消息、想象或臆断基础上的匆忙购股都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是在搏一种无法确定的可能性,也就谈不上投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劝诫说:不作分析就购买股票,就像不学驾驶就开车上路一样。可以想象一个毫无驾驶经验的人开车,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是同样的盲从者,上了这位先生的车,进入股市淘金,你有信心战胜股市的风雨满载而归吗?华尔街的许多人花在快餐店选择吃哪种汉堡包的时间甚至比花在选择买何种股票上的时间还要多。在证券市场上,消息泛滥,流言盛行。许多人都是根据传言买入卖出股票,比如“某某机构做某某股票啦,主力准备把某某股票炒到多少价位啦”等,而且对诸如此类的传言,“传言者”大多不会忘记加一句“据说是很可靠的”。流言的产生可能有着复杂背景,有些是出于某些投机人特定的目的,有些甚至就是某些市场人士的信口雌黄。在我们现在尚不成熟的市场上,确实存在着内幕消息的外泄。但是对普通的散户,谁又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许多传言都打着内幕消息的幌子。不作分析,根据传言、臆断和猜测买卖股票就是投机的开始。

其二,投资的行为要能确保本金的安全。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风险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常会使其中的游戏参与者遭受本金损失。大家都知道,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赚钱不容易。证券市场上,前一笔收益100%,下一笔只要损失50%,就又回到了起点。由于股市存在许多陷阱,很容易发生损失。也正因此,许多实际上是由于自己的错误而发生的损失,总能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安慰,并且很快地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很少去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许多人都希望自己手中的股票一买就涨,对获利的期望远远大于可能发生的损失。

巴菲特一直以来都坚持老师的投资观点。早在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狂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他后来对自己公司的人讲到投机问题时说:分开投资与投机的那条线——永远不是明亮清晰的,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最近已享受凯旋时就变得更加模糊了。没有什么能像大笔轻易得来的钱那样给理性服镇静剂。有那种飘飘然的经历之后,通常明智的人会卷入与舞会中的灰姑娘的行为相似的行为中。他们知道在庆祝会上逗留过久——也就是,在那些相对于很可能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有巨大估价的公司中继续投机——将最终会带来南瓜和老鼠。尽管如此,他们都讨厌错过盛大聚会的每一分钟。因此,眼花缭乱的参与者都计划在午夜前的几秒钟离开。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正在一个钟没有指针的屋子里跳舞。

巴菲特的做法与其他投资大师截然不同,他很少关注经济消息的传播,他说:“即使是美联储主席悄悄地告诉我今后两年的经济政策,他也不会改变我的投资策略。”此话足见巴菲特在股票投资时对经济信息的漠视程度。

1989年,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应邀访问巴菲特在奥马哈城的总部时,发现在巴菲特的办公总部里竟没有一台股票行情机,也没有一台能查阅信息的计算机。彼得·林奇对巴菲特投资股市却真正远离股市行情的做法感到十分惊讶。

这些做法令广大投资者难以理解,然而,在40几年的投资活动中,尽管巴菲特对经济信息十分漠视和不理会股市行情的变化,他的投资收益率依然比谁都高。对此,巴菲特曾经解释说:正如谁也没有办法准确预测经济的趋势一样,也没有人能够预测股市的走势。投资者若对经济状况和股市走势先作预测,然后再去购买符合这种预测的股票,便是愚蠢的做法,因为此时的投资者只有对经济和股市行情的猜测碰巧正确时才会有较好的收益。因此,巴菲特喜欢购买那些赢利能力不受经济变化影响的公司的股票。巴菲特的投资历程证明,他所长线投资的公司,都是一些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皆能获利的公司。既然持有这样优秀的公司的股票,又何必每天都去关注股市行情的变化和经济消息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