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0200000039

第39章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1)

一禅定念净土,有宋元明清

理学闹分家,和尚和稀泥——两宋大德

孔门论天理,空门临天下(赵宋大势与三教概貌)

唐末经“安史之乱”,帝国元气大伤,不久陷入“五代十国”混战。经过30~40年“五代”更替,到周世宗(954~959在位)即位几年,厉行改革,鼓励开荒,减轻租税,兴修水利,整顿抑制佛教寺院经济,加强了后周力量。然后以开封为全国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力图北定中原,南下统一中国。实际上为北宋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

赵匡胤乱建立宋朝后,外扰内患不断,疲于奔命,只好加强专制统治。

周世宗灭佛或整顿佛教以后,隋唐诸多流派中,只有禅宗尤其临济宗风头犹健、领袖僧林、笼盖天下;净土宗则一贯无需呐喊,看似松松散散,却自然成为各宗的归向。其他如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势力都不大,而且各宗日益呈融合趋势。佛教原创力减弱,末法意识进一步加强。

为了增加保护色,逐步向世俗生活靠拢,文字禅勃兴,以富于文采的大众化口语影响到三教的教化和一般文学。禅林寺院经济非常活跃,僧人大力提倡忠孝,搞教外大融合,跟儒家“称兄道弟”,向帝王俯首称臣。

儒家却不大领情,而是还以颜色,并顺势来了一个起跳,在隋唐几百年的相对缄默之后,于吸收佛家和道家营养的同时,大力批评佛老,努力建立自己的形而上学和性命学的理论及修行法要,形成了作为宋代主要思潮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张载等人的理学。张载(1020~1077)跟佛家非常隔膜,他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命,批评佛家用六根妄测天地,六根掌握不了的,就诬称天地日月为虚妄。而周敦颐(1017—1073)奠基之后,北宋出现了程颢(1032~1085)和弟弟程颐(1033~1107)两位理学大师,将君臣父子之道归之于天理。南宋则有朱熹(1130~1200)唱人心道心说,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一边骂佛,一边学佛,使儒学有了新模样。南宋另一个理学家陆九渊(1139~1192),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张扬主观,受到朱熹批评。朱熹被看作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某种意义上他也集了一点佛和道的大成。

按照南怀瑾先生的研究,北宋真宗以神道设教,抬出姓赵的神仙赵玄朗当道教圣祖,所以骂佛老的理学家们,主要是具体而微地骂佛,笼里笼统地批老。继唐末吕洞宾道佛合一、禅道同修的丹道之后,到北宋则有南宗丹道祖师张紫阳的《悟真篇》问世,道风大振。据说一代硕儒朱熹晚年曾化名崆峒道士邹欣,求学于北宋末年的南宗丹道传人白玉蟾,屡遭婉拒;又竭力参究《周易参同契》,不得其门而人,引为终生遗憾。犹如明代大儒王阳明问道于道人蔡蓬头,“几遇呵斥,如出一辙”。

北宋时道教在政治上的势力超过佛教。真宗时伪造天书,徽宗更是做起了道君皇帝,把佛家沙门改成道家德士。到南宋,道家势力虽稍见减弱,但是道观已经遍于名山。

学禅有语录,真修凭默照(禅宗)

禅宗在宋代最为流行,远胜于其他宗派。多亏百丈改制,禅寺经济发展迅速,禅僧“财大气粗”,不但政府向寺院收税、变卖度牒以充实国库,而且俗人劳力也向禅寺流动,壮大和腐蚀了禅家实力。另外,也使文人雅士和官府要人乐意与禅僧交游。僧人要象俗人一样地干活,修禅就需有极高境界和功夫才行。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样有名的禅偈,在大师那里是字字珠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可是其他人就难说了,于是就有了临济宗内文字禅和看话禅的争锋,对外则跟曹洞宗的默照禅斗法。“临天下、曹一角”的局面于是形成。期间,云门宗有过一段短暂的中兴。

一、克勤文字禅(临济宗杨歧派)

五叶人宋后,沩仰不传,法眼在延寿(904~975)之后沉默。云门、临济、曹洞三叶主宋,前中期是临济、云门为主,后来是临济、曹洞为主。临济临天下,曹洞占一角,就是指后期的阵势。

