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0200000002

第2章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1)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

说起佛教,许多人总以为是不问世事,心如止水,无所作为,就算有点儿闲适或避世的聪明,也算不得什么有用的人世智慧。这话自然也不好说毫无道理,因为佛教流传久远,很难说没有这方面的流弊。不过,要说它的创始人也是这副样子,恐怕就太不公平了,至少是非常不确切。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一回,音乐之神乾闼婆王给世尊(就是释迦牟尼)献乐,感动得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山河大地尽出琴声,世尊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也禁不住闻乐起舞,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乾闼婆王就问了:“世尊,您的弟子迦叶岂不是阿罗汉吗?阿罗汉没有世俗的欲望,怎么迦叶还有这种毛病呢?”

释迦牟尼说:“确实没有毛病,还请不要乱讲为好。”

乾闼婆王于是再抚琴三遍,迦叶也情不自禁,三度起舞。这下乾闼婆王觉得理直气壮了:“迦叶跳舞了,不是吗?”

释迦牟尼还是说:“确实没跳舞。”

乾闼婆王有点生气了,说:“世尊怎么可以瞎说呢?”

释迦牟尼说:“不说瞎话。您抚琴,山河大地草木瓦石一起共鸣,对不对?”

乾闼婆王一想:“是呀。”

释迦牟尼又说:“迦叶也是这样嘛。所以我说他其实没有跳舞。”

这样一说,乾闼婆王就服了。

所以,要理解佛家的人生智慧和处世态度,不可以贸然下结论。一个自由自在、活灵活现、生机蓬勃、充满生活情趣的迦叶,得到老师的首肯和赏识,其师范也就可见一斑了。这样活泼泼的老师和弟子,实在是讨人喜欢,他们的历史是值得了解的。

六师外道,百家争鸣——天下大势

妙高山上

高妙智慧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它的创始人就是释迦牟尼。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前566~前486)诞生的时候,中国的大成先师孔夫子(前551~前479)也快出生了,他们都在公元前6世纪来到人间,古代印度正处于一个空前的经济发展时期,一个崭新的中国也正在酝酿中。在印度,铁器大量采用,农业手工业发达,尤其是商业,内贸外贸都很活跃。外贸是西到缅甸,东至波斯和阿拉伯,南边通到斯里兰卡,生意红火。只是跟北边的中国,没听说有什么生意上的往来,大概是喜马拉雅山太高,海路也太远的缘故。

不过当时的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多国林立,发展也很不平衡。可能有些地方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有些处在奴隶社会,还有的处在封建社会,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其地理范围,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除了今天的印度,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

印度的地形,跟整个地球陆地的样子有对应之处:北边大,南边小,像个倒立的梨子。按照大陆板块构造说,在大约1亿3千万年前开始的地质中生代的白垩纪时期,也就是恐龙大行其道和裸子植物十分繁盛的时代,发生了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那时候,印度洋板块向亚欧大陆南缘奋力俯冲,在二者撞击的结合部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山脉。

这场造山运动结束于晚第三纪,大约在300万年前。沧海桑田,从第四纪以来,亚洲各地的升降运动仍然在进行,青藏高原的隆起量据说有4500~6000米。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的鱼龙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海洋。由于沿海山脉对海风的阻挡和抬升,还由于印度半岛的基部紧接着广阔的大陆,这里的气候具有大陆陛。干季湿季分明,而且干季比湿季长。在湿季也即雨季来临之前,还有一个热季,也很突出。一年只分这样三个季节,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人们认为,这样的地理和气候位置,使人们喜欢思考而较少行动,容易激发神奇的幻想。不知近年来印度软件业的迅速崛起,是否也跟这种富于玄想的传统优势有关?总之,人类出现之后,在这世界屋脊的南段,很早就产生了历史上最智慧的印度文明。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就诞生在这里。许多年以后,佛教又离开故土,从东西两端绕过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家园。

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旁边,产生了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觉者,这样一件事情,是我们阅读历史的时候最感惊奇的。

正统六派

皆婆罗门

据中国宋代高僧普济的《五灯会元》所列的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佛祖诞生在中国周昭王24年甲寅岁4月8日。照公元算,一般把佛陀生活的年代定为公元前566年~前486年,一共80岁。

