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0200000037

第37章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16)

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这都值得三思。假如把显教中的密法拿出来建立密宗,可能是很容易的。也可以说显教是大秘密,密教是大显现。佛法乃至一切法非显非密,而能显能密。若要说密,则何法不密?我佛无形无相而行住坐卧,哪一处不是微妙身密,岂可看见?寂寞无言而横说竖说,哪一句不是咒语口密,岂能听见?清净无念而无所不念,哪一念不念“众生是佛”之最大意密,岂能想见?若众生观佛想佛,则十方佛土和众生自身的无量无边诸佛何时何处不灌顶加持?

不空度人极多,授戒灌顶者千万计。但是真正知道其法的,只有几十人。主要弟子11人,传五部密法者只有6人,即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觉超,号称六哲。最出色的是惠果(746~805),培养了许多杰出弟子,支脉丛出,道闻海内外。

9世纪初,日本僧人大量入唐求密,著名的有空海、最澄、常晓、圆行、惠运、宗睿、圆仁、圆珍,称为“入唐八家”。最早来唐的是空海和最澄。其中空海(774~835)就是惠果弟子,804年来华,806年回国,创立日本真言宗,称为东密。最澄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称为台密。经过唐末的多次打击,风云一时的密宗在中国汉地迅速失势,在日本却由于东密和台密两支的发扬光大,得以代代相传。

不过,密宗在唐末和五代虽然苟延残喘,却也不绝如缕。而且,从五代到宋代中期,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又一次外僧东进传法、东僧西出求法的热潮,其人数之多,出入之频繁,似乎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传人的主要是密典。至于元朝,更是藏传密教列入国教的时期。

无量无边刹,西方缘最胜(善导与净土宗)

比起其他各宗来,净土宗有个最大的特点:其历代祖师并没有前后相继的传承关系,究竟谁可以称为净土宗师,是后人根据僧人在净土法门上的道行和贡献而推举或公认的。

有人基于这一点,就否认净土宗是一个宗派。这并不是贬义。假如真能有一种不是宗派胜似宗派的效果,那反倒是净土法门的优越之处了,事实正是如此。

净土宗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无须专门的宗师传承,就可以代代相继,绵绵不绝,以至在各宗各派都日渐衰落、风光难再之后,最后坚守并兴隆佛家门庭的,“好像”也惟有净土一宗了。《像法决疑经》云:“本师(指释迦牟尼)灭度,正法五百年,持成得坚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无宗之宗,乃为真宗,净土是也。虽然如此,正法像法末法之说,恐怕还得仔细揣摩,以免错解圣意。如来出世,有种种名,不一定叫做如来佛陀。佛法非佛法,非佛法佛法,让人嚼烂舌头。

又所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是也。

净土宗推普贤为初祖。在中国,净土祖师有13位之说,唐代就有二祖善导大师(562~645)、三祖承远大师(712~802)、四祖法照大师(767~821)、五祖少康大师(?~805)四位,如果算上五代十国,就还有六祖永明大师(904~975)。善导作为净土二祖,在长安大兴念佛法门,使净土信仰进人黄金时代。中国的初祖一般公推两晋的庐山慧远大师(334~416)。

净土信仰其实是佛门各宗的共同信仰。公推慧远为中国初祖,自然有道理,但是各宗大师无不信仰净土法门。华严宗的开山祖法顺和尚,就常常劝人念佛,而整个华严境界完全讲的是诸佛净土境界。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圆寂前,做《死不怖论》,然后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安然而逝;天台宗开创者智颉大师临终前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西归而去;法相宗初祖玄奘,一心称念南无弥勒,坚信一定往生兜率天内院弥勒净土;禅宗慧能大师主张自心净土,妙合净土无上法义,而禅宗有的宗派直接以念佛观佛的净土法门为禅定;密宗以即身成佛为宗旨,观想自身就是佛身,一切如来从自心流出,成佛的结果自然如《法华经》所说会自开一方净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过,虽然有十方无量无边净土佛刹,还是西方阿弥陀佛跟此土众生因缘最深,其国土被认为最为殊胜,所以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为绝对优势。

善导大师是山东临淄人。开始学习《法华》《维摩》等经。偶尔取读《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大为感慨,觉得只有这种观佛念佛法门,最容易超脱,其他的法门都很难修。