临济宗的阵地逐步由北转南,在江西建立根据地。但是开头的兴化存奖(?~924),数传至于首山省念(926~993),建树不大,几乎停顿。

汾阳善昭(947~1024)改变了这种局面,他倡导公案代别和颂古,将禅修化为文字玄谈,使临济走向大盛。由于临天下的态势,于是宋代禅法的主流,渐渐转为文字禅。

这一方面起于“不立文字”宗风的变向,以为不看书不读经就叫做不立文字,忘记了慧能门下也有一位每天诵经不止的法达和尚,深领玄旨。

为纠正这一弊端,兴起文字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文字禅却又避免不了自身的毛病,很容易流于口头机锋。为纠正这一“新”的弊端,“复古”就是必要的了,于是就有话头禅和默照禅的出现,不过总是敌不过“新兴”的文字禅。不明白的人,只好看热闹,跟在新旧禅法中来回折腾,正反轮回,不得解脱;至于“新旧”,大多古已有之,无大新意。哎,菩提就是烦恼,涅槃就是生死,禅林就是苦海啊。

善昭之后,石霜楚圆(986~1039)的门徒黄龙慧南(1002~1069)

创立黄龙派,杨歧方会(992~1049)创建杨歧派,与五叶并称为“五家七宗”。黄龙派在北宋末年转衰,从此杨歧派几乎成了临济的惟一代表。

士大夫热烈欢迎文字禅,苏东坡就是一个。

文字禅的一个重要业务是编语录、灯录。

语录是弟子们对祖师言论的纪录整理,好比儒家孔门的《论语》。禅宗语录在宋代最有名的是赜藏所编的《古尊宿语录》,汇编各家禅师40多位的语录于一书。后来又有师明编出《续古尊宿语录》6卷,收集70多位禅师语录。

灯录是比喻祖师传佛法之灯给弟子,灯灯相传,就是禅宗历史。虽然主要是大师语录,但是有传承的经线贯穿其中。主要有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以及《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五部灯录删削集合而成的《五灯会元》,这是普济和尚的大功德。

与灯录类似的是僧传,如赞宁的《宋高僧传》,慧洪的《禅林僧宝传》等。

文字禅的另一个业务是解释公案。

公案本是官府的案牍,禅宗借用来指祖师的言行范例。一般是祖师的著名语录,简单精辟玄奥。当时就很有针对性,不容易为普通人理解。到后来就更加难以弄懂了,于是就有人出来,为公案作注作颂。临济宗的汾阳善昭率先垂范,然后是居于“禅宗颂古四家”之首的云门大师雪窦重显以颂的形式绕路说禅,以不说破为原则,写《颂古百则》,文采飞扬。作注的,如临济宗的圆悟克勤(1069~1135)所编的《碧岩录》,一时风行,洛阳纸贵,成为以后文字禅的标本。

可是克勤的弟子大慧宗呆(1089~1163)对师傅的做法深感忧虑,把《碧岩录》刻板扔进火里,转而提倡所谓话头禅。

二、宗果话头禅(杨岐派)

文字禅顺应着潮流,有功德。要说文字,区区一些语录、灯录怎么也超不过佛经的浩瀚。所以文字本性空灵,逢钝人现钝相,逢利人现利相。

对于钝人,几句话几个字就足以淹死人了。对于利人,语言文字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克勤对弟子说过:“杀人刀,活人剑,是古代的风规,也是今天的关键。从语句上去领会,好比在泥巴里洗土块。不从语句上领会,又好比用方木头插圆孔。”不过大慧宗杲提倡话头禅,可能也有他的道理。大抵是反对玩弄文字、沉湎于知解知见、轻视实修实证等歪风。

火烧《碧岩录》,就得拿出自己的货色,名叫话头禅,又叫看话禅。

就是拿古人公案的答语作为话头,作为活句来直心参悟;不参死句,即不作分析,不管公案本身的内容和语境。不用心思,怎么参呢?据说要用大信心,起大疑情,时时提起话头,不到参破,决不放下。这怎么参呢?还是难以明白,恐怕这本身又成为一个话头了。还是离不开文字和心思。另外,如果我懂,就不用麻烦你告诉我了。如果我不懂话头禅,就不会看话头,你说文字禅不对,话头禅才对,你这个话头我怎么参?当然只能用我的心思参,所以没法参。假如说,这是离言句的,那么文字禅怎么就不离言句呢?因此,就有人出来做好好先生,说宗杲也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跟师傅过不去。看来这个公案足以让我们参好久了,没有多大功夫去参他的六大公案了——“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屎橛”,“狗子无佛性”.“一口吸尽西江水”,“东山水上行”,总共六句,最主要的是“狗子无佛性”。

三、正觉默照禅(曹洞宗)

临济宗的圆悟克勤和大慧宗杲师徒俩为文字禅和看话禅斗法的时候,曹洞宗的洪智正觉(1091~1157)也不满意文字禅,而提倡“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静坐守寂的默照禅,就是用静坐默照除掉妄习,显示清净圆明的妙灵之心。他批评耍嘴皮、说道理、咬文嚼字、胡棒乱喝的禅风,认为静坐是惟一的解脱方式。宗杲认为这是达摩壁观法,只是人道的方便之门,不是目的;默照禅把它当作目的,就是禅病。至于达摩是不是这个样子,也是个问题。假如达摩是个坐禅人,慧能又“反对”坐禅,这个公案可是不好参。作为弟子,该效法谁呢?