群雄争霸和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

不过有一点很不相同:中国的春秋战国,完全是由于统一的周朝大权旁落,分裂为诸多小国而形成的,并没有外来文化的明显痕迹;印度就不是这样。

远古印度文明据说曾经也有过统一的大帝国,后来遭到外族的入侵,远古印度文明没落了,原因不大明了。和中国不同,印度人对于历史记载不感兴趣,连外族入侵这样重大的事件,也查无实据。现在人们推测,大概是从高加索和中亚一带,有一股游牧民族,叫做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侵入印度,带来了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后来,雅利安文化跟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婆罗门教,其最高的信仰是梵天(相当于最高的神或上帝)。这主要是因为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雅利安人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王朝——保法拉帝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宗教文化。

保法拉帝国把古代印度从原始社会带入奴隶制度,进入了一个英雄时代。根据教义,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世袭僧侣,属于最高等级;刹帝利是王侯武士,执掌世袭的军政大权,属于第二等级;吠舍是从事农工商的普通劳动者,属于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都由自由的雅利安人组成。此外就是第四个等级:首陀罗,专门为前三个等级服务,他们基本上是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后来就慢慢沦为奴隶了。根据教义规定,四大种姓乃是神造,不可改变。前三个种姓可以过宗教生活,并且通过宗教仪式而获得新的生命,所以叫做“再生族”。首陀罗无权过宗教生活,为神所不救,所以叫做“一生族”。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唱道——

太初之世,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生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就是梵天。我们可能会想,首陀罗再下贱,也是至高无上的大梵天所生呀,既然如此,首陀罗本性上也应该同样高贵才对。否则吠陀经典难以自圆其说,有损于梵天的尊严。不过,根据后起的《净行书》主张的轮回说,由于人们此生的表现不同,有善有恶,人死后还是可以转生到不同的种姓里去,甚至上天堂下地狱,从而稍稍打破了种姓的绝对不变性;当然,善恶的标准是由婆罗门确定的。

种姓制度规定的“婆罗门至上”,与“吠陀天启”、“祭祀万能”,称为婆罗门教三大纲领。这三大纲领是一以贯之的:教义是吠陀经典,由天启而来,上天把吠陀启示给婆罗门,婆罗门自然至上,而祭祀万能无疑也加强着婆罗门的地位。

婆罗门有特权享受理想的人生。除了通过执掌教权来控制军政事务之外,婆罗门必须过典型的修行生活,即所谓“三债六行”,否则不能算合格的婆罗门。三债是生而有之的:一是对先圣负有学习吠陀的债;二是对诸神负有祭祀的债;三是对祖先负有继承之债。六行是: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施舍、接受施舍。其理想的人生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净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

1.净行期:也叫学生期,学道期,是青少年受教育的时期。婆罗门弟子从8岁到16岁之间,要出家学习吠陀等学问。学习年限有12年的,有24年的。其中的入门式最为重要,如期举行入门式,就有了再生的宗教生命。否则,就失去再生族资格,称为“浮浪者”。学习期满,再回家过还俗的生活。

2.家居期:是壮年生活期,也称应世期,结婚生子,过世俗生活。

3.林栖期:孩子长大后,可以继承家业时,家长就算完成家居义务,于是隐居山林,习禅修道,是出世期。

4.遁世期:人到老年,修行圆满,遁居山林,居无定所,如闲云野鹤,不问世事,以乞食为生,所以也叫游行期。其人被称为比丘、行者、沙门、游行者。

婆罗门的修行生活模式,刹帝利和吠舍也可以效仿,他们都是雅利安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婆罗门也不一定完全遵照这种理想模式行事。而基本上由印度土著居民组成的首陀罗,根本无权去过这种修行生活。法律甚至规定,假如首陀罗听别人诵吠陀,要塞住首陀罗的耳朵;首陀罗自己诵吠陀,要割掉舌头。

南怀瑾先生认为:古代印度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背景,由于(1)地理环境和天然气候的殊异,让人醉心于思维,骋志高远;(2)很早就有了根深蒂固的婆罗门教和普及的宗教思想;(3)有出世思想的久远传统,并且以林栖遁世为最大的人生享受;(4)思想高远而偏向于虚幻,由“神我”而回到平实的人生,中间缺乏人本主义的思想体系,致使阶级划分森严,贵贱地位悬殊,连宗教信仰也没有平等和自由。这样一来,就为释迦牟尼的应运而兴,创造了条件。

