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0200000006

第6章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5)

2.集谛

人生那么苦,什么原因呢?苦谛讲苦果,集谛讲苦因;由诸种苦因,集起种种苦果,所以叫做集谛。苦谛是苦瓜,集谛是苦瓜种子。

苦瓜种子的说法有几种类型: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

五阴聚合说。色受想行识,是五阴,也叫五蕴。此五阴聚合,生出苦来。色是质碍,大抵是物质,身内身外之物都算。外界的地水火风,以及由这四大和合而成的人自己的肉身,就是色阴。受是领纳,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即是。想是取相,就是摄取表象,形成语言和观念。行阴呢,是造作,是心中那些支配行动的东西,譬如目的、计划、意志、决心呀之类。识,指的是了别,有六种识,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或者说八识,在六识之外,再加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不过早期佛教据说只讲六识;八识之说,归之于后起的大乘佛教。人有这个肉身,眼要看美色,耳要闻美声,鼻要嗅香气,舌要尝美味,身要触好物,意要想好事。老子云:吾之大患,在我有身。有这个血肉之躯,什么事儿都来了。佛家讲这个道理,更加系统精细了。这就是五阴聚合。聚合则有人,消散则无人;聚散无定,五蕴皆空。

十二因缘说。五阴聚合说侧重于讲苦因的结构,十二因缘说侧重于讲苦因的流变过程。苦因就是人,苦果也是人,人自己造苦,自己受苦。所以五阴既是苦因,又是苦果。同样,十二因缘放在集谛里面,说的是苦因,其实同时也就是苦果。其中十二个环节循环往复,每个环节都是下一个环节的原因,又是上一个环节的结果。世间因果就是这样缘起缘灭,循环生灭不已,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十二因缘的十二个环节,如果从因推果,是顺观;从果推因,是逆观。

顺观因缘,最根本的起因很扫兴:蠢,无明就是“蠢”;由于我们蠢,活了一辈子,最终的后果很惨:老死。老死也不明白怎么回事,还是蠢,只好再投生,又懵懵懂懂轮回一把,还很快活,还是蠢。

细细说来——由于过去世蠢(无明1);曾经造了好多业(行2);过去那些糊涂业现在忽然起一糊涂念:“我要投胎!”于是吱溜一下入了胎(识3);入胎有了身心,身就是色,心叫做名,因为心这东西看不见,取个名称,知道那么个意思(名色4);住胎发育,慢慢地长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准备出胎(六人5);出了胎,两三岁左右,苦乐还分不大清楚,只是用六根或六人触摸东西罢了(触6);大概六七岁的样子,可以识别体会苦乐了(受7);能够识别苦乐,那就欢喜呀发脾气呀,这样到了十四五岁(爱8);心里爱一爱就拉倒了吗?那可不行,要动手动脚,要抱在怀里、锁在箱里才踏实(取9);这样子乱造业,将来会“有好果子吃的”(有10);将来的好果子,就是再投生(生11);投生之后,重复“长大、老迈、得病、死去”这一套(老死12)。

当然,说“我要投胎”,那是笑话,没有那么清楚的念头。据说是中阴身看见男女作爱,起了淫心,想要加入,就一下钻进娘胎里去了。弗洛伊德说的“恋母情结”或者“恋父情结”,是不是跟佛家的道理有些瓜葛?

业报轮回说。众生的五阴之体在十二因缘中造业受报,轮回不已。轮回说许多宗教都有,佛教所反对的婆罗门教也有。不过早期佛教主张自作业自受报,不承认婆罗门教的那个主宰一切的梵天;不承认四种姓出于梵天;更不承认婆罗门种姓最高;而主张业报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大千世界一切山河大地都是众生业力所成,并无一个主宰一切的梵天创世,因此只要改变业力,去恶从善,就可以把自己变成善道众生、投生于善道世界或者凭业力造成一个善道世界。这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不过,认为人是五阴聚合体、虚幻不实、无我,而又主张业报轮回,那么谁造业、谁受报、谁轮回呢?这里好像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我论可以让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负责任,而业报轮回说又恰好相反,教人对自己负全部责任。于是教内教外为此争论不休。实际上呢,这些矛盾在如来那里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说严重一点,那些对立看法、以及不持定说的怀疑论正好是如来所反对的六师外道。正如当时还有人问如来许多问题。如来往往不予回答,最著名的就是“14个不答”,也就是对14个特定的问题加以搁置,暂不回答。不回答是不是答不出来呢?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譬如,一个人本来没偷东西,你却问他:“你偷了黄瓜还是苦瓜?说!老实交代!”他该怎么回答呢?那14个问题也有这种性质,比如:神(灵魂,我)和世间是有边?还是无边?是既有边又无边?是非有边非无边?神和世间是常?还是无常?是既常又无常?是非常非无常?死后是有我、还是无我?是既有我又无我?是非有我非无我?身体和灵魂是同?身体和灵魂是异?都是一些个“非此即彼、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问法,.总是逃不出彼此、是非、有无、断常,总要落入一个极端,不得圆满。现代的问题逻辑也认为,任何问题都有它包含或者假定的前提,而这前提未必是真实的。提问的前提不真实,那个问题就是假的。假问题没法回答。