到了南宋,默照禅坚持不久,文字禅的公案评唱流于学舌,后继无人。只有宗杲的话头禅香火大旺,传法弟子84人,主要在江浙福建一带,与朝廷关系非常密切。北宋政府开始以经济手段宏观调控“寺院市场经济”,基本举措是买卖度牒(僧尼身份证)、出售紫衣师号、征收寺院田产税,到南宋依然如此,而且更加红火。这对禅风的“影响”,极为巨大。

吃皇粮的弊端是不关心世事,搞经院主义,钻故纸堆。商品化和市场经济的弊端又是流俗。面对世俗,如何默照?如何看话头?读文字?这都是功夫,正好行禅。是禅风变质带坏了政府和世俗,还是政府和世俗腐蚀了神僧?这个问题也许就已经流于俗见、提错了。假如佛法本空,如来藏也根本无处藏身,不在世外桃园,不在世间街市,也不在中间,那么如来以何法付与东土呢——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四、黄龙三关禅(临济宗黄龙派)

临济下八世有慧南(1002~1069)在江西黄龙山独创一家禅风,叫做黄龙三关。此后就称这一派为黄龙派。传法弟子83人,真所谓黄龙出山,猛击法鼓,山门大开。他先习云门,后学临济,宗风兼有云门的严峻和临济的率真。

黄龙三关是他的拿手好戏,又叫做三转语——

有学人来,他常问:“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

不等对方开口,他就摊开两手问道:“我的手为什么象佛手?”

说着说着又突然伸出双脚问:“我的脚为什么像驴脚?”

他这样问了30年,没有人懂得他的意思。即使有人勉强回答,他也从来不置可否。因为他认为,“已经过关的,甩着胳膊径直走了,哪里知道有关吏把守?去问关吏对不对,这就是还没有过关,告诉他也没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说也白说。

三关不好过,需要天才。天才本来就不多。黄龙派到北宋末就不行了。

山家斥山外,净土在前头(天台宗与净土宗)

一、知礼称正统(天台宗山家)

天台宗在宋代远远不如禅宗,但是宋初发生过山家和山外之争,比较有影响。

争论主要起于知礼和晤恩之间。知礼(960~1028)

是四明(浙江鄞县)人,被尊为天台第17祖,自称山家,即继承初祖智颉精神的正统派。对方以晤恩(912~986)

为首,被知礼称为山外。

争论的焦点是所观之境是真心,还是妄心?知礼一派主张妄心观,说天台教义是圆教,性具三千,心具三千,色具三千,无不圆融;真如理中本具一切差别事相;随缘而作一切诸法,举体随缘,举体不变;一切众生都有恶性,需要时时观妄心,断除情欲。

山家认为,华严宗主张真如之外别有事相差别,事和理相离相隔,不圆融。晤恩等人主张真心观,认为心的本体清净无染,只是随缘造作万法,是受了华严宗的影响,跟天台正统“性具三千”、“一念三千”的看法不同。

两派头子和众弟子都参加论战,往返书信,如火如荼。知礼圆寂后,再传弟子妙悟希最一举破难,山外败北。

二、外圆内不圆(天台宗山外)

山外教理虽然不及山家圆融,这也是指天台内部而言。至于外部,面对儒家道家,山外也有极力主张圆融的。其代表人物是孤山智圆(976~1022)。

孤山智圆参加了山家山外大战。他主张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心是能造,是通体,是理;色是所造,是别相,是事。所以智圆的圆智,里面不圆。

外面很圆,以佛打通儒道。孤山是钱塘(杭州)人,从小受戒而兼习儒。长大后,于行禅讲道之外,博通儒墨,旁涉老庄,善为诗文。因为隐居西湖孤山,人称孤山法师。在山外诸子中,著作最为宏富,只是体弱多病,不久于世。

智圆自称或宗于周孔,或涉乎老庄,或归乎释氏,于其道不能纯矣。

认为儒家释家说的话虽然不同,道理却相通,要用儒法修身,用佛法治心。说到佛家本身,他的志趣首先是用般若真空扫荡系缚执著,最后还是要依净土行门求个往生西方,作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