从此善导大师经常修习《观经》的16观,并且仰慕先师慧远结社念佛的高风,亲往庐山寻访遗风。然后周游各地,参访名师。听说山西汾阳道绰法师精于净土法门,即拜于门下,虚心领教。645年,道绰圆寂,善导随即进入长安,弘兴净土念佛法门,化导三年,长安城中念佛之人随处可见,盛况空前。他本人更是勇猛精进,经常长跪念佛,总要念到筋疲力尽时才肯休息,大冬天也总是念得全身出汗才罢手。据说他以念佛为生,30多年没有睡过觉。他持戒极严,经常乞食,美味佳肴供养大众,粗劣饭食则留给自己。不跟别人闲谈俗事,惟恐耽误了念佛。弟子中念佛者常常有一天念一万乃至十万声的。证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的大有人在。

善导认为凡夫乘着弥陀的愿力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不过有条件,就是必须有往生的正因:即安心、起行、作业——

安心,就是具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起行,就是起身口意三业净行:身业是礼拜阿弥陀佛;口业是称赞弥陀和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意业是专心观察弥陀和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

作业,依照四修法,恭行实修: (1)恭敬修,深心恭敬礼拜弥陀;(2)无余修,专心称名忆念弥陀及净土圣众,不杂余念;(3)无间修,修行三业,回向发愿,毫不间断;(4)长时修,以命终为期,心行相续,誓不中止。

善导大师依此修行,功深纯粹,念一声佛,口中就出现一道光明。最后于69岁那一年忽有微恙,怡然长逝。

三祖承远大师(712~802)身世不详,化导弟子数以万计。他苦行念佛,曾经住在衡山的岩石下面,有人供养就吃点东西,没人供养就吃泥土草木。他身体赢弱,满脸尘垢,衣服破烂不堪,慕名而来的弟子以看他这副样子,以为是大师的仆从,有点轻慢他,一打听,才知道正是自己要寻找的恩师。

四祖法照大师(767~821),一生瑞应不少。一天,他在粥钵里看见五彩祥云,其中有高山、寺院、山岗和涧溪,寺院门上题有“大圣竹林寺”几个金字。后来他多次看见这种圣境,更看到五台山和十方佛土、阿弥陀佛及文殊师利菩萨等。于是听从一个老人指点,偕同几位同志前往五台山,终于发现有一座庙,门上书写“大圣竹林寺”几个金字,跟钵中见到的一模一样。进寺后,见到文殊普贤,听闻说法,从此由禅归净,勤修净土,毫无懈怠,瑞应无数。最后销声匿迹,不知所终。

五祖少康大师(?~805),相貌庄严,碧眼朱唇。先习法华、楞严等经,后来在白马寺大殿看到文字放光,细看原来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于是心生欢喜,默默祈祷“我若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

说完,果然光明再现。后来又发愿见到善导大师,心念才动,就看见善导大师身相升在空中,开导少康。从此少康开始敬修净土,并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教化群生。唱佛之时,少康每唱一声,就有一尊佛从口中出来,唱十声就有十尊佛从口而出,有许多弟子看到这个异像,非常高兴,加紧念佛。有些没看到的,就痛悔自责,倍加精进。

六祖永明延寿是一位禅师(904~975),姓王,余杭(浙江)人。在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天台山德韶国师处得法,为法眼宗大师,禅门大德。

有《宗镜录》一百卷问世,继承文益宗风,多引华严理论人禅,批评禅门弟子空疏无知、不通教理的歪风。延寿曾经于禅定中见一莲花忽然在手,知道宿世誓愿未曾了结,于是写了两种阄,一种阄写上“一心禅定”,一种阄写上“万善庄严净土”。抓了7次,每次抓的都是净土阄。于是专心修净,每天做108件好事,日诵10万佛号,发愿往生西方。他化导众生,弟子数千,认为“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无禅有净土,万人万修去”;“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又有偈日:“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禅门大师钟爱华严,又被奉为净土六祖,看来门户之见就是“法见”,在破斥之列。无门之门,才是佛门。

喜马拉雅山,佛顶高万丈——吐蕃法云

顶礼请菩萨,双手迎公主(松赞干布与佛教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