保法拉帝国在大约公元前9世纪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出现了好多极富创造力、为婆罗门教奠基的思想家。到了前8世纪,帝国趋于衰落,走向分裂,婆罗门教也日益趋向保守,缺乏初期那种生气勃发的创造力了。在佛陀时代,印度已经处在列国争霸时期,婆罗门教无法适应新兴力量的要求,正在受到内外夹攻。在婆罗门教内部,产生了新的经典《奥义书》,力图挣脱祭祀万能的束缚,而主张“梵我一如”为人生的本来面目和最高目标,这无疑是精神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与此同时,婆罗门教的外面也兴起了强大的异端思潮,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种沙门集团的思想,包括佛教所说的六师外道。于是,终于在前6世纪形成了两大思潮对峙的局面——一方是正统的婆罗门教,一方是各种异端的沙门思想。

正统婆罗门教当时也分为六个派别,称为正统六派,以与各派异端沙门思想抗衡。六个正统派别是——数论派,瑜珈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

1.数论派。主张二元论,说宇宙的根源,一个是物质的自性,一个是精神的神我。二者的结合乃是一切苦的根源,所以现实世界纯苦无乐。

了解苦因后,明白解脱之因,在于自性和神我的分离,即断离自性,独存神我而得解脱,所以是因中有果论,好比谷种生谷,麦种生麦,因中已经有了内在的果,只是需要让果显现出来。所谓数,指的是智慧数,因为此派归纳智慧之数为25谛,以此立宗,所以叫数论派。它的第一谛就叫做自性,又叫冥谛,具有“喜、忧、暗”三德(性);认为神的存在不可证明,不可知,所以接近于无神论。

2.瑜珈派。瑜珈有时译为“相应”,有时译为“禅思”、“禅观”,因为瑜珈的意思就是冥想观行,天人相应。这一派的理论开始跟数论派差不多,是姊妹学派。数论派是瑜珈派的理论,瑜珈派是数论派的修行方法。

后来有一点不同:瑜珈派主张有一个超时空的大神我,叫做大自在天;这个大自在天跟人我的身心又不可分开,通过念诵密语“唵”,使人我跟大神我相应,自求解脱。瑜珈的修炼方法至今盛行于世界各地,在当时也是印度各派宗教的共同修法,佛教也不例外,即通过执持、静虑、和等持等等方法,获得不可思议的神通和智慧。

3.胜论派。胜的意思是了不得,顶好。他们自称是胜人造胜论。又,胜有差别、特性的意思。这一派主张极微说,好比原子论,是从差异出发的,认为极微是极小的不灭的圆体,不可再分析,以此组成万物。又主张因果差别论,或者叫因中无果论。他们说:“若无因,便无果;虽无果,非无因。”意思是说,譬如桌子这个果,虽然以木材为因,可是假如没有这张桌子,并不能说就没有木材。事物不能从单一因发生,要从和合因、不合和因、助因这三种因才能产生。不过三种因里面也没有果,理由是:因和果的概念不同,比如泥不是瓶;名称不同,比如泥不叫做瓶;同因可以生不同的果,比如泥可以做瓶,也可以打井,泥里头既没有瓶,也没有井;因和果时间不同,先因后果;因和果形态不同;数量不同;假如因中有果,就无需作者,比如泥中有瓶的话,就不必要陶师加工。其学说主要是所谓6句义或者10句义。10句义中的第4句,说的是万物在差异之中也有共同原则。看来这一条似乎可以把他们自己的因果差异论或者因中无果论驳倒。胜论派的目的也是求解脱,不过据说层次比较低,只求通过禅定而升天而已。

4.正理派。所谓正理,意思是“推论”或“标准”,要求以明确的推理来论究正理。于是所谓正理,也就是诸法本真之体。因此正理,一个意思是真理,另一个意思是求真理的正确方法。以正确方法求得真理,就可以解脱。目的仍然是人生的解脱。不过由于对推理方法的重视,后来发展出独特的因明学,为佛家所吸收和发展,列为佛门弟子必须学习的五明之一,也与西方逻辑学成对称之势。中国古代研究逻辑的,有《墨经》,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遗憾。