可是,既然没法回答,如来怎么又说众生无我?说了“无我”,又说某某在这里死去,在那里投生,又分明“有我”似的,诸如此类,怎么回事?

也许可以打个比方——这里有把刀。有人问:这是杀人凶器、还是防身武器?试试看,你说怎么回答?说是凶器吧,莫非就真的不能防身?肯定不能用于正当防卫?说是防身武器吧,就绝对不能杀人越货?那就说既是凶器又是护身武器?好像也不行,因为我可能只想杀人,也可能手无缚鸡之力,莫说杀人,就是防身,也绝对不敢想。还有一句:既不是凶器也不是护身器。这同样不在理,不细说了。但是在具体情况下,我就用它防身了,没干别的,那么此时此地此事对于此人(我)而言,在如此这般的因缘下、条件下,它就是防身武器,没错,一点不含糊,无需置答。那么如来有时候说无我,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我不说有我无我”,有时候根本不说“我不回答”,干脆闭嘴,如此等等,只要联系当时的条件(因缘)来考虑,恐怕就没什么矛盾。这叫“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当然,如来对于语言的运用,还有许多妙处,这里也无力去穷究了。穷究,实在是苦。苦需要灭掉。

3.灭谛

从上面看得出来,所谓“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也许都可以归入四谛。十二因缘已经归人集谛了,下面的八正道其实在道谛里面。四谛统摄一切法。而四谛呢,也可以全部归结在苦谛里面。如来取名,把苦、集、灭、道四谛叫做:(1)苦圣谛;(2)苦集圣谛;(3)苦灭圣谛;(4)苦灭道迹圣谛。都是苦字打头。我们可以稍作改动,把苦圣谛改为苦果圣谛。所以都是苦谛,就是苦果的内容、苦果的原因、灭掉苦果苦因的解脱状态、走向无苦的道路和方法。

灭谛讲的是解脱,是涅槃。涅槃是佛的境界,达到涅槃境界就是成佛,人于涅槃正是佛号之一。这个境界所得,为漏尽通:烦恼断尽,一心清静,毫无世俗杂念,跳出三界,不入轮回,不生不灭。有人认为是死,绝对误会了。不过,人们认为早期佛教讲的涅槃是有余涅槃,属于小乘,小乘的涅槃并不彻底,还有不自在的地方。而大乘则人于无余涅槃,无拘无束。一说小乘涅槃有“常、乐、净”三德,而大乘涅槃则有“常乐我净”四德,其中那个“我德”极为重要,大乘菩萨以及诸佛,靠这个我德而兴起无上神通,教化众生,这是声闻人做不到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声闻人追求自己解脱,而大乘人发菩提心,要普渡众生。为我者,无我;为他者,有我。究竟有我还是无我?亦有我亦无我?既非有我也非无我?这样的问法,说明还在寻苦造业,不得解脱,未人涅槃,正需要灭谛,所以佛陀常以置答之法处理之。比方说要是一个人中了毒箭,得赶紧把毒箭拔出来再说,救命要紧。要是先在那里讨论箭是什么材料做的,什么形状等等,恐怕人早就咽气了。人生苦短,正如一个人中毒箭,要赶紧求解脱,不要浪费时间耍嘴皮了。其实,佛心慈悲,觉得一时间说不清楚,以后慢慢再说,也是一种考虑。因为那些问题要有绝大智慧的大乘人才能回答,要把人先导入小乘再说。良苦用心,不一定人人明白。既然不明白,有时候没有办法,先把人哄进来,灭掉眼下的大苦,再作进一步的理论。

如何灭苦?有八大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